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色栏目 > 湖湘文史 > 文史拾遗 > 2014年第四期 > 三湘人物

甲午名将魏光焘

时间:   2015-07-08 16:07

邹宗德 

  “牛庄之战”,是中日甲午战争中的重大战役之一,是中日甲午战争以来,一次最为惨烈、最残酷的战斗。中国军队以弱碰强,重创数倍于己的日军,彰显出中国人不屈不挠的英雄气魄。指挥这次战役的就是我们的魏光焘。 

  魏光焘(18371916),字午庄,隆回县司门前镇金潭石山湾人,少年丧父,家世贫寒,兄弟六人,光焘居长。 

  咸丰六年(1856),魏光焘19岁,正值太平天国革命运动风起云涌,魏光焘奉母之命,徒步去江西吉安天华山找堂兄魏瀛投军。魏瀛是曾国荃军中的幕僚,曾国荃见其千里来投,对他鼓励有加,委托他担任钱厘、军装各局事务。从此,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一、平步青云 

  魏光焘投入军营后,职位一路攀升。咸丰九年(1859),因攻克江西吉安府城出力,奉旨以从九品选用。十年(1860),奉檄调赴广西军营,因随军救援平乐府城作战出力,奉旨以县丞不论单双月补拨,并赏戴蓝翎。十一年(1861),因攻克贺县出力,解广西省城石达开大股之围,奉旨免补县丞以知县补用。同治二年(1863),因攻克浔州府城出力,奉旨免补本班,以知州尽先遇缺即补。在光复贵县的战役中,劝降“拥悍党数万”的“贵县巨酋黄三”。这是魏光焘崭露头角时最得意的一笔,他在其自传《湖山老人述略》中,是这样描述黄三归降时的情景的:“犹记归营时,贼步队数万皆跪送,马队万余左右排列,贼在马上,有立者、卧者、倒坐而横陈者,亦可见贼骑之精也。”由此可见魏光焘的胆略与口才。 

  黄三归降之后,“由湘豫进兵入浙”,因攻克金华、兰溪、义乌、诸暨、富阳诸郡县,奉旨以同知留于浙江遇缺尽先补用。同治三年(1864)攻克杭州城,俘获太平天国钱桂王。奉旨以知府仍留浙江遇缺请旨简放补用。同治四年(1865),随营由宁波航海援闽,为左宗棠闽军三路之一。同年五月进围漳州,漳州踞太平军侍王李世贤,先因双方实力悬殊,魏光焘被太平军追至数丈高的悬崖边,因战马腾跃而下才得逃脱;后约楚皖军合力围攻才打败并诛李世贤。魏光焘经左宗棠等保奏,奉旨免补本班,以道员留于闽浙遇缺即补。同治五年(1866),奉调赴广东作战,将广东的太平军镇压下去。 

  同治七年(1868)。左宗棠督办陕甘军务,调魏光焘到汉口办理营务。后来领军由鄂经豫入陕,镇压了董志原的回民起义,后又佐左宗棠镇压宁州金积堡回民起义,诛首领马化龙。在此期间,奉旨遇有陕甘道员缺出题奏请旨简放,加二品顶戴,赏换西林巴图鲁名号。 

  二、治理西北 

  马化龙被镇压后,由陕西逃往甘肃的起义军都投降清军,约计数万,清政府责成魏光焘负责安置工作,择地安插于平凉、化平、华亭、固原一带,“尽心筹布,迄今安居乐业,无有叛者”。魏光焘致力于兵燹后的治理工作,在上面没有拨一分钱的情况下,修建道府衙署城楼、坛庙,建柳湖书院,创厘盐各局,设董志县丞城池,在交通上开辟由泾川至兰州驿路连绵一千余里,令士卒夹道种柳,成活百十万株。这就是著名的“左公柳”。并创修行台桥梁数十处。工程最艰巨的是三关口、六盘山及新开会宁车路,劈山凿石,非常劳苦,由于政绩突出,左宗棠还特意撰文立碑于会宁县,属名曰平政桥。 

