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色栏目 > 湖湘文史 > 文史拾遗 > 2012年第三期 > 三湘人物

花明楼齐氏三杰

时间:   2015-08-07 15:08

李乔生

                

齐学启                                             齐 新

  宁乡花明楼云雾山下的铁炉塘,是一个并不起眼的小村庄,但就在这个不起眼的小村庄,曾经孕育了宁乡玉潭书院的山长(书院主讲兼总院务)、中国抗日名将、湖南著名儿童教育家,他们分别是齐璜、齐学启、齐新。随着岁月的流逝,人们对他们的记忆也许已渐渐模糊,但斯人已去,风范长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齐璜、齐学启、齐新是一家子,在父亲齐璜的言传身教下,子(齐学启)、女(齐新),一个从军、一个从教,共同谱写了铿锵、激越的人生之曲,演绎了人生最灿烂绚丽的辉煌!

  齐璜,字朴农,清代廪生。他苦读“四书”“五经”,打下了扎实的文史功底,但是他的思想并没有受“之乎者也”的禁锢,而是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受到了旧民主主义思想的熏陶。齐璜留学日本回国后,曾任宁乡玉潭书院山长,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与周震鳞、黄兴、王凤昌、胡元儒等湖湘名士创办宁乡驻省中学(宁乡师范前身),开湖南办学先河,仿效日本明治维新为发展教育办师范速成班的做法,在宁乡驻省中学里附设速成师范科,简称“速师”。速师班传播新思想,教授新科学,宣传新教育,吸引了众多进步青年,一时饮誉三湘。徐特立、刘少奇、谢觉哉均在速师就读,成为齐璜的学生,其中刘少奇1916年插入二年级二期五班。后来,速师学生大多走上了革命道路。齐璜拥护孙中山,加入中国同盟会,民国元年(1912),当选省议员。齐璜诗文词赋,名冠一时,20世纪30年代,与乡友廖楚璜研习佛学,并赴沩山整修密印寺。民国十九年(1930),纂修《沩宁齐氏三修族谱》,上海图书馆、湖南图书馆现有收藏。民国二十四年(1935),齐璜逝世,葬于家乡铁炉冲大霹山。

  齐璜有一子四女,齐学启为齐璜独子。齐学启(19001945,字梦赉),幼小聪慧,深受其父亲的影响。23岁即毕业于清华大学,毕业后,留学美国,临行前,父亲齐璜嘱其攻电气或冶炼,以遂己未成之志。但他回言:“中国如此现状,国不成国,何以谈建设?”遂考入诺维琪军校习骑兵,准备以武报效国家。1929年毕业后,先后受聘于湖南大学、清华大学、东北大学任教,1931年卫戍国民政府南京,任团长。是年,“九·一八”事变,他深感军人责任重大,为国土沦落敌手而深感耻辱。1932年,上海“一·二八”事变,齐学启率宪兵第6团迎头抗敌。1937813日,日寇再犯上海,齐学启率部参加战斗。次年,调任长沙税警总团参谋长。1942年春,调升新38师副师长兼政治部主任,师长为孙立人,该师奉命自滇入缅,协同盟军作战。4月中旬,驻缅英军第一师在缅甸仁安羌遭日军包围,孙立人、齐学启奉命率部驰援,以少敌多击溃日军,解围7000余英军,取得了中国远征军入缅以来的一次重大胜利,孙立人、齐学启的军事才能轰动英伦三岛。仁安羌战役后,齐学启率部转入卡萨、温早之间,掩护入缅中国军人转移。59日,齐奉命到卡萨前线指挥,当晚即痛击日军一个联队的第二次进攻。第三天,随第五军转进,途中,遇新38师在卡萨负伤官兵18人,为营救这些伤员,他辗转孟坎、乌有河、荷马林,不幸遭遇日军。他面无惧色,沉着地对负伤官兵说:“昔日成功,今日成仁,此其时矣。弹尽,各自裁。”表达了坚决不做敌寇俘虏的决心。战斗中,齐学启身负重伤,不幸被俘。他拒绝换药和进食。“中国军人,可杀不可辱,速枪毙,勿多言”,“求亡得仁,又何怨!”日军将他辗转解送至仰光战俘集中营服苦役。在服役期间,齐学启充分运用他精通的英语,向狱中英美受难战友宣传,鼓励他们战胜困难,坚定必胜的信念,一时成为战俘们的精神领袖。19445月,南京汪伪政府派叶蓬等劝降,遭到齐学启的怒斥,叶蓬见无计可施,挑拨离间战俘。19455月,齐学启遭敌伪收买和叛徒暗杀,将星陨落。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追晋其为陆军中将,舆论誉之为“现代文天祥”。其忠骸由云南沾益空运长沙,公葬于岳麓山。冯玉祥将军盛赞“……师长齐学启,宁死不屈世惊叹。……壮烈足称中华魂,光辉史册万万年。”

