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色栏目 > 湖湘文史 > 文史拾遗 > 2017年第三期 > 文史述往

麻阳农民画起步的回顾

时间:   2018-05-02 15:05

杨艾湘 

 

   

    令人惊艳的奇葩 

  20世纪70年代,在怀化地区绽开了一朵令人惊艳的艺术奇葩,这就是饮誉神州的麻阳农民画。 

  麻阳位于湖南西部,是苗汉杂居的山区小县。全县近30万人,24个乡镇,历史上原属苗疆。这里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民间艺术丰富多彩。比如挑花、刺绣、印染、纸扎、岩刻、雕花、扎彩船、打花带等多种品类,如百花纷呈,代代相传。在这古老而神秘的热土上,如今又另辟蹊径,涌现出新时代的农民画,光彩照人,香满大地。 

  所谓农民画,是通俗画的一种。风格奇特,手法夸张,用色单纯,充满生活气息,群众喜闻乐见,有东方毕加索之美誉。作者以农民为主,作品以“三农”为题材,表现现代中国农民的审美理想、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以及他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麻阳农民画就是一个突出的代表和典型。 

  1986年我离开怀化为止,粗略统计:麻阳农民画作者已发展到200余人,创作了千余件作品。在全国性美展中展出作品26件,其中2件参加全国美展,8件参加全国农民画展,1件《鹅群》(马湘清作)被中国美术馆收藏。有87件参加省级美展,148件作品参加地级美展,还在省级报刊发表50件,全国报刊发表9件。湖南电视台录像报道2次。1985年拍摄的文艺专题片《麻阳农民画》获省级二等奖并在中央台播放,影响广泛。198612月由省群艺馆、地文化局、县人民政府在长沙成功举办了首届“麻阳农民画展”,副馆长滕明瑞在记者会上做了中心发言,展出作品68件,别开生面,独步一时;接着地区文联在怀化博物馆举办了一次“麻阳农民画展”,为山区人民送上了独具特色的艺术大餐;19886月,文化部社文局又命名麻阳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更是出人头地,遐迩闻名,自此走上了繁荣发展的快车道。 

  我是参与者和见证人之一 

  屈指数来,我离怀赴长工作已经40年了。时间虽然久远,但麻阳农民画的创立和起步,我仍然记忆犹新。有些印象,如吉光片羽,时在心空闪烁;有些故事,亦让我回味和怀念。因为我曾是麻阳农民画早期的一位参与者和见证人。 

  20世纪60年代,我从省高校毕业分来怀化(原名黔阳),先后在地区文教部门工作了26个春秋。担任过黔阳师专(现怀化学院)中文科教师、地区群众艺术馆美术专干、地区文联秘书长,以及书协主席、美协副主席等职。走遍山山水水,熟悉侗寨苗乡,更与麻阳结缘,为农民画的创建和辅导,尽了绵薄之力。与麻阳农民作者建立了深厚的情谊,与麻阳文化馆更有密切的联系。 

  我清楚地记得,1985年春天一个早晨,我在怀化原单位接到一个电话。正是麻阳文化馆打来的。告诉我省电视台到县里来拍摄《麻阳农民画》专题片,请我去参加,因为我是辅导老师,不可缺少。我虽然答应了,但那时汽车很少,我好不容易找了车赶到麻阳,才知道他们已等了我很久,但毫未放弃,一大批农民作者都在迎候我的到来。我下车后即与他们同去河边写生,我认真辅导农民作画的情景,一一摄入镜头,后来又在省台播放,至今令人难忘。 

  198612月,在长沙船山学社举办首届“麻阳农民画展”时,我已调湖南大学工作。但麻阳县主办单位仍不忘我这位老朋友,说我是历史的见证人和当年的培土播种者之一,向我发出正式邀请函,作为嘉宾出席了开幕式。我仔细观看了每一件展品,不断地为他们的进展和成就喝彩,更为麻阳人的情深义重感动不已。 

