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色栏目 > 湖湘文史 > 楚风吟草

2018年刊-诗联论坛-胡静怡

时间:   2019-06-19 17:06

撰制风景名胜楹联的几种常见手法

胡静怡


  祖国的胜水名山,经横纬直,亭台楼阁,棋布星罗,徜徉其中,令人流连忘返。这些风景名胜之中,倘配之有一副副楹联佳构,则更是锦上添花,赏心悦目。

  古人云,“江山也要才人捧”。作为楹联作者的我们,如何用手中的笔,把祖国的名山大川,“捧”上蓝天,“捧”到五洲四海游人的眼前,便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所在。

  那么,怎么样撰制出风景名胜楹联佳构呢?我们不妨从一些成功的范例中来探讨一下,窥窥门径。

  一、添动入静

  山水园林,楼台亭榭,大多为静物。虽具自然之美,却无灵动之姿,纵然如画妖烧,总觉有些呆滞。古今高明之作手,往往将动态之物融入静止的景物之中,让画面灵动起来。如叶伯英题西安灞桥联:

诗思向谁寻,风雪一天驴背上;

客魂消欲尽,云山万里马蹄前。

  灞桥风雪,驴背寻诗,万里云山,魂消客路,作者就凭借添动入静之手法,向读者展现出一幅鲜活灵动的画面。正如高明的画师,在宁静的山水画中添上一叶扁舟,在一丛兰草之间添加几只蟋蟀,在柳树梢头飞来两箇黄鹏,在高山峻岭之巅垂下一帘瀑布。画图动感一但增强,全联顿时便活了!

  顾复初题成都望江楼联亦然:

引袖拂寒星,古意苍茫,看四壁群山,青来剑外;

停琴伫凉月,予怀浩渺,送一篙春水,绿到江南。

  一句“送一篙春水绿到江南”,空灵剔透,令人神往。

  当代联家后锡龄题湘潭雨湖公园联,亦是添动入静之力作:

夜朗湖明鱼嚼月;春晴园暖燕衔泥。

  “嚼”字特饶生意。

  二、化静为动

  将本来无生命的静态景物赋之以生命的活力,让它们似乎具有主观意识地动起来,亦是联家惯用的手法。此一手法,语言学家谓之曰拟人。李曲江题小姑山联:

大雨浴芳肌,怕皓月窥容,多累乌云悬锦帐;

长风凌弱质,幸天公垂念,屡教白雪送轻裘。

  小姑山原名小孤山,不知何日讹为小姑,作者在此将错就错,干脆赋予其佳人形象,于是一堆无生命的石头便有了生命。而云、雨、雪等等无生命的自然物在作者笔下都有了主观意识,甘愿充当佳人的护花使者。这些平日司空见惯的寻常景象一经作者大笔运筹,便妙趣横生,引人入胜。

  刘松山题临湖轩联:

湖映山光,常将树影藤阴,拖来水面;

轩邀客履,好把锦鳞白鹭,捉入诗笺。

  树影藤阴落入湖中,随着夕阳西下应时而长,此一景象人人得而见之,未见奇特。然而,使一“拖”字,便有如冥冥之中神仙助力,意象为之飘动,韵味陡然而生。

  孙付斗题书堂山联亦然:

我拜先贤,有湘水多情,似向游人言八诀;

谁为后起?独青山无恙,已悬笔架等千年。

  上联平平,不足为道。但下联结尾一句,犹如天外飞来,天惊石破。

  三、融情入景

  法国罗丹《艺术论》云:“艺术即感情。”南宋朱弃言:“观古今胜语,皆自肺腑间流出。”所以,为文之道,首贵情真。风景名胜楹联,亦应以情取胜。金眉生题九江琵琶亭联:

灯影幢幢,凄绝暗风吹雨夜;

获花瑟瑟,魂消明月绕船时。

  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作者分别摘取两篇诗作之景语为联,渲染元稹之惊愕忧伤及白居易与琵琶女同悲沦落之心境。虽无半句情语,其情却弥漫于字里行间。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信夫!

