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信息公开 > 工作动态 > 馆员动态

百米长卷《千里湘江图》创作访谈录

时间:   2020-09-09 09:09

象与神遇喜笔端

——《千里湘江图》创作访谈录

    原文转自“湖南当代中国画创作院”公众号


    采访者:

廖少华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原委员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教授


    受访者: 
   黄  作
湖南国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

   康移风
湖南当代中国画创作院院长、一级美术师

   邹力农
湖南当代中国画创作院副院长兼秘书长

   吴金球
湖南当代中国画创作院专职画家

      
湖南当代中国画创作院办公室主任专职画家









廖少华


廖少华:很高兴大家聚集在省国画馆。《千里湘江图》的问世给我们带来了惊喜!这是一次重大而有意义的文化活动。正因为如此,我受邀约请各位就相关问题进行访谈。

创作《千里湘江图》的这么一幅超长、超大的长卷作品,非常需要心境、胆识和抱负。首先想问黄作先生,你作为国鼎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是在什么情况下、或者基于什么考虑决定策划创作这样一幅作品?你的初衷是什么?


黄作

黄 作:谢谢廖老师!这么多年来我一直从事艺术展览、会展和推介,做过很多展览。我们看了历史上的《千里江山图》和《清明上河图》,它们留下了史诗般的重大影响,在美术史上也留下精美的篇章!

湖南几千年,有一条历史长河、一条血脉之河——湘江,但遗憾的是在湖南的艺术史上,没有产生突出的整体表现湘江的美术作品,而反映现当代城市与乡村剧变的这种史诗般的画作更加缺乏。把湘江上千公里的自然人文,以及当代生活都融入到一个画面。为我们将来的几十年、几百年、上千年的后人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基于这些目的,我们策划了这幅长卷并在2019年申报了湖南省的重点创作工程项目。

我们有幸碰到康老师这个创作团队。《千里湘江图》创作上肯定有难度的,但康老师的人品、艺品、画品,坚定了我们对康老师的这个团队完成《千里湘江图》的信心。这个项目,也同时得到了政府领导、各界人士及各行业的支持和关注。作品完成后我觉得很欣慰也非常激动!


廖少华:康老师是资深的在全国有影响的人物画家。请您谈一谈在构思这件山水画作品的时候碰到一些什么样的困难?



康移风


康移风:湘江它不同于其他的河流,因为湖南的地形地貌复杂、丘陵起伏变化万千,再加上要经过一个个的有名的城市,要把湘江流域所牵涉到的我们喜闻乐见的、非常熟知的许多元素组织在一件作品中这是非常难的。第二就是怎么样把握我们湖湘山水的特点,湖湘山水既不同于北方的那种雄浑、广阔,它又不同于江南某些小巧、秀丽的温柔景致。湖南有湖南人的个性特点,湖湘文化的厚重,使得湘江作为历史长河承载了独特的江河文化。粗犷、大气、天水苍茫,郁郁葱葱,我们怎么样把这些个性的特点体现出来,这是第二个难度。第三个难度就是我刚才说的城市群,这是现代生活发展的必然的体现,也是在画湘江时避不开的内容。

廖少华:湘江流域长,地貎复杂,怎么跟其他作品拉开距离,尤其是大面积建筑层次的处理,湘江千里涉及很多地方,如何比较典型的表现它是一个难的课题。

康移风:湘江代表湖湘的一条文脉,怎么体现它的个性特点?不能只流于一般的山山水水,这是我们必须认识到的。通过几千年的历史变迁,湘江流域发生的日新月异变化,在作品创作时对我们画家的考量很大,如何紧紧把握湖湘文化的这种厚重的历史文明,将文化内涵、时代感新城、新貎、美丽乡村崇山峻岭沃野江湖在画面得以较完整的表现,我们从开始构思到创作结束一直紧紧把握这个主线。

廖少华:这幅画尽管是以山水为主,但它要解决从我们当代人的审美角度来看待湘江千里风光。而千里湘江也不仅仅是单一风景的呈现。我已经拜读过很多次,感觉你们画的时候看不出那种犹豫不决、修修改改,甚至是哪里缺一块、补一块,这是非常难得的、也是个非常成功的案例。请谈谈跟历史上表现的潇湘风景有什么不同?