  的确,我和麻阳有一段特殊的情缘。 

  麻阳农民画起步的回顾 

  1973年的夏天,我作为地区群众艺术馆的美术专干,出席了湖南省美术工作会议。主题是研讨创建农村美术工作点,推动农民画创作活动。我觉得这项工作非常重要,回到地区后,立即向有关领导做了汇报,并和馆里同志一起开会研究,反复讨论,决定在麻阳创办农民画点,由我和周洁正、李欣欣三位美术专干负责联系和辅导。 

  当时选中麻阳,出于三点考虑:一是麻阳民间文化传统底蕴深厚,农村美术爱好者较多;二是县领导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工作,易于得到支持和帮助;三是地区群艺馆对麻阳情况比较熟悉,曾多次进行调研和辅导,便于开展工作。我和周洁正同志还分别在板栗树和高村搞过中心工作,对麻阳人热情纯朴、吃苦耐劳、聪明能干的品性印象深刻。后来的事实证明,我们的选择和决定完全正确。 

  办点方案确定后,我即赶赴麻阳,取得县里领导与文化馆同志的热情支持后,即在旧天主堂召开了麻阳县第一次美术工作会议,由我传达了省美术工作会议精神和地区群艺馆建议。与会者听后群情振奋、斗志昂扬、信心满满,表示决心要把农民画搞上去。 

  据一些老作者回忆:起初,地区评选美术作品送省展时,麻阳只有几幅剪纸,引起评委议论。有人不客气地说,麻阳人不会画画,只会剪纸,上不了大雅之堂,不能送省参展。此话传到县里,领导感到难堪,很受刺激,下定决心要抓好群众美术创作,立即下发通知,要求各公社组织发动作者,集中到县里进行创作加工。县领导的强力推动,激发了农民作者的创作热情,发现了不少有价值的题材。如今地区又决定来麻阳办点,可谓久旱逢甘雨,恰逢其时,正是“打翻身仗”的大好时机。 

  县美术工作会议后,县文化馆乘势而上,立即在兰里公社花园大队湖桑场举办了第一期农民画培训班,由滕召龙站长,滕明瑞、傅元鑫、路心聪等专干组成领导班子,从全县26个公社各派1-2名农民作者参加学习,历时一个月。参加学习的有田绪铭、滕建国、滕久富、马湘清、黄呈章、张嗣惠、谭子美、龙文风、滕德芳、黄昌省等30人。这些人后来成了麻阳农民画的基础队伍。大部分作者成为农民画骨干,有的还给介绍了工作,有的当了干部。 

  在办培训班成为常态的过程中,不断得到省、地文化业务部门的领导和专干前来指导帮助。如省群众艺术馆的陈白—、黄铁山、莫立唐、王金星、孙忠祥等老师和地区群艺馆周洁正、杨艾湘、李欣欣等专干多次来县辅导。他们深入浅出地传授绘画基础知识和技能,细致认真地研究创作题材,帮助修改加工。可谓倾心尽力,毫无保留,使作者茅塞顿开,成效卓著。 

  其时,上海金山和陕西户县农民画已在全国兴起,我省邵东县和津市农民画也崭露头角,这对于麻阳农民画活动的开展是有力的促进和巨大鼓舞。70年代初我曾和省里一些画家到户县参观,那里的农民画立足民间,互教互学、博采众长、别开生面的经验,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也尽力向麻阳做过介绍。地群艺馆、县文化馆后来也组织了部分作者,在周洁正、傅元鑫带领下赴上海金山学习,开阔了视野,激发了创新意识。 

  麻阳文化部门更把触角伸向民间。派人在高村、锦和、兰里、吕家坪、岩门、郭公坪等地收集古今民间文化艺术资料,作为农民画创作的借鉴,这是一条创新求变的可行之路,也是他们的传家宝。 

  通过参观、学习、借鉴、办培训班,麻阳农民画在国展、省展、地展频频亮相,更初步摸索出一条有地方民族特色的路子。特别是年文化部在北京举办全国农民画观摩会,麻阳有件作品参展(居全国首位),由省群艺馆莫立唐带队,麻阳文化馆傅元鑫在会上做了专题发言,并经媒体对麻阳的广泛宣传,使麻阳农民画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成为一面旗帜,也为文化部社文局给麻阳农民画正式命名奠定了基础。 