  光绪元年(1875),魏光焘以甘新布政使,湘军“武威军”统领职,奉命随左宗棠入疆平叛。其时,整个新疆已陷入严重的分裂割据之中,叛匪金相印、白彦虎等勾结英、俄帝国主义,分割新疆,建立一己之私的儿皇帝政权,并引进浩罕(今乌兹别克斯坦)陆军司令阿古柏,建立了哲德沙尔伪政权。魏光焘在左宗棠的指挥下,打败了阿古柏,使之途穷自杀,彻底摧毁了哲德沙尔反动政权。平定了新疆南北之后,又迅速对沙俄强占的伊犁形成军事包围,使沙俄感到很大的军事压力。虽然清政府没有很好地利用军事上的优势,但还是迫使沙俄在《伊犁条约》上让了步,交还了霍尔果斯河以东地区。光绪六年(1880),因新疆南北两路全部肃清,经左宗棠保奏,奉旨:交部以一等功议叙。光绪七年(1881),升甘肃按察使,“到任后审结十余年旧案凡六十余起,以免拖累之苦”。九年(1883),奉旨着补授甘肃布政使,他对当时腐败的吏治大加整饬,颇见成效。 

  光绪十年(1884),魏光焘奉旨改调新疆布政使。时新疆初设行省,百事创始。他在经济政治上,立即筑城修衙,设郡县,立官制,修官道,立营制,定军饷,订厘金,整治邮传,开矿铸钱,屯田畜牧,从湖南选购蔬菜薯粮种子近千石出关种植。罗布淖(罗布泊)地区方圆数千里,四季干旱,草木不生,视同化外。魏光焘组织军民开拓经营之,逐渐人畜繁荣。在文化教育上,他建书院,创学堂,广招各族士子入学。在医药卫生上,逢当时新疆天花为害甚厉,流行之处十室九空,他广设羊豆(牛痘)局,全治无数,以致生齿益繁。在民族关系上,他安抚难民,稳定社会秩序,严禁军人下田放牧,由百姓放哨守岗,融洽了民族关系。在外交关系上,绘图勘界,立约通商,与俄罗斯据理力争国界。帕米尔乃中俄交界之所,方圆千余里,原先中国立有御碑亭,后被俄人占据,魏光焘照约章力争,俄理屈词穷,只好交还了霍尔果斯河以东帕米尔地区六千余里土地。 

  三、牛庄之役 

  甲午中日海战后,日军从辽宁的花园口登陆,辽东大地陷入日寇铁蹄之下。清廷命令魏光焘前往东北参加抗击日军的战斗。其时,魏光焘正在邵阳金潭丁母忧,在以丁忧未满“请求终制”却“碍难准行”的情况下,不顾自己已经五十七岁的年纪,急忙召集旧部,募集新湘军三千人,于光绪二十年(1894)九月,开赴山海关,取道锦州,兼程北上辽东抗日。军行三个月,冰天雪地,奔驰万余里。光绪二十一年(1895)正月中旬,魏光焘率所部八营二哨驻田庄台。1895224日上午9时,日军采取“佯攻辽阳,实取牛庄”的战术,开始西进鞍山,直逼牛庄。清军前线统帅吉林将军长顺和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未能察觉日军之计,急忙由海城前线抽调所部,星夜北援辽阳,丢弃了险要之鞍山站。

 

清末牛庄老照片

  牛庄,是一座古老小街镇,地处辽宁海城以西25公里,是清军运送粮饷兵械的要道。牛庄除少数留守兵员外,并无清兵大队镇守。牛庄无城郭可守,市街四周一片平地,清军在市街出入口处修筑30厘米厚的土墙为垒,日军进犯前,新湘军武威军统帅魏光焘闻日军由鞍山站以大股骑兵乘虚直捣清军后路牛庄情报,急忙由海城西四台子率清军6营约3000人,赶至牛庄防守。 

  33日,日军第三师团自鞍山站奔向牛庄,分南北两路进犯牛庄。349时,日军第三师团首先从牛庄正北方向发起了进攻。魏光焘指挥武威军分成左、中、右三营迎击自西北方向进犯之日军,自率大营炮队、卫队抵御北路日军。为抢占邢家窝坊至牛庄北口的凹道两侧阵地,日军炮兵第三联队将六匹马牵引的野炮12门、马驮之山炮12门,排列在1米高的土坡上,凹道两侧各排列12门火炮,向清军阵地密施以排炮。魏光焘一面令炮兵予以迎头还击,一面利用民房墙壁进行埋伏,诱敌深入。日军随排炮轰击之后发起冲锋。清军在牛庄城北口约40米处,修补农舍土墙,作为堡垒,静待日军靠近。这里地势平坦开豁,无隐蔽之所。日军中岛大队冲至距该“堡垒”约百米处,清军突然发起攻击,日军死伤不少。但最终日军还是以兵力和武器的优势突破了此“堡垒”。与此同时,日军各部联合并进,“逼近城北端之家屋”,魏光焘命所部炮兵继续用猛烈炮火攻击日军,日军前卫队第十八联队长佐藤正大佐右腕、左膝关节均被弹片击伤。此时,“忽另出一股,围我驻扎之所,光焘挥兵力敌,炮雨横飞,总兵萧有元中炮重伤,左哨、右哨、正副哨弁同时阵亡,卫队亦多带重伤”。而日军则越来越多,枪弹如雨,清军虽然顽强抵抗,奋力格斗,战至上午1130分,牛庄城北清军终因寡不敌众,被迫退入街区巷内。 

