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富商朱昌琳
时间: 2015-01-20 16:01
梁小进
朱昌琳,派名谘典,字雨田,又禹田、宇田,晚年自号养颐老人,清长沙县人。长沙朱氏,系明藩岷庄王朱楩后裔,数更迁徙,历经安徽南陵、湖南宝庆,于清代前期定居长沙东乡,后居省垣。朱昌琳于清道光二年二月二十四日(1822年3月17日)出生。父朱原善,字采鹄,一字玉堂,“自幼天分过人”,“年十四出应童子试,即常列前茅”。[1]后因父亲去世、家道拮据,乃出外就馆,曾入长沙府幕[2],后在省城草潮门开一小碓坊以营生。
朱昌琳自幼“生而和静”,少承儒业,考取秀才后,乡试屡不第,乃以教书为业。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湘中农业丰收,谷价骤贱,至“千钱三石”,“富室困弊”,人多以谷贱不愿经营。时朱昌琳在省城富绅唐际盛家课读,乃借资购入千斛。[3]次年,沅、湘大水,谷价骤涨,至“倍十又五”。朱昌琳乃将积谷全部抛售,大获厚利,朱家“以此起富”。
是年冬,因沅、湘饥荒,常德、澧州一带灾民流亡长沙,就食无所。朱家则出资招雇一批灾民,在城东营建屋宇,壮者“致材木,运甓石”,“老弱则计口授食,病辄施药,食不给,即尽出所储齑蔬分饲之”。时值严冬,其母胡氏又率家人缝制棉衣,“人各授一袭”。灾民“赖以仰给者甚众”,而朱氏乐善好施之名亦自此始。
朱昌琳致富以后,乃辞馆唐府,在长沙租赁一铺房,开设乾升杂货店,“转百货居积为贾”[4],后又将乾升杂货店改为朱乾升碓坊,专营谷米生意。咸丰二年(1852年)夏、秋间,太平军进击湖南,围攻长沙。时其弟朱昌藩在南昌知府邓仁堃幕,司会计。朱昌琳乃携眷离湘避难,至湖北武昌。其父朱原善则至江西南昌,寄居昌藩处。后朱昌琳亦至南昌,与父同处。太平军撤围北去,湖南稍转安定,朱昌琳随父回到长沙,其弟朱昌藩亦辞幕同归。咸丰四年(1854年)十月,朱昌琳在长沙县东乡纯化都棠坡(今长沙县安沙乡和平村)置地营造宅第,奉父家居,自己则以行医济世,“更历十载”[5]。
同治三年(1864),湘军攻克太平天国都城天京(今南京)。曾国藩为解决财政困难,奏准改革两淮票盐制度,招商领票,每票缴银十两,运卖淮盐。湖南巡抚即奉旨在长沙设立督销局,以专司其事。时“湘人犹迟疑莫应”,观望不前。朱昌琳独见机先,遽购百票,并创设“乾顺泰盐号”,又在沅湘一带口岸设置专岸,专营票盐。一时淮扬至湖湘水面,盐船络绎,首尾相接,多为乾顺泰字号。[6]不久,淮运大通,票价竟猛涨至巨万,朱氏由此获利甚丰。
同治十年(1872年),陕甘总督左宗棠为开发西北,奏准改革陕甘茶政,以票代引,招商给票,贩运茶叶,并设立“南柜”,以专司湖南茶商领运事宜。朱昌琳不失时机,出资请领官票二百余张,又大力经营茶叶。为此,他新设朱乾升茶庄,在长沙太平街设朱乾升总栈,于汉口、汉阳、陕西、甘肃、新疆塔城等处皆设分栈,运销茶叶。
清代湖南盛产茶叶,尤以安化黑茶在西北各地享有盛名。朱昌琳即在安化设立总茶庄,由安化采办茶叶,于汉口、泾阳、羊楼司、西安、兰州等地设分庄,雇佣人员有数千,运至陕西泾阳,又取泾阳之水,制成茶砖,运销新疆、西藏、蒙古各地[7],盈利日增。此外,他还在长沙县麻林市、高桥、金井等地,辟有大片茶园,生产绿茶、红茶和砖茶,以朱漆木匣盛装,上盖“乾益升”牌号,运销全国各地。[8]