康移风:我们都知道历史上宋代宋迪的《潇湘八景》已经流传这么长的历史,在国内外的影响很大。但是宋迪在那个时代毕竟有他的局限性,也受一些条件影响。他所体会到的可能是他自己的、个人的那种感受,往往对对象的关注不像我们现在这样明确和深入。在艺术处理上是用他的顺序、单纯的旋律来设计。所以我们画《千里湘江图》多了一个学术问题:就是传统和现代,传统和自我表现、自我突破,肯定会产生一些碰撞和矛盾。往往太注重传统,而丢掉一点当代的自我的东西,有时候太强调自我为中心,忽略了传统。容易造成概念化的东西、复制的作品,我们画这个作品的时候,其实也是一种探索的过程,包括笔墨的处理,包括整个构成关系的处理,不能完全按照一定中国山水画的传统模式。根据画面内容的不同来进行结构,包括用了平远法、高远法、也结合了现代的一些透视方法,尽量使画面丰富起来。

第二个就是笔墨处理。怎么样将厚重苍茫的特点在画面上表现得充分一些,包括用墨、用笔,大的写意和小的写意怎么结合?这方面我们几个人做了很多探求,用笔尽量有写的味道,力求苍劲厚重的笔性,我一直强调作画要敢于用墨,焦墨、浓墨、湿墨、淡墨,一定要争取用透,要充分发挥宣纸材质的特殊效果。长卷式的表现湘江,以前没有先例,把整个现阶段要表现的内容融合在一起,还牵涉一个情景叙述的问题,情景叙述不仅仅是画山画水、画房子就行,既要考虑把湘江穿插在画中让整个画面活起来,也得考虑每一个情景、一个美丽乡村、一个城市、哪怕里面的桥梁、公路这些情景中的小细节,都应给于重视。我们还有意识的安排了一些人物的活动,使整个情景叙事更加活泼些。

廖少华:宋代宋迪的《潇湘八景图》有他的一些局限性。跟他的师承关系也有很大影响。他学的是李成的风格,大部分表现的是寒林、秋冬时的景色。他是河南洛阳人,他对南方的山水认知与湖南土生土长的画家,对湘江的留恋、湘江的感情体验是不同的。在技法表现上,你们也采用很多种办法,是一种综合的表现。你们在具体处理这个沿江的几大城市群和乡村面貌的时候,怎么样做到形式内容的统一?


邹力农


邹力农:《千里湘江图》实际上它包含了四个大类,一个是湖南山水的地形、地貎由南边比较高峻的山丘到平原湖区;第二个就是以城市群作为一个段落;第三是新农村的描写;第四个部分是现代生活场景。

城市群它是一种现代建筑美学的产物,在现代城市近景的部分,我们采用了一些西方的绘画表现,如焦点透视、光影。但是更多的是使用中国画的笔墨特征形式,做到具象和意向的统一。而新农村的表现主要突出一种欣欣向荣、蓬勃生机的景象,用了比较重的颜色,但是整体画的墨色还是建立在这个重墨基础之上。

重墨是为了更好的表现湖南山水的苍茫、浑厚、俊秀。湖南一年四季几乎都有绿油油的植被,加上气候的影响,所以在画的时候尽量体现湖南山水湿润的感觉。创作中大写意的厚重让笔墨表现得更加有分量。这么长、大的画必须要有一些更写实的东西,这样让观众能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画里面感受到山水的湿润。

整体用色上也考虑了现代人的这种对颜色的理解,增加了它的一种富贵气在里面,既有别于过去山水画的用色、那种随类赋彩的方式。也有别于一般的青绿山水,采用蓝绿灰色调,这样既不破坏墨色的整体,同时又体现了更强烈的现代感和时代感。新农村的红瓦白墙,绿油油的田野在画面上产生了一种大的对比和变化。天空仅仅用淡墨渲染,使这个淡墨含有一种颜色的感觉,这样更符合现代人的一种审美情趣。

