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色栏目 > 湖湘文史 > 文史拾遗 > 2016年第二期 > 文史述往

古代怀化的书院

时间:   2016-07-18 09:07

林其君



沅陵龙兴讲寺

 

  书院之名起于唐代,最初是国家藏书机构,从晚唐五代开始,逐渐衍变为一种新的教育组织形式。怀化人重视办学兴教由来以久,“书院”教育是个重要的渠道。依《怀化地区志》记载,自清代上溯,怀化在地兴办较为出名的书院就达55所。这些分布境内东西南北的古代书院,对怀化近1500年的历史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现就其建院模式、办学特点及蕴含的特有文化元素做个探析,以期传承其不可复制的历史精华。

  一、建院模式

  怀化古代书院的办学模式主要有三种:“官办学府”“民捐学堂”“个体学馆”。办学模式的分类主要是由出资方的性质决定。“官办学府”是由官方承办、出资、管理,与当政者的理念与意识形态一致。“民捐学堂”“个体学馆”均为个体出资,但前者往往由有相当民望和资金雄厚的退休官员或乡绅兴建,后者一般由一个家族或一个地方的众人共同出资兴建。

  1.官办学府。以唐贞观二年(628)唐太宗下诏兴建的龙兴讲寺为起点,怀化境内的官办学府一直成为官府加强统治的一个重要方式。比较出名的有:宋嘉定八年(1215)知州黄棨建于靖州的作新书院,洪江市(原黔阳县)有宋理宗宝庆(12251227)年间知县饶敏学创建于赤宝山麓的宝山书院和清康熙五年(1666)知县张扶翼建于城北的龙标书院,会同县有清康熙五年知县何林奉巡抚周召南之令,建于县城东隐真观之右的三江书院,麻阳有清乾隆十年(1745)知县杨甘雨建于县城西同天寺左的锦江书院,辰溪有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知县卢九云建于大酉山麓的大酉书院,溆浦有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知县徐堂倡建未成,二十年后知县陶金谐继而建成的卢峰书院,芷江的沅水校经堂等。

  2.民捐学堂。主要有:始建于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的通道侗族自治县的恭城书院,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的麻阳兰里镇的满朝荐书院,始建于道光七年(1827)的洪江市原黔阳县托口的朗溪书院,始建于靖州飞山绝顶之上的鹤山书院,邑人马元吉于明嘉靖十六年(1537)建于明山南麓的芷江明山书院,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知县陈于宣改马羊山下僧产而成的义学———原会同今洪东区的雄溪书院,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知县黄允洙率士绅议建于城东南宋州学故址的芷江秀水书院,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建于新晃址,在今新晃火车站的潕阳书院。村中所建的“民捐学堂”有辰溪上蒲溪瑶族乡五保田萧氏村民义建的“耕读所”等。

  3.个体会馆

  主要有:明正德九年(1514)由举人董汉策在沅陵小酉山兴办的翠山书院,明嘉靖二十三年(1541)进士王世隆在沅陵大酉山兴建的妙华书院,清道光十八年(1838)由私人专建的鄜山义塾(郁文书院),清同治十年(1871)由王学健等人在溆浦桥江兴建的紫峰书院,清道光三十年(1850)由张瑞开等人在芷江东乡榆市兴建的确钟毓书院(现为鹤城区舞水小学)等。

  二、办学特点

  1.教化治理。在官办书院中,一个重要目的是为统治服务,以期更好地稳定政权。历代统治者对此十分重视。位于沅陵县城西北角虎溪山的龙兴讲寺很具代表性。兴建官办学府龙兴讲寺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唐代初,作为一代明君的唐太宗是吸取秦汉以来的历史教训,革新政治,以“仁治”代替“武治”,在全国推行佛教,以维护国家的统一。被认为是五溪蛮地的沅陵以西地区是教化的重点区域。唐贞观二年(628),唐太宗下诏建龙兴讲寺。“龙兴”,富含政治意义。“龙”历代指皇帝,“兴”预示帝王之业在南蛮之地的兴起。“讲寺”之名则意味着该寺庙除弘扬佛法、讲授文明之外,还兼有为其他寺庙培养方丈、和尚等“合格人才”的任务。龙兴讲寺比南岳大庙还早建97年,比著名的千年学府岳麓书院早建348年。

