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色栏目 > 湖湘文史 > 文史拾遗 > 2015年第一期 > 三湘人物

邓仁堃名镌“金墉堤”

时间:   2015-08-18 11:08

黄三畅 

  邓仁堃,字厚甫,湖南武冈南乡大甸湾人。道光五年(1825)拔贡,以知县的身份派往四川,先后任梁山、江油、洪雅知县。道光十一年(1831)调任綦江。他到綦江去,应是“临危授命”,或者说是去收拾烂摊子。当时綦江知县已经空缺一年多,整个县是一团糟,主事的师爷勾结贼人为非作歹,百姓苦不堪言。邓仁堃进入綦江的第一件事就是征召武勇,成立民团,以对抗土匪。但形势有所好转后又来了大事:洪水暴发了,灾情很严重!邓仁堃率先捐钱一千缗赈恤,又动员属下和富户捐款捐物赈恤。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他倡议筑堤。因为每年夏天只要下几场暴雨,洪水就泛进綦江城,“人或为鱼鳖”,綦河两岸粮田更是遭淹而失收,而饥饿的灾民就去县衙闹事。 

  但做好事不一定就能得到拥护和支持,邓仁堃一提出筑堤,就遭到当地一个池姓大户的阻挠,说是会破坏风水。 

  打破阻挠倒是不难,难的筑堤的钱,从哪里来?据预算,共须银两三万两左右啊。无奈何,邓仁堃只好又率先捐银五千文。他还想了这样的办法:一是惩办一些土豪劣绅,罚他们的款;二是邀集全县商贾士绅开会,请求捐资筑坝。他这样劝谕那些人:“应做慷慨公益之财俊,不做储金不舍之财奴。” 

  堤是怎样筑成的,从邓仁堃亲撰的《筑綦江堤工记》可以知道。 

 

筑綦江堤工记 

  綦江自黔汇众流而下,直冲城南,每当夏潦湍激,壖嶥善崩。非厚布之堤以防射啮,而城不可规,民不免患。爰揆势度址,自南而东,砌如城式,中填土石,蟉结亘盘,万杆坚筑。维时椎者尧凿者,荷畚运土、负篓聚石者,累百盈千。予日指呼其间,六阅月而堤成。工半,洪水连涨,堤石无铢黍动移。邦人士女扶携来观,谓此金城,可以千古,因缀曰“金墉堤”。

 

  大意是:綦江从贵州一带汇集众多水流而来,径直冲击城南,每逢夏季洪水湍急,城边的崖岸就容易崩溃。不筑坚厚之堤来防止洪水冲击侵蚀,城就难以规整防护,老百姓就免不了灾患。于是根据河水的走势来设计堤基,从南到东,筑砌的堤岸就像城垣的样子,外壁内壁是石头,中间填着土石,盘曲蜿蜒,用用杆椎捣得十分坚固。那时候,椎捣者、凿石者、挑畚运土者、背篓运石者,成百上千。我每天在工地指挥,经过六个月堤就筑成。工程进度到一半时,洪水连涨,但堤石无丝毫动移。本地的士人、妇女很多扶携着来观看,说这是铁打的城墙,可以千古不颓。我就题名为“金墉堤”。 

  这篇“记”隐匿一件事。那些士人、妇女来看堤时,都建议堤应该叫“邓公堤”,但邓仁堃坚辞不受。 

  金墉堤长约一百四十丈,宽约五丈,高约一丈八尺,至今仍为綦河两岸防洪护岸发挥效用。201188号的《重庆晚报》登了一则这样的消息:重庆市綦江县滨河整治,施工人员从地下挖出一块古碑,根据残缺的碑文,可以判断出那碑就是一百八十多年前邓仁堃亲撰的《筑綦江堤工记》。 

  邓仁堃在綦江的政绩还多得很。遇天旱无收,他派人到相邻的江津、巴县等地买来粮食,减价卖给乡民。 

  他平素喜欢到偏僻山村巡查,劝导无业乡民务农经商。见到流浪游民,总诚恳劝说:“何不回家劳动啊?” 

  邓仁堃从綦江离任去富顺当县令时,綦江百姓为他撑起万人伞,设宴三百多席,上千人送行十余里,更有百余人送了三十里。一些老人和妇女失声痛哭。邓仁堃到富顺上任后,还担心新创的綦江义学缺少资金,特托人送去俸银百两。 

  次年,綦江官民为邓仁堃建生祠,题额“遗爱长留”。 

  在武冈和重庆,还流传了邓仁堃不少故事。 

  ——说他去綦江当知县时只有十五岁,是一个“娃娃县长”。当地老百姓亲切地称他为“邓小伙”。十五岁当“县长”,据《清史稿》,缘由是,道光五年(1825),十五岁的邓仁堃说服父亲,顶替逝世的兄长入京应试。这和《武冈州志》的邓仁堃出生于嘉庆九年(1804)、道光五年(1825)拔贡的矛盾说法相矛盾,但可以得到解释:出生于嘉庆九年(1804)的不是邓仁堃本人而是他逝世的哥哥。《武冈州志》“为贤者讳”,所以没有把“冒名顶替”的事记上去了。 

  ——说邓仁堃作为拔贡参加大考,年少无惧,在所做策论中大批贪官之害,并提出应对之策,赢得了主考官和道光皇帝的欣赏。道光皇帝特地召见了他,并赦免了他冒名顶替之罪。 

  ——说邓仁堃为了擒匪,说服年轻貌美的寡嫂去县城一家茶馆做伺佣,诱使好色的匪首前来。然后又在嫂子的陪同下带着两个随从乘船来到离县城二十里的匪窝,弄清了县府师爷与匪首勾结的情况,然后设计将他们捕获。 

  邓仁堃后来调任江西南安(今属福建)知府、广信(今江西省上饶)知府,又署江西督粮道(掌管督运漕粮),实授江西督粮道,兼署江西按察使、布政使。当时正是清军与太平军搏斗的非常时期,悠悠万事,唯此为大,邓仁堃是为清政府立了大功的。 

  邓仁堃回归故里后,曾以数千钱买下法相岩的几尊大石,如宋代“四明楼钥书”“郡守姜桐立”的“碧玉簪”,明代武冈同知蒙大赉题字的天柱石。这说明他心志是高雅的。这样做,对法相岩自然和人文景观的保护起了积极作用。 

 

(作者单位:湖南武冈市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