廖少华:大片的建筑与新农村的表现,最容易带上标记与符号。我感觉这幅作品中的新农村,不是那个勉强贴印贴上去的。大片的城市建筑的处理其中包括时代特征,作品从大的角度到很小的细节的解读都非常好。

邹力农:是啊,这种时代性怎么把它融合在山水画的大环境里面,大写意和小写意这个结合,最后落脚点都表现在实境上。假如大家看不到几个实境,那你就会失望。

廖少华:所以大家看了作品产生一种亲切感、很激动﹗这些东西有实景,但是你的表现方法追求是写意和意境,在传统的浅绛山水基础上拉开了一些距离,这个处理也非常有意义。水墨作支撑,色彩和水墨高度融合,显得既庄重又高雅。

作为一个创作团队来说,肯定会存在画家个人一些不同爱好,或者叫艺术欣赏差异与风格差异。你们的个性差异怎么成功的融合在这上百米的大幅作品里面?

康移风:你刚刚提了一个很多人提出的问题。这幅作品很统一,我们四个人,三位是我的学生,他们对我的创作理念已经非常熟悉了,而我对他们三位各自创作水平,表现能力达到什么程度,我也非常了解,这是第一;第二我们坚持现实主义的描写,不搞概念化的东西,一定要有实在的东西。第三是坚持体现苍茫、厚重、郁郁葱葱这种个性。基于这些统一,我们发挥个人的优势,有的画树,有的画房子,有的画人物。我来把他们收在一起,把作品统一在一个风格里,还有是我们四个人情感的统一,经常提出要这样处理、那样处理,但是我们都不会发生大的争论,有很好的基础,所以说这幅作品到最后完成,没有造成个人在处理上大的争议。大家这种心境很重要。

廖少华:这四个统一决定了你们这张画的创作过程与效果都是和谐的。你们的艺术理念和目标、风格和创作道路上的认同,团队自身的默契和情感上的和谐等,都值得总结。

宋迪的《潇湘八景》,它是局部的、分割的。《千里湘江图》巨构的衔接,其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就是各大景点之间的衔接,非常重要也非常难。电影可以运用剪辑连贯成为一个整体。但在绘画这个长卷的衔接上不能有什么忽悠或掺假。这个问题请康老师说说。

康移风:确实画面的过渡与衔接很重要。它的基本构成,水墨包括色彩在里面的构成。我们表现了一些环境,而且大家都很熟悉。南岳山、岳麓山等等,怎么把它们融合在一起?我这里要感谢我们的湘江。为什么呢?湘江的特点是把我们的崇山峻岭、城市、田野有机的串连起来。湖南的山水丘陵起伏,又有开阔的田野,把整个东西连起来感觉不会枯燥,很有画头。

所以说在创作过程中有一些因素来考虑是很有感触的。处处有景,引导观众的思路,领略现代的湘江之美,带着大家“画游湘江”。

这幅作品的连接除了水墨的表现外还有山脉的连绵不断与穿插关系。以山脉为联系,到了城市群用江面连一下,这是一些传统教给我们的方法,一大片云彩带过去,慢慢的带过来,自然的连接起来。同时把小处做实,这样大小都融合起来,画面上每一段都有一个亮点,连贯而不脱节。

廖少华:这么一件超大的作品,你们在准备阶段肯定历经千辛万苦,请问有哪些切身的体会?


吴金球

吴金球:2015年,康老师第一次带我们去湘江源头——永州蓝山写生回来,大家想是不是可以画一幅湘江图?后来我们再一次去湘江,我们写生去了三次,拍了大量照片,画了大量速写,慢慢有了丰富的素材。我们最大的一个感受就是通过写生,看到了我们湖南农村与城市的变化以及人的精神面貌的变化,在真实的生活中去发现美的东西。当然画起来肯定会有很大的难度,我开始总有点放不开,康老师说怕什么,放开画,不要担心画坏了,一再强调要静下心,沉得住气。画这么大的长卷,没有一定的耐力和定力是画不好的。

廖少华:这个团队里面,秦晓老师是唯一的一位女性。从构思到结束,这几年的磨练你坚持下来了。作为一位女画家,你有什么感受?