随着经营的日益扩大和需要,约在同、光年间,朱昌琳又开始涉足银钱业。他在长沙太平街开设了“乾益钱号”,发行庄票,从事汇兑业务。为此,他不惜代价,高薪聘请了熟知行情、号称“长沙通”的人员,以联系各处业务,而尤以经营枯饼、玉兰片、钱纸、刀剪、玻璃、荒货、香烛、草药等湖南土特产商为放款重点对象。湘西一带盛产木材、桐油,但商业资本周转不够灵活。朱昌琳即让其诸执事与洪江帮、常德帮多相过从,选择一些信用可靠的木商、油商,给予较长时期如3—4个月的放贷,从而获得较高利润。[9]
在经营谷米、盐、茶和银钱业的同时,朱昌琳还广置田地房产。他曾在长沙四乡和华容、南洲厅(今南县)购置大片田地,又曾派其子往安徽南陵县购买荒田2万余亩,在长沙征集农民百户移往耕垦,共计十余万亩。他还在长沙城乡置有大片地产和房屋,如长沙小吴门外藕芽冲一带、南门外金盆岭至新开铺一带、北门外丝茅冲至新河一带、新河长庆街全部,以及城内太平街、西长街、高井街等地的不少房屋、地产,都属朱家所有。[10]每年的田租房租收入数额巨大。
朱昌琳为人诚笃忠厚、精明能干。其以经营谷米起家,转而经营盐、茶、钱庄,规模日张,获利巨万,从此号为巨商。五十余年的经商理财生涯中,朱昌琳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经商之道。
首先是明了大势,把握全局。朱昌琳自同治初年经营淮盐之始,即常住长沙,以总揽大计,掌握全局。曾有人问其理财之要。他回答说:“务审时,如治国”[11],即经商如同治国,要在审时度势。他特别注意了解国家形势和商业信息,并根据不断变化的形势,以制定经商的方针。因此,他每年派出大批人员分赴各地,与当地行商坐贾订立购销合同,“任使客舟载车运,分曹四出”,在淮扬与西北各地设立庄号,均派员坐庄经理,而自己坐镇长沙,遥授方略。
其次,“规则尤彰”,讲究信用。为经销盐、茶,朱昌琳曾创立《盐茶章程》,于用人行事均立有规程,“分数甚明”。朱昌琳经商,最为注重信誉二字。其经营安化茶叶,即曾前往产地,与茶农商定茶叶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并预付三成定金;又到各处收购名茶,加以配制,提高质量。曾有劣商假冒“乾益升”茶牌名,制作赝品,混入市场,后为承销商发觉,前来交涉。朱家为顾全信誉,将全部赝品备价承受。[12]
朱昌琳经营谷米,也不同于一般粮商。其谷米来源,大多并不由外购进转售,而主要来自自家田庄租谷。其时,朱家在湖南长沙、南县、华容和安徽南陵各地的田庄都设有囤粮栈房,专人经管。因而所售谷米既能保证质量,而且能够把握粮食的价格与数量,经受市场的风波。[13]
再次是“择人设任,咸有品程”。朱昌琳经商理财,尤善于用人。他知人善任,凡所识拔,“即百工执役亦罗致之”,曾有管事王惠泉、李弼臣、刘锡纯等,均十分能干。刘锡纯即为“朱乾升”管理会计事宜者。[14]朱昌琳善于从细微小事考察人,根据各人兴趣与所长,“委任而责成功”,并根据各人业绩给以报酬,即所谓“量材而畀,以事程功而酬其劳”,故人多乐于其用,亦“往往得所任”。前署广东巡抚郭嵩焘曾向他请教“知人之道”。他回答说:“试之疑以观其能,畀之事以观其守,渐积而察之以观其恒,有失焉亦寡矣。”[15]
朱昌琳在其经商过程中,也得到了其弟朱昌藩的帮助。朱昌藩,字岳舲,自少即有理财之能。早年曾为善化富室唐氏司理账房。后为南昌知府邓仁堃所识拔,聘请入幕,“所司会计一以委之”,昌藩“从容钩稽,纤悉曲当”。朱昌琳与弟友爱敦笃,始终如一,而在经营谷米、盐、茶之时,“凡所规画”,都要先与昌藩咨商而后行。[16]
