首页 > 特色栏目 > 湖湘文史 > 文史拾遗 > 2018年第二期 > 湖湘文化研究

略叙陈士杰及其诗文

时间:   2019-08-26 15:08

陈书良



陈士杰(1824-1893),湖南桂阳州(今桂阳县)人。字隽丞,号俊臣,历任兵部侍郎、浙江巡抚、山东巡抚。是曾国藩的参谋大营中最重要的心腹幕僚之一。他在晚清的政治军事上有一定的影响,在海防、河工、教育等方面都做出过贡献,是一个著名的”循吏”。

陈士杰少年时家境贫寒,苦读成才。据乡人传说,陈士杰小时候是”挂角读书”,看牛时常将书挂在牛角上,牛走到哪里就在哪里读书。他与兄长士元去衡阳赶考时,母亲将三个盐鸭蛋用蓝布包了交给兄弟路上吃。当时去衡阳要走水路,来回需一个多月,士杰兄弟考试回来,三个盐鸭蛋吃了两个,还留了一个带回来孝敬母亲。此后,陈士杰考进了长沙岳麓书院。道光二十九年(1849),26岁的他进北京参加考试,以拔贡中试第一等第一名。这对于偏远的桂阳州来说是天大的喜事。而当报子来到泗州寨报喜时,夫人颜氏还在簸谷米。《桂阳州志》载:“夫人方簸揉,糠秕尚满身矣。”颜氏急忙放下簸箕,向左邻右舍借钱来打发报子,可见其时贫穷之状。

艰难的生活也磨练了陈士杰的意志和才能。史书记载后来他在山东巡抚任上为治黄心劳力竭,常是”青鞋徒步,昼夜寒暑无间”。他”乘小舟沿流视水。于上流数十丈下楗实之,堤遂不漏,众以为神”。其实他不在漏水处下工夫,而在漏水的上流打桩夯实,这种聪明的做法,得益于少年时候在桂阳农村作田筑水的经验。陈士杰曾对好友王闿运说:“余幼时奉命视水,荷锄将筑塍,有老农曰:下有巨穴,筑坚土实之,水遂不漏。”可见有时候,艰苦的经历是一种特殊的人生财富。

陈士杰中试后,便留在北京任七品小京官,同李鸿章一道常出入曾国藩家中,三人或纵谈议论,或切磋学问,或饮宴游戏,“酒罢投壶,惟侍郎与合肥李总督立三马”。果然后来两人都成为曾国藩器重的门生。

太平天国起义后,曾国藩在衡阳组军,手书招陈士杰到军中,为参谋大营的幕僚主事。在曾氏幕僚中,陈士杰以“知兵”和“相人”著称。郭嵩焘在给陈士杰父亲的墓铭中曾提到:“文正公(曾国藩)所部吏士至,令先诣隽丞(陈士杰)。”即凡要想见曾国藩的人,都要先见陈士杰。曾对陈的信任和倚重可想而知。陈士杰则利用曾国藩的信任保护、推荐了一些有用之才,《清史稿》本传载:

鲍超时为小校,坐法当斩,力请释之。从援湖北,壁岳州城外,王錱军次蒲圻,违国藩诫,败退,入空城死守,国藩愤甚,将士莫敢为言,士杰独请赴救,弗应,固请之,曰:“救之如何?”曰:“寇无战船,宜遣水师傍岸举炮为声援。”錱因获免於难,厥后鲍、王并为名将。

曾国藩在湘的几次重要战役,如岳州之战、湘潭之战,都采用了陈士杰的意见,或虽未采用事后证明陈士杰的意见是正确的。如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围攻岳州,官军溃退,复陷湘潭。陈士杰”建议以全军救湘潭,败退则保衡州”。曾国藩不采纳,急攻靖港,方有水军大败,而曾本人也”欲自杀者数矣”。陈士杰、李元度见曾国藩神色有异,暗暗命章寿麟乘小船随其后,曾国藩果然投水自杀,被章寿麟救解,经陈士杰、李元度劝回长沙大营,并对曾”宽解甚慰,情谊益切”。(事见王闿运《湘军志》)

