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信息公开 > 工作动态 > 馆员动态

馆员姜坤绘画作品系列——长江溯源

时间:   2021-01-27 09:01

原文转自:今日头条

姜坤近照

姜坤生于1940年,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南省画院专职画家,湖南省文史馆馆员。

姜坤是湖湘文化和这里的三湘四水孕育培养出来的水墨画大家。在他的三大创作课题《湘黔行旅》、《长江溯源》、《木屋春秋》及木屋人体画中找到了自己独特的表现符号和艺术语言。他的绘画已超越了一般的乡土风情,而是呈现出了人和大自然融合的大美。他的水墨写意从传统走向了现代。

学术著作有:《论中国画的水墨写意》、《名山画稿》、《国画人体艺术》、《中国当代美术家画库·姜坤卷》、《姜坤作品系列·湘黔行旅》、《姜坤作品系列·长江溯源》、《姜坤作品系列·花鸟写意》,《山外山的艺术——姜坤·郑小娟的绘画》等。

编者的话

——姜坤长江溯源创作简介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哺育伟大的中华文明的生命河。直追长江源头的画家和作品稀少。在倡导重视生态文明的今天,著名画家姜坤的独特视角与生动表现使我们对大河之源更加为之倾倒,更加唤起一种关切和责任。

姜坤1985年开始赴长江上游考察写生,19967月带着省委宣传部的介绍信(致长江沿途市县政府)赴青海,考察长江源头,收集创作素材。10月开始创作《江河之源》系列画。19989月第三次赴长江源头,开始长江溯源的创作。当年12月创作《江村烟雨》《长河落日》等组画。1999年创作《魂系长江》参加第9届全国美展(获奖),1999年第3期《美术》杂志专栏介绍姜坤长江系列画。

《江河之源》、《巴颜喀拉·春之摇篮》等8幅作品。《新华文摘》、《国画家》同时发表姜坤的长江系列作品。《江河之源》入编《中国当代美术1970-1999·中国画卷》并参加首届中国山水大展(获奖)。

20009月姜坤再赴长江上游考察,创作的作品集中表现青藏高原、雪山冰川的生命壮丽的独有的风貌。从水墨与重彩交融的笔墨构成上予以探索,反复实践,直至2007年创作了《长江之源·各拉丹冬》、《通天之河》、《可可西里》、《江源人家》、《七月的玛朵》、《走出沼泽地》、《高原上的白云》等作品。

200910月中央电视台到长沙专访,介绍姜坤的长江之行的系列创作。

201111月由湖南美术出版社编辑出版精装画册《姜坤绘画作品系列·长江溯源》。同年由中南传媒集团、湖南省文联、长沙市文联、湖南省美协联合举办姜坤作品《长江溯源》画展。

2018年中国政协大型期刊《中华书画》第11期专题介绍姜坤创作谈《涉江漫记》和他的长江系列画数幅。

20199月,姜坤80岁之际在学生陪同下专程赴西藏采风,湖南日报《新湖南美术馆》为姜坤举办《姜坤80新作展》,重点展示姜坤的高原雪域三湘风情

20204月,湖南卫视国际频道专题介绍姜坤的《水墨春秋》。

姜坤是一位治学严谨的画家,从1985年算起,24年来热忱于长江系列绘画的创作,并非只是对中国山水画形式和技法的探索,而是画家以生命的激情倾注着对生命之河的无限感悟和赞颂。

编者202012

涉江漫记(节选)

长江之源的创作,对于我来说是非常艰难的。辽阔无垠的高原、低谷,浩瀚无际的蓝天、白云,给人以全新的视觉冲击,青藏高原的风物人情,唐古拉山的雪线冰山,可可西里的千里荒原,很难找到可依承的借镜。回首创作的过程,除遵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之道,更得力于民族文化中绵延不绝的优秀传统的血脉,以及所处的时代环境的影响。

时代是酿造新醪的大师,当代各种视觉艺术的蓬勃发展,给中国绘画注入了新的血液,画家在山水”“写意”“水墨中不断开拓自己的领域。笔墨表现画家心象的空间在扩大,画家心中意象的变异使其水墨的表现力得到加强,其山水的概念也得到空前的拓展。民族的宽容、开放的心胸使民族审美的心理更为健康地发展,因之,画家有了更大的自由创作空间。