  4日下午l时许,日军前卫司令官大岛义昌率领的前卫队,从牛庄东部正面发动进攻。日军步兵在炮火掩护下向紫方屯的西边、牛庄的东北方清军阵地进攻,清军前面是一片开阔地,中间仅有几座坟茔凸出。魏光焘令清军在城区内设墙堡,在房屋的墙壁上凿枪眼,使用无烟火枪射击日军,并以6门加特林速射炮向日军猛烈开火。日军死伤无数。清军“伏河沟间,恃土墙为障,诱贼及近”(易顺鼎:《盾墨拾余·魂北魂东杂记》),双方枪炮对峙,“声如百雷齐鸣,万狮齐吼,震耳欲聋”(黑田甲子郎:《牛庄占领记》),“弹丸纷飞如雨,硝烟暗澹蔽空”(川崎三郎:《日清陆战史》),战斗异常激烈。这时,日军混成第九旅团进攻清军右翼,抢占东关的木桥。桥东地势平坦,毫无掩遮,“弹丸如雨,硝烟暗淡,几乎咫尺不辨”,日军第一大队长今田唯一少佐的咽喉被清军发射的炮弹弹片击穿,顿时毙命。日军第二十一联队长富冈三造气急败坏,亲自督战猛攻,清军奋勇抵抗。在激战中,武威军“前营管带总兵龙恩思项颈及足受伤甚重,所部勇丁仍抵死拒贼。后营管带副将罗吉亮伤颏及足,帮办游击魏极富阵亡”(《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战至中午1230分,日军终于越过木桥,攻入街区。至此,清军牛庄外围全被攻破,清军丢失加特林炮6门、山炮2门,阵地尽失,战斗转入街区,进入巷战阶段。4日中午过后,日军分四路一齐向牛庄城区发动了猛烈进攻,清军和日军展开了激烈的巷战。混战中清军退路被切断,失掉统一指挥,被优势日军分割包围成几十个战斗集团,多则几百人,少则数十人,各自为战,进行分散抵抗。日军也划分成几十个小部队,与清军混战。“城内到处发生剧烈的巷战……各队相互错综,战况极为复杂”(《中日战争》丛刊)。 

  富冈三造率领日军第五旅团之一个中队,首先从西北冲入牛庄城。据一栋民房抵抗的清军,顽强战斗,厮杀极为惨烈,最后全部殉难。稍后,日军左右迂回,继续搜索。其中有百余名清军在一个大院内,利用外围的石墙作掩护,誓死抵抗,“毙贼无算”,日军无计可施,最后派来工兵用100多公斤的地雷炸药,分三次埋在围墙下,引爆地雷将围墙轰塌,冲入院内。在日军工兵埋设地雷炸药时,清军子弹用尽,便用墙上砖石打击敌人,砸死砸伤日军多名。与此同时,日军第六旅团分兵绕至牛庄城西南部进攻,部分清军在营官黄某率领下,在当铺内守御抵抗。该当铺系清军火药库,外围砖墙厚实,日军屡攻不下,伤亡惨重。于是,便在东西两侧民房纵火。清军在熊熊烈火和滚滚浓烟中坚持抵抗,不屈不挠。最后,日军又运来两门山炮进行轰击,弹药库终被炮弹击中,燃起熊熊大火,火药爆炸,响声震天,子弹横飞,守库清军大部壮烈牺牲。随后,日军攻入街区十字路口处,清军扼守路口西南、东南二角上的建筑物,从里向日军猛烈射击,战斗呈胶着状态,敌我混杂,“几莫能辨”,可见战斗之激烈。 

  日落西山之前,日军重点向牛庄郅兴隆烧锅和牛庄衙门进攻。牛庄烧锅内的200多名清军,拼死抵抗,施放排枪。由于清军据险坚守,日军进攻屡屡受挫,于是,日军工兵用炸药在郅兴隆烧锅的墙壁炸开了一大豁口。但是,清军面对日军猛烈的炮火,依然拼命死守,日军仍不能进入。日军又组织第二次爆破后才得以攻入。 