  1981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六十周年,中国邮政发行了一套专门纪念巾帼英雄的邮册,齐新榜上有名,邮册附文:齐新(19071998),湖南人,湖南大学毕业,在抗日烽火中毅然投入到抗日救亡斗争中,创办了湖南第二保育院,收容了300多名难童,后在湖南省直属机关幼儿园()任园()长、主任。当选湖南省第一、二届人大代表,省第一至四届政协常委、湖南省妇联执委、湖南省及全国三八红旗手。离休后,继续办社会保育员学习班,关注幼教事业。 

  邮册介绍齐新的生平业绩限于篇幅,较为简单。齐新自幼天资聪慧,在父亲的熏陶下,努力学习,1934年毕业于湖南大学政治经济系后,任中学教师。193777日,日寇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大量落难儿童流落长沙,缺衣少食,异常悲惨。国共合作组织“战时中国儿童保育会”,拯救落难儿童。齐新看到这一切,毅然抛弃已有的工作,积极投入战时儿童保育事业,接收保育会湖南分会赋予的重任,于19397月在长沙雨花亭创办了湖南第二保育院,收容了300多名难童。生活甫定,战火蔓延到了长沙。齐新奋不顾身地冒着敌机轰炸的危险,带领孩子们经湘潭、过衡山,逃难到茶陵。途中克服了物资匮乏、缺衣少食、孩童出现麻疹等重重困难。在茶陵相对稳定的五年中,她始终不渝地向孩子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他们“痛恨日本侵略者,绝不做亡国奴”,要做“长期抗战收复国土的后备军”,同时对儿童进行文化知识、生产劳动、生活自理能力的教育,使孩子们得以或升学或就业。1944年初夏,日军步步紧逼,保育院不得不再迁汝城。在迁往汝城的过程中,齐新不但要为孩子们的衣食奔走,还要忍受流行性疾病夺走幼小儿童的痛苦。到达汝城土桥时,孩子们无隔夜之粮,齐新不得不向汝城的某司令及其夫人(分会负责人)乞粮,夫人说:“什么时候了,你们还不解散!交地方也好,送老百姓也好,死活责任不在你们。”齐院长坚决不同意,说:“孩子一散,死路一条。要死我们死在一起!”齐院长的这种恳求,令夫人十分感动,粮食问题终于得到了司令的同意,予以解决。这时湖南第一保育院的同学也逃难到了汝城。途中,该院院长潜逃,湖南保育会便令齐新兼任一院院长。在这种极端困难中,当地土匪还劫走了二院的几个孩子,齐新不顾个人安危,深入虎穴,晓以大义,终于把孩子全部救了出来。齐新一直坚持到抗战胜利,于194512月,带领两院的保育生重归长沙。

  19498月,湖南和平解放,齐新主动配合南下干部参与接管保育院工作,筹建新的幼育院。齐新婉言谢绝当时湖南省委周小舟邀请她当中学校长的邀请,一心扑在幼儿教育的事业上,历任湖南省人民政府机关第一、三幼儿园园长。由于齐新的杰出贡献,1983年齐新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

  “匈奴不灭,何以家为!”齐新为了幼儿事业,终身未婚,她虽然没有自己的孩子,却桃李满天下,赢得了学生们深厚的爱。1998年,齐新逝世,学生们于次年将其骨灰安葬于家乡铁炉塘大霹山,陪伴其父,并刻碑留念:

  我们原是抗日战争时期离乡背井的难童,齐院长救我们于水火,育我们于危难,其恩师情、慈母爱没齿难忘,谨立此墓碑为志纪念。修墓之款由学生李淑华奉献,特予说明。原湖南第二战时儿童保育院学生敬立。骨灰于19999月葬于此山,由堂侄齐国风施工。

  以后每年的清明节,齐新的学生都不约而同的来扫墓祭奠,纪念恩师,从不问断。

  齐璜、齐学启、齐新一家三口,不论是从教也好,从军也好,他们都具有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湖湘精神!现齐学启将军、齐新女士的陵寝均已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得到了政府部门的保护。长沙岳麓山畔,宁乡铁炉冲下,长眠齐氏三杰英灵,永受国人景仰。

  参考书目:[1]《湖南省志·人物志》,湖南出版社1992

  [2]《长沙市志》,湖南出版社1996

  [3]《名寝与名人》,云南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陈泽珲主编,陈先枢等编著

  [4]《宁乡县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

  [5]《宁乡县军事志》,宁乡县人民武装部2009年版

  [6]《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六十周年·巾帼英雄》,中国集邮总公司2009年,主编:徐文惠

  [7]《齐新同志逝世》,湖南日报1998716日第三版

  [8]《沩宁齐氏族三修族谱》,民国二十年[9]宁乡县第三次文物普查资料

(作者单位:宁乡县文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