朱昌琳出身贫寒,早岁历经艰难,熟知社会积弊和民生疾苦。因此,他在经商致富以后,以所盈利,“既赡其家,益务利民”,对于友朋、亲族与道路穷饿者,无不伸手援助。每年春节前后,朱家都要在长沙城内发放年米,以救助无以度岁的贫民。在乡间,对孤老无靠的老人发放固定粮折一本,每年秋收时,可凭折在指定地点领取稻谷六担。其时,朱家发放此项粮折共三百余本。[17]其义行善举,遍及城乡,有口皆碑。
作为一位巨商,朱昌琳还十分热心于地方公益事业,置义山、修道路、办义学、施棺木等,颇多善举。他曾提出田租数千石,在长沙县四乡举办保节堂、育婴局、施药局、麻痘局,于省城育婴堂等也都捐有巨款。其时,省城长沙从小吴门外分路口起,至长沙县东乡青山铺一带之古大路,均为泥土路,每逢冬、春两季,因雨水不时,泥深路滑,行人及独轮车来往极为困难。朱家有见及此,乃出资雇人,自数十里外的丁字湾购运长方形麻石,铺于大路之中,从此每遇天雨,行人称道不已。长沙城东北郊有浏阳河渡口,曰黑石渡。朱家特设置三艘渡船,雇专人司渡,以方便往来行人。即使在安徽南陵的朱家田庄,朱昌琳也要每年从田租中拿出三千石稻谷,捐给当地办教育和其他慈善事业。[18]
同治十二年(1873年),省城奉旨修建曾国藩祠。朱昌琳为之捐款,“一意营度”。次年曾祠工成,极其园林祠宇之胜,朱昌琳又于其旁设置思贤讲舍,“延诸生俊秀弦诵其中”。后来,思贤讲舍于光绪七年(1881年)开办,先后有郭嵩焘、王闿运、王先谦主讲其中,授徒讲学,出版书籍,在湖南文化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此外,又于光绪元年至四年为重建长沙名胜古迹贾太傅祠和定王台,分别捐资。
对于赈灾救荒,朱昌琳尤为尽心,出资捐款,动辄巨万。同治九年(1870年),湖南大饥,省城士绅相议储积备荒,人各“相顾莫敢发”,而朱昌琳出以至诚,立即表示“可四十余万斛”。[19]
光绪三年(1877年),陕西、山西等省发生严重旱灾,历时数年,灾情惨重,史称“丁戊奇荒”。时陕西巡抚谭钟麟、山西巡抚曾国荃均系湘人,乃以朱昌琳为湖湘巨富,请其在湘办理捐赈。朱昌琳深明大义,慷慨捐资,为灾区运送了大批粮食。他又精心筹划,于运米赴晋、陕之时悉用布袋,得布数万匹,再做成棉衣,为灾民解决寒衣之急。[20]此后,他即以此次赈灾出力,被地方督抚上奏叙功,由道员保加按察使衔,发江西补用。此外,湖北、安徽发生灾荒,他都极力相助,捐资“辄数十万”,又被授予头品顶戴。
朱昌琳的慷慨捐资、乐善好施,在当时产生了很大影响。“湘中兴作,巡抚皆倚毗以举”。自同治后期至光绪年间,历任湖南巡抚如刘崑、王文韶、陈宝箴等都与之交好,对其十分尊重。即僻乡百姓,素不知有达官显宦,但一闻朱昌琳之名,即“无不额手颂其贤”。[21]晚清名臣左宗棠对他也十分钦佩。光绪八年(1882年),左宗棠告假回到长沙,前来拜访者络绎不绝,“高年勋硕入谒者率循后进礼”。独朱昌琳来左公馆拜会时,左宗棠“降阶趋迎,酬对款洽逾常仪”。[22]左宗棠还举手称颂朱昌琳“吾乡之豪杰也”,“一见审矣”。
朱昌琳经商致富以后,即在长沙城乡精心营建宅苑。早在咸丰四、五年间,朱家即在家乡棠坡建造了颇具规模的宅第园林和朱氏宗祠,内有亭、台、楼、舫,石梯回廊,假山竹林,又植有山茶、菊花、牡丹、罗汉松等,古雅典致,风景宜人,名曰“恬园”。而在此前后,朱家在长沙城西西长街还建造了公馆,内有心远楼,登楼远眺,可极湘江、岳麓之胜。
咸丰末年,朱昌琳兄弟又在长沙北郊丝茅冲营造别墅,由弟朱昌藩自行设计,建有亭台、水阁、回廊、假山等,风景雅致,为一古典园林,面积有六百余亩。园内布置紧凑,广植名贵花木,尤以牡丹、梅花,品种多样,引人入胜,名曰“余园”。别墅四周,树木参天,绿荫遍地。该处别墅,为晚清长沙之著名私家园林之一,人称“朱家花园”,后于民国初年对外开放。[23]