  当晚10时许,魏光焘、李光久率部分清军由牛庄城西突围,途中遭到日军追击,双方交战激烈,清军伤亡很大。但以伏击战术,将日军击退。日军利用在各街口要道纵火,切断清军退路,“我军肝脑涂地,惨死万状”。深夜,巷战仍未停止,未及冲出城去的清军在顽强的坚持作战。一直到子夜时分,魏光焘、李光久所部才完全撤出牛庄城,牛庄最后失守。 

  35日天刚破晓,残留在牛庄城的十几名清军出现在木头桥头,向日军哨兵猛射。接着又从墙壁的后面向日军开枪,由于清兵分散,日军指挥官遂下令“执剑挨户搜查,杀人无算”。日本《东京日日新闻》战地特派记者黑田甲子郎亲自目睹了牛庄城“路旁扶尸相枕”,酒店院内堆满了尸体,酒店门前“筑成的尸山之间流出几条浑浊的血河”之惨状。 

  魏光焘等率部虽在牛庄仅防御一昼夜,然而,这24小时的战斗,却是中日甲午战争以来,一次最为惨烈、最残酷的战斗。战斗结果,中日两军伤亡人数,记载不一,据日方记载:清军阵亡官兵1880余人,负伤700余人,被俘698人,营、哨官伤亡殆尽,是甲午陆战中清军的一次重大失败。日军死伤的将卒仅398人。但是,中方记载与日方的数据相差甚远,据光绪二十一年二月二十五日刘坤一的电报说:“据魏光焘电覆,该军除马队损伤无多外,共计七营三哨,三千三百人,阵亡九百余人,内受伤二百余人。” 

  魏光焘在战斗中“以孤军血战,短衣匹马,挺刃向前,督战苦斗,三易坐骑”。当代学者魏寅先生1946年出版的《魏氏轶闻》曾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在魏光焘率领的三千湘军中,有家乡魏氏族中极富、南祥、必松三人,在战斗中均身陷重围,南祥、极富二人被敌人俘虏。必松是个哨官,见全军溃败,左右仅存数人,主帅威肃公亦失踪迹,乃回顾左右说:“主帅何在?”大家说主帅可能战死了。于是拔剑自刎,喉破血喷,但尚剩一丝气息,敌人见之,以为是主帅,把他送入医院救治,终因伤势过重而死亡。而此时的魏光焘也往来冲突,力尽援绝,只好隐蔽在芦苇中,敌人追至,用刺刀向芦苇中一阵乱戳,几次戳到马脚,血流如注,可马却一动也不动。敌人见芦苇中没有动静,只好离去。魏光焘才得以脱险。后来魏光焘称此马为义马,精心饲养之。 

  这次牛庄战役,日军在兵力和装备上都占了绝对优势,而清军则兵少武器窳劣。进攻牛庄的日军总兵力达11800余人,拥有大炮59门。而防守牛庄的清军,在战斗开始时只有武威军6营,不到3000人,后有李光久老湘军52000人增援。清军兵力不足日军的一半。将士们虽然顽强作战,英勇不屈,重创日军,仍以“众寡不敌”,“独力难支”而败北。实际上,清军广大官兵在牛庄攻防战斗中,表现得异常勇敢顽强。总之,魏光焘率部虽然失败了,而且付出了重大代价,但武威官兵在阻击日军战斗中所表现的英勇顽强,不怕流血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将永远彪炳于史册。 

  四、推行新政 

  魏光焘由于叔祖魏源思想的影响,在官之时,企图向西洋学习富国强兵之策,对新政极其关注。还是在陕甘巡抚任上时,他即“建格致文武各学以植人才,照西法练新军以资战守”。光绪二十七年(1901),魏光焘调任云贵总督,驻节昆明,第二年,奉旨兼理云南巡抚事宜。任上极力推行新政。在军事方面,创办武备学堂,募练新军,筹办团练;在文教方面,创建中小学堂于五华山等处,以启民智,培植人才,并选士出洋学习;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他与英法等国领事商讨过修铁路、开矿山等事宜,由于对方“刁狡百出”,他“费尽唇舌”,维护了国家的主权。 

  光绪二十八年(1902),魏光焘调补两江总督,兼充南洋大臣,并署理盐政,总理各国事务大臣。这样,魏光焘便登上了清朝封疆大吏中的最显赫位置,时年66岁。当时的两江系外交事件与革命活动最为复杂的地区,政系庞杂,派系斗争甚为严重。魏光焘当然了解这些情况,因而电奏恳辞,但“未允所请”。在这一任上,他完成了前任刘坤一所没有完成的若干涉外积案。从外人手中收回了上海县属黄浦江口疏浚河道之自主权。他对新政也很注重,如从盐政,厘金等项收入款项之内提款建立了三江师范学堂,整顿水师学堂,扩充实业、格致、译电各学堂,以培养新型人才。为了加强国防力量,他创练新军,修建营房,制造炮船快艇,修整了清凉山、吴淞口等处炮台,以巩固江防。 

