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色栏目 > 湖湘文史 > 文史拾遗 > 2016年第一期 > 文史述往

麓山禹王碑摩崖石刻“虞夏遗风”及题刻者陈兴亚

时间:   2016-06-01 10:06

胡滔滔

  禹王碑位于岳麓山北向山顶之崖壁上,高约1.84米,宽1.4米,碑上有77字,纵列9行,每行9字,其字苍古难辨,为岳麓山珍贵古迹,国家级重点文物。南宋以降,湖南地方方志典籍均有记载。因贵为文物重宝,“身世”传奇,声名远播,故自古文人骚客纷纷题诗题字吟咏颂之,相关史志书籍均有收录。不过摩崖题刻却比较少,在禹王碑南北两侧岩壁上仅有二处,一处碑之南侧为“大宋嘉定神禹碑刻成”“乐舞增光”“口口钟宝”“宋张之才钎”和刘汝楠明嘉靖十九年(1540)所题、善化生员张馔所书((夸神禹碑歌》,另一处位于碑之北侧岩壁,其一为清乾隆时岳麓书院山长欧阳正焕所书“大观”,其二为海城陈兴亚题“虞夏遗风”。

  刘汝楠,字孟木,号南郭,明代同安县人,历任刑部主事、员外郎,后为湖广提学,著有《白眉子存笥稿》。欧阳正焕,字瑶冈,号慕耕,别号竹淦,清衡山人,历任乡试考官、监察御史等职,后任岳麓书院山长,著有《静一堂会课小叙》《重修自卑亭记》《竹洤诗文稿》等。张之才系宋代诗人,曾任山西阳城县令。

  刘汝楠、欧阳正焕等均为古人,只有题刻于1934年的“虞夏遗风”为今人所刻。这处石刻鲜为人知,游人也并不在意,相关资料记载也不详尽。这处石刻全文为:“民国甲戌九月”“虞夏遗风”“海城陈兴亚题”,“虞夏遗风”四字每字约15厘米见方,语出自南朝梁代武陵人伍安贫《武陵记》:“(武陵)人气和柔,多淳朴,少宦情,以黄老自乐,有虞夏遗风”。题刻者陈兴亚,非百姓耳熟能详的名家贤达,但却曾是民国史上风头颇劲的人物,尤其他还是抓捕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并导致其被害的直接责任人。

  陈兴亚,字介卿,1882年生于辽宁海城县腾鳌堡永安村。他科考中举之后,任北京硫黄局秘书。1905年考入日本振武学校陆军宪兵练习所士官班,1907毕业回国。1913年京师宪兵营成立,任营长,辖四个连。1917926日任京师宪兵司令,191911月晋升陆军少将。

陈兴亚

  1920年直皖战争后,直、奉两系军阀共同控制了北京政权。陈兴亚因为东北人的关系,投靠了张作霖,出任国务院咨议兼京师宪兵司令。

  19224月,直奉战争爆发,5月,张作霖败回关外,陈兴亚随之回到东北,出任东北(奉天)宪兵司令。192410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奉军人关,陈兴亚于192611月调任京师警察总监。19277月,兼京都市政公所会办。192746日,陈兴亚亲自指挥军警宪特闯入苏联大使馆逮捕了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李大钊,致其被害。陈兴亚因此升为陆军中将。

  1928年陈亚兴归东北任国民革命军东北边防军宪兵司令。他权倾东北,威震辽东,但为人谦和,居官不傲,平易近人。每次回乡探亲,陈兴亚虽身着将军制服,骑马挎枪,卫队先行,威风凛凛地离开司令部,可当战马(或小车)驰过鞍山,距永安村五里之遥的安家堡时,即翻鞍下马,或示意停车,走出车门,摘下手枪,脱去将军制服,换上便装,徒步回村,威武的司令官,瞬间变成了布衣平民,真可谓判若两人!