不久,陈士杰随湘军进到武汉。此时,传来农民军进攻桂阳的消息,陈士杰念母心切,坚决要求离开湘军大营,乘一叶小舟回到了家乡,组织团练,号”广武军”,鼎盛时达二万余众。咸丰九年(1859),石达开军出天京后,经桂阳去贵州,在今桂阳七孔桥处与陈士杰广武军大战。陈士杰利用险要地形,“以数百人败寇数十万众”。石达开不能胜,于是绕道未进桂阳城。晚年的陈士杰挂官归来,曾在七孔桥附近的凉亭上题联感慨此事:

荏苒半生,几度星霜催我老;

纵横尺地,一番风雨庇人多。

同治十三年(1874),陈士杰守母丧毕,入京,在曾国藩的力荐下得见慈禧。据说慈禧因他操一口难懂的湖南土话,而只授了他山东按察使。

光绪七年(1881),陈士杰升任浙江巡抚,他在浙江任上善于学习,思想开放,鼓吹洋务,派员采购西洋机器,还力主曾国藩支持容闳派遣幼童出洋学习。其时,钱塘湖水常为患,陈士杰”亲往勘工,改用巨桩长石,又改筑南头,方剥为圆形,以避潮冲”。他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治水经验。

湘军将领血性刚烈,对待外侮大多坚决抵御。如左宗棠扶榇督师反抗沙俄吞食新疆,刘长佑挥师入越屡挫法军,陈士杰也极为重视国防。在浙抚任上,他督修了海口炮台,增筑镇海炮台和定海炮台。其后在帝国主义发动对沿海的侵略时,陈士杰督修的炮台在抵抗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史载:“其后法夷船至,镇海官军击沉其一舟,凭所建台也。”

光绪八年(1882),陈士杰调任山东巡抚,其时正是列强蚕食中国之际,胶州湾以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引起了觊觎中国的列强的关注。陈士杰有见于此,提早在沿海设防。

1861年,英国军舰”多布”号闯入胶州湾驻泊。中法战争中,法国又”屡次声言将由胶州进图北犯”。为提防法国舰队侵犯胶州湾,对北京构成威胁,清廷于1884723日谕旨云:“着该抚将东境沿海防务,认真布置,勤加操练,以备不虞。如有法兵船驶近,务先断其接济;彼如登岸开衅,即行并力决胜,以遏凶锋。”96日,陈士杰认识胶州是防御重点,一面上奏云”胶州海口,募营防守”,另一面”并饬胶州等处整饬团练,随同官军扼要防守,毋稍大意”。18848月,法国军舰北上,“进图北犯”京津。清廷窥知法军企图后,急令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加强对直隶、奉天、山东的沿海防务。于是,山东巡抚陈士杰分调20余营清兵分扎各海口要地,并以”副将欧阳高拨新募东军一营驻扎胶州,置即墨营参将陈光禄委募东军二百名驻青岛,会同胶州协统,督率军兵,分扼要隘,以资稽查捍卫,而免意外之虞”(见《中法战争》第五册)。

令人叹息的是,中法战争之后,颟顸的清政府将驻青岛地区的清军裁撤,胶澳仍成为无防地区。至于陈士杰在胶州湾的最初暂短设防,尽管是尝试性的,足证他已敏锐地察觉到这里的重要战略地位,已是难能可贵的了。后来,吴大澂会办北洋防务,到登州、烟台一带考察,“见广武军壁垒,颇采其法而增损之”,并奏请颁行各海口。