  2.培养人才。怀化虽地处偏远,但以人才兴域是社会各界的共识。芷江境内的沅水校经堂是其中的代表。沅水校经堂教学以“实学课士”为宗旨,设经史、治事、词章3科。请以沈克刚、黄忠浩、曾濂()、汤诚航等人为讲席。招所属3县及凤凰、晃州2厅生童肄业,定额23人。学生各择所好,专修一科,“由先生指定参考书籍阅读,再作笔记,晚上交给先生校改”,并“兼习骑射打靶,以动其血气”,朱其懿亦常与诸生“切磋讲解、辨义利、尚践履、核名实、宗汉宋,戒门户之见,以防流弊,且讨论吏治,与经义互相发明,阐知行一致之实际”。由此“士林踊跃,耳目一新”,“人思向学,风气大开”。肄业诸生连捷科场,结束沅郡“自壬辰(1892)以前,绝无以进士登第者”的历史,且研究新学,为维新、革命事业培养了人才,如民国总理熊希龄及张学济、张伯良、毛延龄等。

  3.济贫帮困。怀化历来有乐施好善的传统,境内许多乡绅希望以办学的方式回馈社会。位于县上蒲溪瑶族乡五保田村的耕读所为当地的殷实大户所办。据传,村里的一些人通过置办田产、收租放贷等积累了大量财产而成为辰溪巨富。他们牢记“耕读兴家”的祖训,在村里办起了耕读所,村里的孩子均可上学读书。位于原黔阳县城东一百八十里的湾溪鄜梁山麓的郁文书院,建于清道光十八年(1838),是当时湾溪贡生杨光洁(玉川)、照磨(元代以后朝廷设置的掌管宗卷、钱谷的官吏)杨光洪(福泉)兄弟出资建起的义塾,为附近家庭经济困难的子弟提供读书习文之所。

  4.树立榜样。在古代怀化,很多有识之士希望将境内的历史人物与文化传统有机结合在一起,树立起境内学习的丰碑。麻阳兰里镇的满朝荐书院就是典型的例子。书院原名满公祠,它因纪念明代名臣满朝荐而得名。满朝荐,字震东,麻阳县人。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进士。授咸宁(今属陕西)知县。满朝荐一生嫉恶如仇,刚正不阿。《明史》赞扬他出死力抗凶锋、幽深牢而弗悔、并誉“健令”“有廉能声”。满朝荐书院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到清道光年间,乡民对满朝荐书院进行了复修。乡民复修这所书院的目的就是要学习满朝荐“箧有遗稿正气丹心裕后人,家无馀财清风高节光前代”精神。同样,翠山书院办学的宗旨也是以先人为榜样。其为明朝进士董汉策所创办的沅陵第一所私人书院。董汉策自称是汉代醇儒董仲舒的后人,在教书育人上,处处以董仲舒为典范。董仲舒办书院学有原委,曾说过:“仁人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董汉策因此在书院堂上高挂“正谊匾”,时时提醒自己,鞭策学生。尤为难得的是,从翠山书院出来的学生,都能秉持董汉策的教诲,重视榜样的作用。

  三、文化元素

  1.体现担当精神的士绅文化。士绅包括了两类人,一类是退隐的官员,一类是在当地有影响力的乡绅,他们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都重视办学和兴学,均为了实现自己未竟的理想。实现形式有两种,捐建办学体现士绅担当精神形式之一。如沅陵的妙华书院,是由明嘉靖丙戌年间进士王世隆从贵州副使任上告退归隐,慕二酉山之名气建起的第二座私人书院。自从办起书院后,王世隆就很少下山回家,与弟子们一起吃住,每日亲自为蒙童讲课七八个小时,课余则带领学生在山上开荒种地,感悟农人辛劳。他的事迹传到京城,朝廷官员们没有不表示钦佩的。兵部尚书、著名学者谌若水,还专门为书院写了篇短文,差人送到二酉山上。王世隆对这篇铭文十分欣赏,将它装裱得十分精美,悬挂在书院的正堂,成为妙华书院的堂铭。另一个有代表性的书院是道光七年(1827)创建的朗溪书院,位于洪江市托口镇,托口当时亦为一大商埠,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一些有远见卓识的乡绅们,深知地方的繁荣昌盛和长治久安,必须以人们良好的文化素质为基础。他们顺应潮流,励治革新,掀起了一股大办教育的热潮,各村各族利用祠堂、庙宇、馆所大办私学。富绅赵大坤、金宗仁在县令杨启德的支持下,广集资金兴办了这所与当地官办书院龙标书院、宝山书院齐名的书院。讲学兴教是体现士绅担当精神的另一种形式。明正德六年(1511)王守仁离开贵州龙场(今修文)回京经过沅陵,特地接受辰州学子之邀,与郡人唐愈贤等讲授《致良知》一个月于虎溪白云轩,并作《与辰州诸生论收放心书》,以明致良知之道。并在寺内留下题壁诗一首:“杖藜一过虎溪头,何处僧房问慧休。云起峰间沉阁影,林疏地低见江流。烟花日暖犹含雨,鸥鹭春闲自满州。好景同游不同赏,诗篇还为故人留。”明清后讲学不断。193710月,讲寺住持妙空长老约南岳名师到寺中讲经,轰动沅陵。此次讲经后,成立了沅陵佛教会、沅陵佛教居士林、沅陵佛教四众教义研究所和沅陵佛教阳明小学等四个组织。

