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信息公开 > 工作动态 > 馆员动态

省文史馆员姜坤的水墨春秋

时间:   2020-04-13 10:04

  人生大概有这种体验,当一个人身处他乡做天涯孤旅的时候,常常引发神游故国山河的情思;当一个人进入暮年的时候,自己会因为没有去亲身游历某些名山大川,而感到莫大的遗憾;当一个人长年在陋室笔耕砚耘的时候,便会萌生出究根问源,对远方未知世界的种种梦想。

  而对艺术家姜坤来说,时光却没能在他身上留下这种种遗憾。已年过80岁的姜老先生到底有何“魔力”,能够避免这些人生憾事呢?请跟随今天《世界看湖南》的镜头,一同去探究姜坤的水墨春秋吧!



  2019年快到中秋之际,姜坤做了一个梦,“你还有什么想做而不敢做的事,我一想,那就是到青藏高原去。”于是,他不顾自己杖朝之龄和心脏病史,叫上一个朋友,立刻动身前往西藏写生。




  通过这次西藏之行,姜坤不仅饱览了山川的异域风光,还升华了对生命的思考,更由此拓宽了对艺术的求索之路。

  “青藏高原这里的人,很有人性,很有热情”,他看到当地的藏族群众看见人就打招呼,藏族群众唱几句藏族的歌,人与人之间没有陌生感和警惕心,人们在这里能够打开自己的心扉,放下很多的欲念和烦恼。




  此次净化心灵之旅后,姜坤的艺术视野也愈加开阔。他发现描绘青藏高原,不同于传统的中国山水画里所描绘的南北方,青藏高原的这种美的领略和表达需要在山水画里开辟出一个独有的意境,“它需要有特殊的语言来表达”。姜坤决定向这一难题发起冲锋,并将他的全部心血倾注在了自己的画作里。






  然而,姜坤所探求的领域并不仅仅局限于山水画。

  2019111日下午,“水墨春秋——姜坤八十岁新作展”在新湖南大厦内的湖南日报美术馆开幕,展出了姜坤先生八十岁这一年的最新精品画作,包括《梦里湖乡》《秋风万里芙蓉国》《行旅山寨走进苗家那远方的风土人情令人难忘》《瑞雪飞花银世界》《高原之春》《逝水流年》《春去秋来又一年》等共36幅,展现了老先生在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三个方向上的新探索、新成果。





  也许有人感到惊奇,为什么姜坤能在这么多领域“全线开花”,发表自己的新探索?他在不同题材上创作的灵感来于何处?这一切的答案还要从姜坤先生的经历里来找。




  姜坤生于1940年,1963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学院美术系中国画专业(现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1980年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先后成为国家一级美术师,湖南省书画研究院专职画家,湖南省第七、八届政协委员,现为湖南省文史馆馆员。

  虽然头衔响亮,但多年来姜坤很少参加社会活动,除了外出写生,便是静居于画室潜心创作。湖南省作协副主席、湖南日报湘江周刊主编龚旭东如是说:“他的画很好,但是他从来不追求名利,主动抛弃掉很多追名逐利的场合,这种场合根本不去。所以他就是一辈子潜心画画,画了60年。




  作为湖湘人士,姜坤很早就对三湘四水的归宿——长江产生了好奇心。这条养育了三湘大地无数民众的大江究竟起源于何处?那里又是怎样的风景?

  1984年,姜坤不畏艰险,踏上了寻根探源长江的精神之旅。为了清晰地勾勒出长江源头的自然奇观,姜坤历经15年,四次涉江溯源,终于创作精品百余幅。





  正是由于坚持亲身去各地去采风写生,才让姜坤的创作有了源于现实的坚实基础。姜坤笔下的题材一定是他非常熟悉的题材,他没有到过的地方是不画的。前文说到他画“长江溯源”,就沿着长江去现场体验,去观察,去体悟;而画湘西的吊脚楼,他就长期深入到湘西体验那里的风土人情,连吊脚楼的结构都背得出来。




  姜坤生于邵阳,虽然长居于长沙,但对少时家乡里的吊脚楼念念不忘,按姜先生自己的话说就是“天生地沁到我骨髓里面了”。但是仔细观察他画的吊脚楼,会发现画里的人们总是从山上往山下走、从吊脚楼外往里走。

  有人去问他为什么,他解释说这些人住在吊脚楼里,祖祖辈辈世世代代也想走出去看看世界,而吊脚楼这样的文化遗产,他希望“大家去感受到南方人过去怎么住的”。原来,姜坤先生是借用了自己画作中的人物寄托了让村民走出大山过好日子、外面的人们进去了解湘西地方民俗文化的美好心愿。




  姜坤先生的夫人、湖南工笔画大家郑小娟也对自己的先生颇为推崇,她说:“(他平时很少出去参加活动),要不就是去深入生活,到农村、到黔东南这一带基本上都跑到了,就有这种走出去的心愿:去考察长江、到全国各地都有条件了,回来就画画。”




  画好这锦绣山河,应是生于这美好人间、美好时代的画家理所当然之事,也是人生一大乐事。这不知不觉也成为姜坤内心的愿望,甚至于他的人生信条。




主编/黎晶

编辑/李蕾蕾 朱自华(实习)

转载自《世界看湖南》,原标题《“画好这锦绣山河”——“80后”老人姜坤的水墨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