光绪八年(1882),陈士杰在丁宝桢后接任敏感的山东巡抚、赐兵部侍郎。当时,丁宝桢刚刚处置太监安德海不久,调离后,山东未有总督,又靠近京都,朝廷对陈士杰的一举一动都很关注。而山东境内黄河常年决堤,百姓苦不堪言,河防工程巨大,常常是堵了又漏,漏了又堵。朝廷赐命陈士杰为”治黄钦差大臣”,陈士杰则悉心治黄,为河事防务出力居多。他奏请整治小清河,加修长清至蒲台黄河两岸长堤,使全省大部河段形成第二道防线。十年(1884),拟订黄河防守事宜章程15条,设立河务总局,专事黄河河务,并在黄河长堤上每隔3里设置堡房1座,实行官民协防等。十一年(1885),以10营防勇分守黄河两岸,后来又增至18营,汛期随时调遣。任内还奏准将津沪电报线路引至济南,设立电报房,开济南有线电报之先河。188451日谕内阁:“陈士杰奏河工合龙日期折。山东利津县十四户决口,经陈士杰亲驻工所,督率员弁实力堵筑,于四月初二日合龙,其小李庄口门二处,亦先后堵合,办理尚为妥速。即着将未竣各工,加筑坚固,并将卞家庄决口,赶紧修筑,克日蒇事,在工出力官绅,着俟卞家庄合龙后,一并核实保奖,毋许冒滥。”又于630日谕内阁:“陈士杰奏,新筑黄河两岸长堤一律告竣,绘图呈览,请派大员验收:此项工程,朝廷不惜重帑,责令督属兴修。即着该抚亲往履勘,详细验收。如果保固限内稍有疏失,贻害民生,定惟陈士杰是问。”从这些当时的廷谕中,可以窥知河防工程之艰巨与东抚陈士杰之辛劳。

其间,陈士杰写了五古《感事》两首,其一云:

河水屡变迁,河患靡岁月。去岁告堤成,今年报堤决。沿堤十万家,顷刻为鱼鳖。圣主轸阽危,不计度支绌。累累百万金,朝奏夕颁发。须发亦何心,用以救仓卒。岂期吏舞文,凡事只补缀。大官似鲸吞,小吏如鼠窃。煌煌星使来,策马巡河阅。堆柴高十丈,中空如孤穴。议价十报千,发时复扣折。万夫昼抢堤,奸民夜暗掘。嗟哉内帑金,孰非民脂血,血枯堤未成,终古长鸣咽!

此诗叙述了因黄河决堤、百姓“顷刻为鱼鳖”的惨痛现实,剖析了新堤溃决的原因,深刻揭露了从虚报工价到折扣工钱的过程中,大官、小吏的鲸吞鼠窃。而灾难又不比于此,所筑堤是“豆腐渣工程”,而且为了骗取朝廷的工未,还有“奸民夜暗掘”发生。这样,当然”血枯堤未成,终古长呜咽”了。这样的诗,鞭辟入里,只有陈士杰才写得出来。

陈士杰做山东巡抚时,曾主持整修了泰山的盘山磴道。竣工时,他撰写了《修盘路碑记》:

泰山为五岳长,朝廷岁遣官致祭,抚是邦者,先后以时修治。山高六千七百级,怪石巉崖,下临深涧,行者时有戒心。士杰莅东之三年,命曹道清澄志、黄令麓中修补津梁,平易道路,盘曲处翼以石栏,凡二千五百二十丈,俾登山者有恃无恐,履险如夷焉。因念古人,当国事艰难险阻之时,必竭忠尽知,多方维持,使之转危为安。事虽大小不同,而其理则一也,二君勉之。光绪十二年仲春月,楚南陈士杰。

文末的议论应该是陈士杰的为官心得。也使得这篇路碑记风骨峻然。此碑楷书精刻,沉雄遒劲,至今还雄踞在泰山大明阁前。

光绪十二年(1886),陈士杰主动上书请辞职回乡。上奏朝廷的原因是年老多病,其实他当时还不过61岁,在清末政界正是当年。隐退的真实原因可能与山东情势太复杂、教案之风渐起有关。陈士杰的老师曾国藩尚且因为天津教案,险些丢了一生英名,他的同窗李鸿章也正在对外洋务中进退两难,后来还背上”卖国贼”的骂名。对陈士杰来说,引退无疑是最清醒的选择。


陈士杰诗词

陈士杰告老回桂阳后,做了许多善事:创建了龙潭书院(现桂阳一中),目前仍保留的”龙潭书院”四字,便是他题写的;在泗州附近建塔峰书院,左宗棠为之题”塔峰书院”四字,曾国藩为之题”泗水渊源”四字;当时桂阳一带弃女婴的情况很多,陈士杰又特意办育婴堂,收养被弃的婴儿;当时桂阳常闹饥荒,陈士杰为此”设粥于路”,救助乞讨之人。晚年,颜夫人去世后,他为好友彭玉麟所邀,改居衡阳。