秦晓

秦 晓:我是团队唯一的、也是年龄最小的女画家。通过这幅画的创作确实收获不少,有很深的感受。第一个感受是被康老师严谨的艺术态度彻底征服了。出去写生时他已是70岁的古稀年纪,写生的时候正是高温天气,上蒸下煮,他总是冲在前面,我们站在太阳下汗流浃背,对于他来说没一点事,因为要采集第一手资料。他这种严谨的创作态度在他这个年龄的老艺术家中屈指可数。还有一点就是他采风回来以后对素材的认真梳理,包括最后的草稿,长卷的创作初步设想是30米,后面加到60米,随着素材的不断加入最后长达100米。从那个铅笔稿到墨稿、到最后定稿不下于五稿,这种态度让我们折服。还有一点就是通过参与这幅大画的创作,通过笔墨的运用、布局、大画的掌控,不是我们平时可以悟得出来的,我参与此画的创作可以抵得了前十年画画的那些收获,确实对我的影响非常大,觉得我是很幸运的。

黄 作:康老师做了一个草稿,我们看了后很激动,水墨稿子画了十几米。

邹力农:康老师每天早上六点钟起床,画到晚上十一点。成稿到现在,我觉得康老师带着我们这个团队有种艺术的追求和酷爱,对湖湘山水的热爱,对表现湖湘文化有种责任感,在湖南美术界有人称他为年轻人。他的这种精神面貌,工作的状态,是非常令人感动的。


廖少华:我希望在结束的时候每位画家都能说一句最深切的感触、或者最深刻的体会。

康移风:我们完成了这幅《千里湘江图》后,也有一些遗憾,其实这是艺术的规律,我们从中不断地找到自己的不足,要学会舍弃,才能够往前走。艺术家一定要有这种担当,要有这种负责任的态度才能够完成好的作品。

邹力农:这是我一生当中参与过绘画的最大的一件作品。我的心灵感受也有一种大的变化。处事态度也会有一种大的胸怀的变化。

吴金球: 通过这幅画,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人要有一个大的胸怀,然后在面对这个社会时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

秦 晓:通过这次创作感到最大的收获是坚持深入生活和严谨的态度,要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才能画好画。

黄 作:我们艺术的发展,需要很多像康老师这样的团队。有为艺术事业全力以赴、不断奋斗的精神,就是要这样的艺术家和理论家、策划机构,怀着对大好河山的热爱,把我们湖南人的这种追求美、创造美、推广美的工作做到民众中去,让艺术作品去滋养他们,这是我们的职责与福报。谢谢。


结束语


廖少华:谢谢诸位接受采访。作为采访者,我谈几点看法。

为什么《千里湘江图》值得重视?我的拙见有三点:

第一是对这幅作品的整体面貌的评价。我认为它具有“正大气象”。古人在评价山水作品时强调首先看“气象”。气象正大,作品能给人非常深刻的印象。不像有些作品虽然大,但它空洞。有些作品虽然小,但小无亮点。一部大作品正是因为有大的气象,才能让读者产生敬佩。

第二是作品体现了湖南传统文化的“经世致用”精神。经世致用这个概念本来是指做学问应该注重实效,是针对做学问而言的。但是湖南人做事与求学一代代都受经世致用的影响,所以能在中国历史上产生重要的作用。这幅作品它的主要的价值或者它的社会意义,对当代社会文艺的发展会有启示有帮助是正能量的传递。湖南人讲实效、办实事的作风,正是“经世致用”精神的体现。

第三是这幅作品具有“守正创新”特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会议上对文化艺术界提出“守正创新”的殷切希望。我们要不断从传统文化中挖掘好的东西,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造有所发明有所前进。《千里湘江图》为讲好我们湖南的故事,体现当代的艺术家怎样积极创作符合人民精神需求的作品提供了鲜明的范例,也对当代山水画的创作很有启示意义。

唐代诗人皎然在《奉应颜尚书真卿观玄真子置酒张乐舞破阵画洞庭三山歌》诗中有句云:“盼睐方知造境难,象忘神遇非笔端”。今日《千里湘江图》的问世,象乃大象,神在图中。所以我拟“象与神遇喜笔端”为题结束此次访谈。

感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