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其意义
时间: 2017-11-06 00:11
省政府参事 郑大华
党的十九大报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提出,绝非主观选择,而是客观必然,有它深刻的历史背景,这就是我国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已经发生重大变化,需要新的重大理论创新和思想指导。
这首先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从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所提出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具体讲,“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主要矛盾转化源于长久积累的物质文化基础。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总体上实现小康。我国成为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的奇迹。尤其是近五年来,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基础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夯实了坚实基础。
让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2013年至2016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7.2%,高于同期世界2.6%和发展中经济体4%的平均增长水平;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30%以上,超过美国、欧元区和日本贡献率的总和;2012年至2016年,人均国民总收入由5940美元提高到8000美元以上,接近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五年来,中国平均每年有1300多万人摆脱贫困,相当于一个欧洲中等国家的人口规模,贫困发生率降至4%以下,创造了世界减贫史上的奇迹。
中国的发展轨迹从贫困时代到温饱时代、小康时代,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过长期努力进入了新的历史方位。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中国经济发展已经逐步摆脱过去追随者、模仿者的角色,而开始以创新引领的进取姿态,重塑中国发展的内涵和特征。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构成了我们进入新时代的基本依据和基本动力,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的逻辑起点和历史背景。正是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变化的历史背景下,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的提出,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行动纲领。
我们已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就应该有新的精神、新的气象和新的作为。作为一个社会科学工作者,首先,要学习好十九大报告,领会好党的十九大精神,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旗帜,做好自己的研究工作,多出精品力作,为十九大报告确立的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两步走的发展战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