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色栏目 > 湖湘文史 > 文史拾遗 > 2016年第一期 > 名人轶稿

新发现的谭嗣同书简

时间:   2016-06-21 16:06

汤锐 

  近日,孔夫子旧书网一书店出现了谭嗣同书信一通。我就此信真伪向知名学者、谭嗣同研究会副会长夏剑钦先生求教,夏先生看完此信照片,并将其与《谭嗣同真迹》一书中《致刘淞芙书》等谭嗣同书法真迹进行比对后说:“不论是从其书法字迹,还是内容语气,此信都是真迹无疑。”此信不见于《谭嗣同全集》等著作中,属首次发现。谭嗣同真迹在民间罕见,此信弥足珍贵。在夏先生指导下,我将此信释文,并略作考证。 

  释文: 

  曼秋先生大人执事: 

  前奉四月二十七日答教,以无要件,故亦未具复。 

  瓣姜先生久无信来,惟于致家公书中一悉其安好耳。 

  爪霖已于前月解饷北上,自可暂缓。壬生亦得漕运差事以去。省中无甚新闻。嗣同七月初回籍乡试。知蒙垂注,特以奉闻。且不必更复也。 

  手肃,即请政安。不具。 

  谭嗣同顿首。初伏日。 

  按:这封信是一本书信册页中的一通,该册页中的书信都是写给“陈曼秋”的(据册末跋语,册页装裱于民国二十一年)。书信作者除谭嗣同外,还有张百熙、余肇康、刘人熙等二十六人,其中刘人熙、刘世翯、李维垣等数人,与谭嗣同一样,是浏阳人。 

  “陈曼秋”是谁?经考证,是清末浏阳人陈长橿。 

  陈长檀(18641906),字曼秋,浏阳南乡人。光绪八年(1882)举人,十二年(1886)进士,十五年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改户部主事,光绪十八年(1892)外任湖北宜都知县。 

  陈长檀与谭嗣同年龄相仿,但命运迥异。陈家境贫苦,然科举顺利,十八岁便中举,走上仕途,而谭出生官宦之家,却厌恶科举,几次乡试都以失败告终。从现存的资料来看,他们应该是在北京认识的。 

  光绪十五年(1889),谭嗣同到北京应试,跟随刘人熙学习。后来他回忆那段游学时光说:“既而薄上京师,请业蔚庐(刘人熙),始识永嘉之浅中弱植,俶睹横渠之深思果力,闻衡阳王子精义之学,缅乡贤朱先生暗然之致,又有王信余、陈曼秋、贝元征以为友。”(《报刘淞芙书一》,《谭嗣同全集》第9)就特意提到了陈曼秋,可见两人友情甚笃。而陈长檀任宜都知县后,谭嗣同还曾评价“陈君曼秋,才大气充,小试一邑,犹不足露其长也”(《致刘淞芙·三》,《全集》第481) 

  在这封信中,谭嗣同提到了“七月初回籍乡试”。据记载,光绪十七年(1891)、光绪二十年(1894)谭都曾回湖南参加乡试,所以这封信应写于这两年中的其中一年。信尾有“政安”字样,似应在陈长檀光绪十八年任宜都知县以后,故此信写于光绪二十年的可能性较大。信中“瓣姜”为谭嗣同老师欧阳中鹄。“爪霖”为龙爪霖,“壬生”不详,谭嗣同于其他书信中均有提及,皆谭友人。 

  不过,陈长檀思想偏于守旧,后来成为浏阳士人中反对新学的代表,终与谭嗣同分道扬镳。甲午战争爆发后,谭嗣同与欧阳中鹄、唐才常等人在浏阳维新变法,计划将南台书院改为算学馆,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培育新型人才。但这一计划却遭到了陈曼秋的极力反对。 

  光绪二十一年(1895)七月,正在湖北宜都知县任上的陈曼秋得知谭嗣同等将创建浏阳算学馆,陈“一闻此论,以信抵(欧阳)中鹄力争,诋斥不遗余力”。陈曼秋致欧阳中鹄信,洋洋数千言,称“变法之议不敢苟同”,又称浏阳兴算学,或“延西士与之讲贯,异时耶稣之教,开矿之举,机器之兴,士民不安,祸机立发,湖南之难,必自吾浏始”(欧阳中鹄《复陈曼秋》,《谭嗣同研究资料汇编》第237)。欧阳中鹄在致友人函中提及此信说:“然通计三千余言,不过圣贤门面语,其意欲尽弃西学,如枪炮之类皆不用。细按之,则无一言及于实际。”(欧阳中鹄《致龙芝生少司寇》,《谭嗣同研究资料汇编》第245)八月十四日,欧阳中鹄复信陈氏,据理驳斥,批评陈氏无视西方政法科技的先进,并强调指出:“苟为民计,恶有循己敝之法,舍作新之道,不急幡然一变者?(欧阳中鹄《复陈曼秋》,《谭嗣同研究资料汇编》第240) 

  光绪《浏阳乡土志》卷四《耆旧·循吏》有陈传,附录于下: 

  陈长檀,字曼秋,邑南人。父年廉,廪贡生,有学行。长檀生有异禀,四岁时即受书成诵,日数百言。弱冠,领光绪八年乡荐。十一年(锐按:应为十二年)成进士。十五年,廷对,陈时敝,大学士祁隽藻惊叹其言,选庶吉士,散馆,改户部,以家贫亲老请外用,十八年补湖北宜都知县。长檀故豪迈,至官乃刮磨旧习,力自刻厉,日兢兢民事。以礼乐教化为本,为文庙具豆笾,为书院具藏书,引接士类,诲以为己之学。尤矜恤庶狱,尝曰:“务结而不耐听,是冤吾民也。耐听而不结,是累吾民也。吾岂敢谓得情,尽吾心而已。会宜都水灾,长檀考求荒政,酌时地所宜,条理精密,焦劳至达旦不寐。剀劝邑人士平耀捐输,佥感其诚,贫安富奋,虽灾弗害。大府以循吏入告,奉旨嘉奖。旋以同考去官,闱撤,闻父丧归。居丧一循古礼,哀动行路,三年未尝轻出。服阕将入都谒选,以贫故不克行,而疾作,遂卒,年四十二。长檀少伉爽锋厉,出山后,乃折节恭谨,躬践笃实,语讷然如不出诸口。故善饮,以父驰书戒,立自责,后虽盛会不过一啐,人皆谓其学识日上,而惜其年不永,不获尽其才云。 

  据浏阳《文家市镇志》记载,南川河畔江洲芳草为文家市清代十景之一,陈长檀作有《赞江洲》七律一首:“川前楼雅竹千竿,门外桥平水数湾。苦读书生留古韵,闲游野鹜恋清潭。村头沽酒三分醉,陌上寻诗一路欢。满眼葱茏春不老,宜人居处即桃源。” 

谭嗣同手稿原件

 

  (作者单位:长沙市烟草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