朱昌琳以一介书生经商,致富以后,尤礼名士,与郭嵩焘、郭崑焘、王闿运、邓辅纶、吴敏树、杨恩寿等交好。同、光年间,他经常邀约诸友前来心远楼或“余园”,或至棠坡“恬园”,置酒高会,观景赏花,吟诗作赋,为一时之盛。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冬,陈宝箴任湖南巡抚。其时,正值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中国战败,清朝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中华民族陷入空前的危机之中。陈宝箴到任以后,面临的形势也十分严重。时湖南发生旱灾,赤地千里,大批灾民涌入长沙,无所得食,沈藉道路;加之甲午战后,大批湘军士兵遣散回籍,“日与饥民并道而驰,就食都会”[24],一时米价腾贵,势甚岌岌。陈宝箴痛国势阽危,乃邀集有志之士,举办赈济,开辟利源,又大兴新政,办学堂,开矿山,设报馆,掀起了救亡图存的热潮。各项新政设施,“烦费滋多”,而“库帑空竭”,陈宝箴乃“首延阁学为助”。[25]其时,朱昌琳年已七十有四,早已“谢绝世事”。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正月初一日,陈宝箴特地登门造访,“以所患苦者语之”,请朱昌琳出而“以维钱法、荒政之穷”。朱昌琳“始闻而愕然,已而瞿然,久之乃慨然请从事”,从此以其雄厚的经济实力与社会信誉,积极支持并参与湖南的维新变法运动,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一是集资平粜,赈济灾民。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朱昌琳“毅然身任其难”,与省城诸绅集资二十万两,并令其子朱恩绂放弃参加会试的机会[26],赴江、皖间采买谷米,转运长沙,救济灾民。而自己按照陈宝箴之谕,于省城设立平粜所五处,就粜者“常数千人”,于是“群情大定”。[27]自是年冬至次年六月,各处所粜米七八万石,而每石米价格较市价少三四百文。[28]
二是开设钱局,铸造银钱。朱昌琳早在经营盐茶时,就曾发行庄票,流行市面,颇有信誉。而其时清朝“圜法久敝,制钱耗竭”,钱商因之操纵,“小民重困”。陈宝箴乃设矿务局,“又设官钱局、铸钱局、铸银元局,以朱公昌琳领之”[29],而任朱昌琳长子朱访彝为湖南矿务总局会办。朱昌琳担任阜南官钱局总办以后,以其侄朱卓钦负责营业事务,鼓铸制钱、银元,发行官票,其时发行了一两、十两、一百两的市票和千两、万两的巨额庄票,并铸造了刻有“朱乾升号省平足纹一两”的圆形银饼,流行市面。
在朱昌琳主持下,经历数年,湖南官钱局共发行制钱票10万余串、银两票七八万两。由于朱家资产雄厚、信誉良好,官票得以流行,混乱一时的金融市场很快稳定下来,“钱价较他处皆多减轻,民咸便之”[30]。而朱昌琳通过举办阜南官钱局,又进一步涉足金融业,从而又在金融业获得了极大的信誉。光绪三十年(1904年),湖南官钱局发生纸币挤兑风潮,湖南巡抚曾借其市票加盖图记,代作现金兑付,才稳定了市场。
在此期间,朱昌琳父子三人,不受薪水,“约己从公”。但有敌视新政者竟向其投寄匿名书信,“痛肆狂诋”;又捏造朱氏父子“劣迹多条,以官封及信局图记,寄致在京、在外各官宦”[31],以攻击陈宝箴。为此,陈宝箴特上奏清廷,痛予驳斥。而朱昌琳坦然表示“既已感奋于前,当不至顾虑于后”,不为所动。