  2.提现地域风格的建筑文化。怀化的古代书院建筑除充满了地域疆土、民族风情、宗教信仰等文化特点外,也同时体现了“书院”独有的特点。以溆浦县崇实书院为例,其创建于清道光十四年(1834),曾名“延陵家塾”。系吴姓族学,书院西门仍保留有“吴氏蒙养”四字,清咸丰五年(1855)更名为“崇实书院”。书院占地面积2450平方米,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为三进厅庭院式砖木结构建筑。书院按我国书院传统形制修造,前为半月形柳塘、两侧各开正门,东侧额书“崇实书院”,西侧额书“吴氏蒙养”。堂中宣统元年(1909)谌百瑞手书“大学之基”的匾额。堂前小院影壁墙上嵌有多幅石刻,院中古桂合抱,翠盖蔽空。两门由矮墙相连,墙内为花园,园中古桂成荫。青砖墙上的花纹图案清晰可见,嵌在其间的功德碑刻,历历在目。中西合璧式的柱、窗,仍完好无损,每个窗子上面都绘有极为雅致的水墨,雕花小窗俊秀典雅。主体屋架为上下两层,都有回廊相连。屋面为小青瓦,悬山顶,其主体建筑及四周外墙彩绘有山水、花草及鸟禽等壁画泥塑。书院前有一半月形池塘,院门为牌坊式砖木结构,飞檐翘角,雕龙镂凤,古朴典雅,是研究我国书院建筑格局的重要实物。又如龙兴讲寺,其背靠虎溪山,俯临沅水河,是一个无钉无铆的木质结构建筑群,共有14座建筑主体,占地面积两万多平方米。既体现了唐代的建筑结构,也体现了“佛庙建筑理念与中国具体地理条件相结合”的思想,建筑布局按佛教寺庙规制。兴讲寺群体建筑装饰艺术极为丰富多彩,所有的木门窗棂格的花心裙板及横披,皆雕刻而成并加以彩绘,构图饱满,线条流畅,花样繁多,特别是大雄宝殿中的镂空石刻讲经莲花座,玲珑剔透,甚是精美,相传为明代所制,为国内罕见之物。

  3.体现时代特征的风尚文化怀化古代书院是一个时代的文化集成,具有引领时尚和文明风向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以对联警句引领风尚。满朝荐书院的正殿上有两副有名的对联,一副为“一代名臣正气丹心昭日月;三湘胜地金龙玉柱传千秋。”横批:“浩气长存”。一副雕刻在石柱上,是满朝荐的手书:“箧有遗稿正气丹心裕后人;家无馀财清风高节光前代。”对联的字里行间,无不在教育后人,如何实实在在做人,如何清清白白为官。在恭城书院,院前厅立柱上的一副对联,字句朴实无华,但寓意深刻,上联是“小学毕业的一定要升中学,中学毕业的一定要上大学”,下联为“家境富裕的固然要升学,家境贫困的也要想方设法升学”。题写对联者是民国时期一位名叫翁信浮的县长,他在这座古书院上题写对联,可谓用心良苦,号召民众读书上进的赤心若揭。二是以院规立旨引领风尚。怀化古代书院兴办时,往往对办院有一个主题思想,类似于现代学校的校训或校规。如沅陵的翠山书院创办人董汉策,在书院堂上高挂“正谊”匾,时时提醒自己,鞭策学生,做任何事情都是为了匡扶正义而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当时人有这种境界,的确是难能可贵。三是以办学成果引领风尚。怀化从南到北均兴办了比较出名的古代书院,这些书院在当地有相当的影响力,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表现的平台。官员重视办学,以期出政绩,乡绅关注办学,以期扩大影响力,普通民众关注办学,以期改变命运。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被投入书院当中。

 

  (作者单位:怀化市地方志工作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