  作为派系繁杂的两江地区,如魏光焘始料所及,他不可避免地陷入了派系斗争之中。在派系斗争中的魏光焘,由受同僚的攻讦到受清政府的儆戒,最后发展到派钦差大臣铁良查办他的“吏治污浊、诸物废弛”情况。“尽罢劾光焘左右”,架空了魏光焘。随后于光绪三十年(1904)九月调补闽浙总督,作为下台阶梯。赴任不久,他给侄儿芝九的信中写道:“……此间地方凋敝,物力维艰。视江南财赋之区,颇为难治,然亦只好尽心力以为之。特是服官数十年,履洁怀清,天人共鉴。自到两江后,人言指摘,有玷声名,抚衷殊耿耿耳……”由此信可见魏光焘当时的心迹。在闽浙任内,他操练新军,修城墙,设炮台以固国防;他设警察,整顿吏治以求社会稳定;畅疏境内水渠以利盐运;创办文武各学堂,选士赴日本留学以兴教育。尽管魏光焘在任上也做了这么多工作,但铁良还是弹劾其“昏昧无能”。光绪三十一年(1905)正月二十一日,内阁奉上谕:“闽浙总督魏光焘著开缺另候简用。” 

  五、息影桑梓 

  魏光焘卸任后,于光绪卅一年(1905)二月初八启程回籍,时年69岁。 

  辛亥革命爆发前夕,清统治者又颁谕旨:授命魏光焘为湖广总督,想启用他来镇压革命。而魏光焘以年老体弱电请内阁,代为奏请收回成命,另选贤才,最终未肯就任,也拒绝了袁世凯电邀他出任五省联总的委令,决定息影桑梓,定居邵阳城东郊马鞍山下之湖山别墅。邵阳城内亦建有四合院一所,配以池塘竹树,名曰“亦吾庐”,取陶渊明诗“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之意。宣统二年(1910)四月,清政府打算向英美法德四国银行团举借外债,出卖粤汉、川汉两条干线的路权。消息传来,引起湘上震动。八月初五,湖南全省绅耆士庶公推代表曾继晖、陈今柱持咨议局议长谭延闿等函件至邵阳金潭,请魏光焘“前往代表舆情,以救危险”。他应邀赴省,并代表民意专折上奏:“现在湘路公司兴工集款既有成效可稽,是仰遵先朝遗训,不借外债,实为名正言顺……一旦以外款输入,使湘省亿兆人生命财产均无保存之日,势必纷纷诘难,谓前此赎路无款,则以责之吾侪小民……民虽至愚,何能甘心?方今预备立宪,首务听从民便。若不从其便而又拂之,其未可也。” 

  魏光焘的晚年悠闲自在,喜欢研习天文地理,并备有新式仪器,以窥测星云变化;亦喜欢吟诗作赋和品评金石书画,常与文人交往,其书法颇有功力,每日晨起后,就拿着长旱烟管到签押房书写汉隶约四百字,十年无间断。其子魏肇文亦受其影响,成为一代书法名家。作为一位曾经名重一时的封疆大吏,他虽然息影田园,但仍然不忘关心时事,每天都要阅览中外文献报章,七十岁那年还请了一位日本人到家里放映了一场电影,是邵阳历史上的第一场电影。他思想比较开明,对于儿子魏肇文加入同盟会,女儿魏湘若、女婿朱剑凡倡导国民教育,他都给予了支持鼓励。朱剑凡的子女都投身革命,朱剑凡的女儿朱仲丽就是共产党领导人王稼祥的夫人,亦为一代女杰。但是,他也并未忘怀清廷对他的荣恩。“弥留时口授遗折,大旨亟奏朝廷,以表不忘旧君之志。”民国五年(1916)三月十五日,魏光焘病逝于湖山别墅,享年79岁,已废清帝溥仪赐其谥号“威肃”。葬于邵阳北乡赤水(今新邵酿溪镇双桥村)辉山。墓前华表上有联云:“八省封圻,鸿猷炳耀;千年华表,化鹤归来。”墓庐有其自署联云:“我亦春风曾几度;人非名胜不重游。”联语饱含人生哲理,书法出自魏肇文之手。其墓列为邵阳市文物保护单位。其著作有《慎微堂诗稿》《新疆志略十四年》等,惜已散佚。 

 

 

(作者单位:中国银行邵阳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