三是开浚新河,“且兴商利”。长沙城北,湘江水流湍急,不利泊船。湘春门外原有碧浪湖,一名北湖,商民曾议开北湖纳浏阳河,以避湘涛之险。康熙、乾隆年间,巡抚赵申乔、陈宏谋曾拟开浚新河,但苦于资金缺乏而未成。光绪十年(1884年)前后,省城士绅又兴此议,朱昌琳极力参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在陈宝箴的主持下,新河工程开始动工,朱昌琳先后捐银13万两,招民导浏阳河水入北湖再与湘江接通,称新河,历10年竣工。两江汇合处,水面深广,利于商船停舶,同时使湘江东岸与浏阳河北岸之间一片沙滩变为良田,并形成一新的街市。[32]新河开通后,经湖南巡抚保奏,朱昌琳被清廷授予三品京堂候补。宣统二年(1910)三月,湖南因上年歉收发生饥荒,大批饥民涌入省城,“人情汹汹”。朱昌琳“闻难,即时入城开喻,毅然以振粜自任……倡捐万金,手定章程,设立平粜所,分布城乡,筹谷三万余石,保全甚众。[33]事后又“为思患预防之计,捐办积谷,建筑义仓”。在家乡创办时中学堂、时中医学,以发展家乡的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34]是年冬,湖南巡抚杨文鼎会同湖广总督瑞澂奏请予以恩赏,于次年正月初六日授予内阁学士衔。[35]从此,人们又尊称他为“阁学公”。
在湖南维新变法期间,湖南维新人士还创办了一些近代新式企业。朱昌琳亦积极参加,曾购买昭信股票,投资湘裕炼锑厂、和丰火柴公司等,开始了向近代实业家的转变。
朱昌琳一生以儒家理念经商理财,历五十年而成巨富,同样亦以儒家思想治家教子。鉴于其时“大家风气”日渐奢靡,“以致家道日衰,而不知所终”,他以其家口授相传之家法,手订“家章”,以训诫子孙后代。其于婚丧节庆之用度、居家往来之馈赠、僮仆奴婢之管束等,都有严格的规定,而于“不讲礼法”、“懈怠奢侈”、“摴蒲六博”和吸食洋烟等,则严为禁止,而且告诫后人要勤俭持家、乐善好施。[36]在朱昌琳的严格要求下,朱家子孙多能恪守家训,攻读成才。郭嵩焘曾在谈及长沙省城诸大家子弟时,即赞叹道:惟朱禹田“子弟,循循礼法,读书能文,辉光日新,最足欣慕”[37]。
朱昌琳夫人胡氏,继室陈氏,俱有德行,生有子女七人。长子幼殇。次子访彝,字鄂生,廪贡生,曾为耒阳县学训导,捐福建补用道。三子访纶,字乔生,廪贡生,曾任刑部山西司行走、广东道员、安徽皖南镇总兵。四子访德,字菊生、鞠尊,副贡生,光绪十四年(1888年)举人,曾任江南盐巡道、署江宁布政使。五子访羲,字枚勋,附贡生,曾任法部主事。[38]
1912年11月27日,朱昌琳病卒于家,终年91岁,安葬于长沙县纯化都五甲(今长沙县安沙镇)杜家塘。
(作者系长沙大学文化研究所教授)
[注释]
[1]《棠坡朱氏家谱》(民国十三年刊)卷十:朱昌琳撰《祭赠公玉堂府君文》。
[2]《棠坡朱氏家谱》(民国十三年刊)卷六:熊少牧撰《赠光禄公玉堂府君墓志铭》。
[3]《棠坡朱氏家谱》(民国十三年刊)卷六:王闿运撰朱昌琳墓表。
[4]《郭嵩焘诗文集》(岳麓书社1984年出版)卷十五《朱禹田六十寿序》。
[5]《棠坡朱氏家谱》(民国十三年刊)卷六:《阁学公雨田府君家传》。
[6]《湖南省志·人物志》(湖南出版社1992年出版)上册,《朱昌琳传》。
[7]《长沙文史资料》增刊:黄曾甫《春泥馆随笔》卷二。
[8]台湾《湖南文献》总第六十七期:朱镕坚《八十述怀并泛论棠坡朱氏》。
[9]《长沙文史》第二十一辑:朱运鸿《朱禹田史料拾零》。