苏轼有言: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长江溯源的创作,如果从1996年算起,前后历经16年。现将画作结集成册,算是我学习绘画和艺术人生的一份答卷。

姜坤20116月于长沙

摘自姜坤的创作谈《涉江漫记》

溯源何为

——姜坤画绘长江的多方探寻(节选)

滕小松(湖南师大美术学院教授)

姜坤笔下的长江之无疑是一种基于长江源感性存在的理性提炼。也因此,姜坤的画绘长江多为鸿幅巨构。那种全景式的构图、宽银幕的幅式、大开大阖的结构和气贯长虹的格调展现了江源大地鸿蒙初开的原始样态,也为当代中国山水画廊增添了大风歌般的绘画样式。

就精神指向而言,姜坤画绘长江恰如黄宾虹所言:乃写自然之性,亦写吾人之心。长江无论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还是作为华夏文明的摇篮,从本质上说更像是大自然用亿万年的阵痛孕育出来的生命之河。早在两百多万年前,生命的迹象就曾辉映在江源大地的自然奇观中,很默契地为雪山冰川赋予了生命的壮丽。中华大地上的无数生命被千万条血管一样的细流连在一起,组成了庞大的长江水系,也织就了一张长江的生命之网。画绘长江即是颂扬生命。因此,当姜坤描绘江源大地时,他实际上就是借助自然山水把个人的生命与江源大地的生命相谐和,以企求与天地和其德,与日月和其明,与四时和其序的崇高境界。古往今来,山水画总是被当做天下变通之大法,山川形势之精英,古今造物之陶冶,阴阳气度之流行,天地万物都陶然于我。深谙山水画奥秘的姜坤就说过:在艺术的探索中,需要燃烧生命的激情和千锤百炼的功力,也要有真知灼见的睿智和沉着冷静的清醒。正因为有了这样的理性认识和高超技艺,姜坤总能将人物与场景紧密地结合起来。

他很喜欢沈从文关于水的妙语:水的德性为兼容并包,从不排斥拒绝不同方式浸入生命的任何离奇不经的事物,却也从不受它的玷污影响。水的性格似乎特别脆弱,且极容易就范。其实则柔弱中有强韧,如集中一点,即涓涓细流,滴水穿石,却无坚不摧。水教我粘合卑微人生的平凡哀乐,并作横海扬帆的美梦···”因此,姜坤画绘长江绝非纯技术的施展,更有生命的投射和情感的投注。他通过人物与场景的谐和来实现对长江源的生命抒写,或在宏大场景中企求人物的精微细腻,或在简练明白中获得人物的精致韵味,或在奔放粗犷中求取人物的精细规整。而这种生命抒写的精妙,落实到生命对象的选择上就是要捕捉那些富有鲜活感性的精灵;表现在形象的取舍上就是要去掉繁琐以达到精简;集中在绘画技法上就是要力求对生命表现的精巧。怪不得,姜坤山水画中的点景人物和动物往往就是画面的聚焦点。常言道,山因水而有灵性,水又因山而婀娜多姿,而山水因为有了人而更加生动。可以说,姜坤对长江源生命情状的精巧和精简的抒写,实现了山水画山野之气与人性之情的相接,自然之象与文人之性的相通。这是姜坤把握山水画中人物与背景关系的成功经验,也是他画绘长江的精神旨归所在。

长江送走了历史,还将迎接未来。涉江探源,归根结底就是对生命的探寻。对于一个画家来说,他的生命总是维系着他所热爱的艺术。艺海泛舟,上下求索,构成了自己的艺术河流,也流进到中华艺术的长江水系,最后汇入艺术的海洋。姜坤艰辛而又快乐地涉江行旅,恰似行走在艺术的历史长河中,他为表现长江所企求的笔墨技法、空间理念和精神品格,即是艺术海洋上的美丽浪花。

《静穆》

江河之源

穿过沼泽地

鹤的天堂

七月的玛朵

高原之春

金沙水拍

高原峡谷

蜀道巴人

长河落日

芦花映月

人在碧水云影间

逝水流年

魂系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