  曾国藩题江西奉新九天阁联:

百战河山,剩此楼头烟雨;

九天珠玉,吹成水面文章。

  九天阁不过是小县城一小景点而已,无足轻重,一般是写不出大文章的。但作者曾指挥湘军多次在此处辗转鏖战,当然百感交集。这支横扫千军的大笔一落,便是“百战河山”,气冲牛斗;“剩此楼头烟雨”,却是感慨横生。“九天珠玉”,非但点题,而且美轮美奂,赞誉之情溢于言表。结句则如凌波仙子,一瞥惊鸿,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纳须弥于芥子,力重千钧。

  李伏波题长沙南郊公园联:

鸠呼红雨落;人语绿阴遮。

  其闲逸愉悦之情,从字里行间涓涓流淌,可意而难以言传也。

  四、借物陪衬

  南岳南天门联:

门可通天,仰观碧落星辰近

路承绝顶,俯瞰翠微峦屿低。

  该联说的无非就是一个字:高!但怎么的高法?总不能反反复复地说高得上了天,高得下不得地吧?这些干瘪苍白的“老干体”语言是绝对无法给人留下半点深刻印象的。所以,作者借助了其它景物予以陪衬。究竟高得怎么样?仰则“碧落星辰近”,俯则“翠微峦屿低”。俯仰之间,上下千里,气势宏阔,万象空濛,其艺术之魅力便展露无遗矣。

  常言道:红花尚待绿叶扶持。懂得这一美学原理,于诗联创作不无裨益。

  刘克醇题郴州苏仙岭观景楼联:

拔海越千寻,登临暂驻仙峰,俯仰风云奔眼底;

去天惟咫尺,呼呼可惊帝座,恐惊星斗落人间。

  言山势之高峻,古人有不少成句。如:“扪参历井仰胁息”,“气接寒宫坐老蟾”,“空中闻天鸡”,“一览众山小”,“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有直接言其高者,亦有借外物陪衬间接言

  其高者。但直接言之,总不如间接言之形象鲜明,盖因参照之作用也。克醇先生一句“恐惊星斗落人间”,不啻神来之笔。

  笔者题杜甫江阁联,亦用陪衬之法:

草堂在蜀,江阁在湘,万里河山双胜迹;

太白为仙,少陵为圣,千秋风雅两雄才。

  借草堂以陪衬江阁,借李白以陪衬杜甫,无非是加深人们之印象,抬高江阁之声望而已。

  五、喻理入联

  苏东坡“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其所以妇孺皆知,乃因其蕴含着的无穷理趣。理趣既然可以入诗,当然也可入联。朱彝尊题山晓园联:

不设樊篱,恐风月被他拘束;

大开户牖,放江山入我襟怀。

  谁都知道,樊篱户牖原本不可拘束江山风月,即使再高再大也无此功能。然而作者却故意说不设樊篱,大开户牖,让江山风月,尽收眼底,纳入襟怀。这似乎是在说废话。但这“废话”,却为该联平添奇趣。理趣之用,于斯可见一斑。

  衡山罗汉洞联亦为理趣之妙品:

洞口辟自哪年?吞不尽潇湘奇气;

岩腹藏些何物?怕莫是今古牢骚。

  联首之设问其实是不需要谁来回答的,等于是故意多此一问。但就是此看似多余的一问,却勾起读者无限遐思。尤其是联末一句“怕莫是今古牢骚”,更是寄感慨于诙谐,寓深沉于笔墨,风光无限而兴味无穷。

  熊东遨题岳麓公园联,亦饶理趣:

在野莫言高,峰甘冷落和云隐;

出山仍不浊,水爱清明抱月流。

  着笔于山水之间,发声于琴弦之外,蕴籍之人生哲理,引人浮想联翩。

  六、使典无痕

  史鹏题烈士公园民俗村重檐亭联:

不教人立露;无碍鹤冲霄。

  初通文墨的读者读罢此联,谁都能理解联文含意:这亭子的功能是遮风避雨,服务于游人。它有些特别:两重屋檐。但即使是重檐,却不妨碍白鹤的飞翔。

  假若是具有较高文化修养的读者,读罢此联,马上就联想到清人黄仲则的诗句“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联想到刘锡的名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这种化用前人诗词文句写诗写联的手法谓之用典。用典的最高境界是化典无痕,如盐着水,虽然用了典,却让人不觉得用了典一样。而不是故作高深,使用大量的生僻典故,佶屈聱牙,为难读者。写出来的作品,能让不知典故者读得懂,熟知典故者悟得深,便是高明的作手。史鹏此作,即为范例。

  新宁千秋寨过路亭联,民国李培根所题,亦是高明之作:

无腔短笛横牛背;得意长风趁马蹄。

  宋人雷震《村晚》:“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王勃《滕王阁序》:“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孟郊《登科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短短一联,用了三处典,但村夫孺子,谁都读得懂它。

  清人伍柳奇题新化三村亭联亦然:

行军不必思梅岭:沽酒何须问杏花。

  路旁茶亭,专供行人歇脚,喝一盏清茶,饮一杯小酒,休息休息,放松放松。该联用“望梅止渴”与“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二典,切茶切酒切征夫,实是才人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