[10]台湾《湖南文献》总第六十七期:朱镕坚《八十述怀并泛论棠坡朱氏》。
[11]《棠坡朱氏家谱》(民国十三年刊)卷六:《阁学公雨田府君家传》。
[12] 台湾《湖南文献》总第六十七期:朱镕坚《八十述怀并泛论棠坡朱氏》。
[13] 台湾《湖南文献》总第六十七期:朱镕坚《八十述怀并泛论棠坡朱氏》。
[14]《郭嵩焘日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第四册“光绪七年十月二十四日”。
[15]《棠坡朱氏家谱》(民国十三年刊)卷十:郭嵩焘撰《阁学雨田公五十寿序》。
[16]《棠坡朱氏家谱》(民国十三年刊)卷六:《资政公岳舲府君家传》。
[17] 台湾《湖南文献》总第六十七期:朱镕坚《八十述怀并泛论棠坡朱氏》。
[18]《邵阳文史》专辑:陈新宪《九十年沧桑》。
[19]《棠坡朱氏家谱》(民国十三年刊)卷十:郭嵩焘撰《阁学雨田公五十寿序》。
[20]《棠坡朱氏家谱》(民国十三年刊)卷六:王闿运撰《阁学雨田公墓表》。
[21]《郭嵩焘诗文集》(岳麓书社1984年出版)卷十五《朱禹田六十寿序》。
[22]《棠坡朱氏家谱》(民国十三年刊)卷十:陈宝箴《陈太夫人六十寿序》。
[23] 台湾《湖南文献》总第六十七期:朱镕坚《八十述怀并泛论棠坡朱氏》。
[24]《棠坡朱氏家谱》(民国十三年刊)卷十:陈宝箴《陈太夫人六十寿序》。
[25] 陈三立《散原精舍文集》(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卷十六《朱鄂生真斋诗存序》。
[26]《陈宝箴集》(中书书局2003年出版)上册:《陈明捏造朱昌琳父子劣迹片》(稿)。
[27]《棠坡朱氏家谱》(民国十三年刊)卷十:陈宝箴《陈太夫人六十寿序》。
[28] 李崧峻著《长沙芋园翰墨珍闻》(作家出版社2009年出版):《朱昌琳复李辅燿函》。
[29] 陈三立《散原精舍文集》(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卷五:《湖南巡抚先府君行状》。
[30]《陈宝箴集》(中书书局2003年出版)上册:《陈明捏造朱昌琳父子劣迹片》(稿)。
[31]《陈宝箴集》(中书书局2003年出版)上册:《陈明捏造朱昌琳父子劣迹片》(稿)。
[32]《湖南省志·人物志》(湖南出版社1992年出版)上册,《朱昌琳传》。
[33]《奏为候补三品京堂朱昌琳急公好义请优叙事》,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奏折”03—7475—001。
[34]《奏为候补三品京堂朱昌琳急公好义请优叙事》,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奏折”03—7475—001。
[35]《奏为代奏候补京堂朱昌琳奉旨赏给内阁学士衔名谢恩事》,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奏折”03—7451—114。
[36]《棠坡朱氏家谱》(民国十三年刊)卷九“训诫”。
[37]《郭嵩焘日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第四册“光绪八年九月初一日”。
[38]《棠坡朱氏家谱》(民国十三年刊)卷四“世系谱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