  进村后,若遇长者便躬身施礼,表示亲切问候。若遇同龄者便与其握手寒暄,畅叙别情,丝毫不摆司令官的架子。回到家中拜见高堂父母,问寒问暖,朝夕侍奉,执礼甚恭,以娱亲情。府中来客降阶相迎,亲友探视远接远送。

  作为东北宪兵司令,陈兴亚的权力很大,然而他却不恃强凌弱。有一年陈欲在本家修建司令府,计划用自家的三十亩地换取北院邻家的五亩地修筑花园。陈与其磋商,邻以维护祖上坟地为由而拒绝。陈兴亚设身处地考虑之后,认为邻家敬重祖先之情不泯,令人钦敬。此后只修司令府宅院,放弃了修建花园的工程计划。

  司令府落成之日,举行了隆重的落成典礼。四合院式的司令府,走马门楼,雕梁画柱,溢彩流丹,门前拴马桩,上马石各分左右,一对石狮子把守大门,巍峨壮丽。陈府门前,卫兵持抢肃立,车水马龙,贺客盈门。典礼时,鞭炮齐鸣,锣鼓喧天,京、府、州、县文武官员、各界名流、士绅乡里,齐聚府门。有的手捧名家撰书、古董,有的献上金字牌匾,有的手持五彩缤纷的锦缎贺幛,纷纷向陈司令献礼道贺。

  当此盛况空前吉日良辰之际,突见一个身穿破衣,绰号“花子刘”的花甲老人,手捧一块家织粗布做的喜幛,走到陈司令面前,恭恭敬敬地献上,并聊表道贺之意,陈兴亚喜形于色地接过,高悬于棚内显眼之处。而后邀请他赴宴。“花子刘”酒足饭饱之后离去时,陈兴亚还亲自赏他银元二十块。

  1928年少帅张学良为培养家乡子弟奋发图强,用自己在劝业银行的股息40万元在海城创办同泽中学。陈兴亚为副董事长,工程历时一年半,1930623日建成。在举行校舍落成典礼时,陈代表张学良专程来校剪彩,就张学良关怀家乡,用己囊筹建学校等情,发表了热情洋溢、振奋人心的讲话,会议气氛十分热烈。会后师生,同台演出文艺节目以助兴,并拍摄了典礼记录影片。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陈兴亚辞去宪兵司令,任北平绥靖公署参事,不久,即在北京闲居。

  北平解放前夕,陈兴亚跑到上海,隐姓埋名,在镇反运动中被群众揭发举报,当地公安局立即实行了抓捕,陈兴亚是李大钊一案中第一个伏法的凶手,他对杀害李大钊一事供认不讳。于1959年死于北京,终年77岁。

  陈兴亚既是杀害李大钊的凶手且权倾一时,又居官不傲、关爱乡梓,同时还是一位很有雅趣的武夫,不仅字好,书法好,更是一位颇具爱国情怀之人,由此可见其人的复杂性和多重性。“九一八事变”二周年前一天,他为了回避给自己庆寿躲到北京西郊,并在显龙山慨然题刻:“国破家亡,何寿之有”,以抒忧国忧民之情。由于他是辽宁海城人,东北沦陷后他在香山绝壁上留下了巨幅石刻“辽天怅望”,以表对家乡之怀念,作为东北人的亡国之痛,每每都要特意写出世居的郡望“海城”。

南岳岣嵝峰陈兴亚摩崖石刻

  陈兴亚喜爱游历、题刻,据说,其外出游历时常带石匠随行。在京闲居期间遍游北京多处名胜古迹,每到一处刻石题记,因此留下了不少石刻,达数十处之多。而且在全国各名胜之地也留有不少题刻,如华山、泰山、千山、崂山、盘山、天台山、恒山、衡山、雁汤山等地。岳麓山石刻系其1934.年来湘游历时为禹王碑题刻。同年,他还在南岳岣嵝峰上留下一块摩崖石刻,“民国二十三年秋海城陈兴亚介卿偕僧樵登山遍寻禹碑遗迹未获而去”。

  其著作有《海城陈氏三代懿行录》《晋察绥游记》《上方山游记》《游千山记》。

(作者单位:岳麓山管理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