陈士杰基于一生经验,很重视子弟读书,他的两个儿子陈兆文、陈兆葵都经考试,入翰林院编修。人称”一家兄弟两翰林”,实为少见。他又支持衡阳石鼓书院的办学,与当时在石鼓书院讲学的国学大师王闿运交游甚厚,两人结为儿女亲家,一同主修了《桂阳州志》。陈士杰晚年乡居仍不忘务救国,言”华夏之未来必在学夷长己”遣其孙陈毓英留学德国学习铁路,陈毓英归国后主持修筑粤汉铁路的株韶段,第一次打通了南岭隧道,从此使内地和南粤连通一体。

光绪十八年(1892),陈士杰逝于衡阳金陵巷。年69岁。葬于七十二峰之一的衡阳的佝偻峰。陈士杰的墓地,现今被衡阳旅部门列为景点。

陈士杰是苦读出身,文武兼备,其文翰也有足可观者。其传世著作有四种。其中《陈侍郎奏议》八卷,《陈侍郎书札》八卷,两种均是清光绪三十二年衡阳刻本,湖南省图书馆有藏,但不克提供出版。《桂阳直隶州志》二十七卷,清同治七年陈士杰、王闿运纂,已收入”湖湘文库”出版。《蕉云山馆诗文集》三卷,清光绪十五年衡阳刻本。此书全国仅北京图书馆和南开大学图书馆两处有藏,幸而南山收入《稀见清人别集丛刊》第三十辑,影印出版。当然印数很少,弥足珍贵。

《蕉云山馆诗文集》有不少记叙战事的篇什。《流渡桥昭忠祠记》详细记载了清咸丰年间陈士杰率部与太平天国石达开部大战于湖南郴州、桂阳之事;《感知录》是一篇长篇回忆录,通过“以忧回籍,奉旨督办团防”的曾国藩与太平军的数度力战,叙述了曾氏对作者的知遇之恩。其他如《李连城先生传》《朱君懋勋墓志铭》《花园堡铭》诸篇中亦多有清中叶社会状况,特别是清朝军、皖军与太平天国作战的记叙,是珍贵的近代史资料。

陈士杰早孤,幼年即从其兄士元读书。士元工“唐宋八大家”古文,陈士杰的文章主要学习欧阳修的笔法。我们试读其寿序和跋、记,不凑华词丽藻,也不像韩、苏一样引经据典“掉书袋”,而是以朴素洗练的文字条分缕析,平易近人,大得六一居士“缓颊”之风神。

《蕉云山馆诗文集》第三卷是诗歌,陈没有留下词作,其诗主要是五古及七言律、绝。陈士杰五言古体主要是学陶渊明,在其数量不多的诗作中就有《和陶渊明归田园六首用原韵》等标明和陶、学陶的诗作四十一首之多。这当然说明了他在向陶渊明学习的用力之勤。我们试读其《退省庵见新竹有感》:

新种南园竹,青青挺奇节。无端水霰来,飘堕几摧折。摧折伤冰霰,蟠根少缔结。冉冉春风生,亭亭复成列。但感春风恩,莫怨冰霰烈。请看原上松,几历三冬雪。

这样的诗在用词上不避重复,古意盎然。清而且绮,癯而腴,是典型的陶渊明一路。陈士杰的七言诗学陆游,对仗讲究流动,痛快淋漓。佳句如“板桥雨过留馀润,竹径秋生动早凉”(《兴宁道中》)、“明知身世原如梦,底事劳劳趁马尘”(《甲戌弟道经扬州平山堂有作》),“自信孤忠真似铁,剧怜两鬓已如银”(《车中感情》)、“五十年来馀病骨,六千里外梦家山”(《晓起书怀》)、“梦魂那怕关河险,飞到家乡未四更”(《德州纪梦》)等等,表现了作者在戎马倥偬之余,仍不废吟哦,仍然善于体味生活中的诗意。



(作者系本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