  谁是最大的推手与功臣 

  本人在麻阳农民画的起步阶段,起过穿针引线、抛砖引玉的作用,无疑是我永远值得怀念的一份荣耀。尽管只是尽了绵薄之力,但怀化和麻阳人民没有忘记我。20169月我在怀化学院举办“生命礼赞——杨艾湘国画艺术精品展”时,该院党委书记谭伟平在开幕式的讲话中,还特别提到:“尤其是怀化麻阳农民画的创立与发展,并走向全国,杨老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时前来参观的几位麻阳书画界朋友,在座谈会上,也对我的贡献给予高度赞扬。 

  我在感谢他们的褒奖时,十分清醒地认识到,我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外来园丁,作用十分有限。让我时常感念的是麻阳县巨大的内力,才是最大的推手和真正的功臣。 

  一是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有力支持。县委、县政府将开展农民画创作活动列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项目,在各种会议加以宣传部署,在财经极为困难的情况下,每年都拨出专款支持农民画办班和创作活动;还慧眼识珠,人尽其才,将优秀人才不断提拔。滕明瑞原是文化馆借调干部,1980年落实政策后仍留文化馆供职,任副馆长分管文学艺术工作。傅元鑫原为文化馆美干,1984年提为文化局副局长;黄呈章、滕建国原为农民画作者,于1979年、1985年先后调入文化馆任美干,马湘清也因作品出众,被调至县印刷厂担任包装、装璜设计工作。县领导还经常参观展览,指导活动,接近农民画作者为他们分忧解难。他们为农民画的不断发展提供了最有利的条件。 

  二是业务部门,辅导老师倾心尽力。省地群艺馆都将办好农民画点,作为自己的中心工作,常抓不懈。每次举办展览,都要特别关注麻阳农民画;对重点作者、重要题材,要请到上面来修改加工。地区美协主席周洁正对麻阳农民画倾注了毕生心血,直到他去世前仍念念不忘麻阳农民画的创作。 

  县文化馆领导和美干更是全力以赴,真抓实干。滕召龙、滕明瑞、傅元鑫、路心聪等同志能写、能画、能篆刻,但他们宁肯把自己的创作放在一边,而去尽心辅导农民作者,全力去办培训班,使文化馆成了农民作者之家和培训基地。黄呈章、滕建国两位优秀农民作者先后提为文化馆美干,使农民画更加活跃、不断发展。没有他们的同心协力,长期坚持,努力奉献,这棵山寨奇葩不可能绽放得如此鲜艳! 

  三是农民作者德艺双馨、艰苦奋斗。这些长年生活和劳动在偏远山区的年轻人,既缺理论基础知识,又缺美术创作经验,绘画工具都难买到。但他们有理想、有追求、不畏难、不怕苦,在辅导老师手把手指教下,勤学苦练,终于走出了自己的艺术之路。例如:张明清从小失去两手的八个手指头,仅凭两个指头作画,却画出了不少精品佳作,还参加了省、地美展。农民画作者虽缺专业技巧,却有丰富的生活积累和奇思妙想。绘画题材顺手拈来,俯拾皆是。如:办年货、打糍粑、摘辣椒、打野猪、照团鱼、扳玉米、采蘑菇……都进入了画图。黄呈章家里开染房,他创作的《民间印染开新花》将印花布画得丝丝入扣,美不胜收,后来参加了省展,让观众赞赏不已。省轻工业艺术研究所专程派了一位专家到黄呈章家乡印染厂请了郑芳桂老师傅到长沙现场传授民间印染技术。马湘清在家牧鹅,对鹅群特别喜爱,以此为材画了数百只鹅,形态各异,栩栩如生。花了三年时间,反复修改加工后,于1978年参加全国农民画展,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他还加入了湖南省美术家协会,那时,麻阳共有位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综上所述,麻阳农民画不断成功,攀登高峰,是天时地利、上下齐心、内外合力、左右逢源的结果。麻阳农民画是民间艺术的升华,集体智慧和力量的结晶。并非哪个人的独自创造发明,这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也是最为宝贵的经验。 

  这些年来,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麻阳农民画也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他们又开始探索走向何处去的新课题。我祝福他们践行致远,在民间绘画的宽广道路上,不断前进,迈向新的巅峰。 

 

 

  (作者为本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