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秋光:在浏阳市纪念谭嗣同诞辰150周年学术座谈会上的主旨发言
时间: 2015-03-10 14:03
在浏阳市纪念谭嗣同诞辰150周年学术座谈会上的主旨发言
周秋光
(2015年3月10日)
今年是谭嗣同诞辰150周年,也是他殉难117年祭。谭嗣同人生虽然短暂,只活了33岁;但他的思想与行迹已成为垂之后世的灯塔与丰碑。他被后人广泛研究、长盛不衰所显示出来的价值和意义,已铸就了他生命的不朽与永恒。我今天在这个会上发言的题目是:《近十年谭嗣同研究的回顾与审视》。主要谈三个问题:一、一个多世纪以来谭嗣同研究的简要概括;二、近十年来谭嗣同研究所展现出一些新现象和特点;三、通过对谭嗣同研究的梳理对谭嗣同的定位观照。
一、一个多世纪以来谭嗣同研究的简要概括
自谭嗣同殉难4个月后,梁启超在1899年1月22日出刊的《清议报》第4册上发表《谭嗣同传》起,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风雨岁月,学界对于谭嗣同研究始终没有间断。据考查,在中国知网和民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等搜索引擎上,以“谭嗣同”进行全字段搜索,至今共获得文章4300多篇,而以“谭嗣同”为主题词进行搜索,也约有800篇;在读秀学术数据库中,以“谭嗣同”为全字段进行搜索,发现迄今为止,关于谭嗣同的图书达4800余种。由于受技术条件等因素的限制,这样的统计数字可能不够精确,117年以来的实际研究成果肯定比目前已统计出来的数字还要多,由此可见后世关注和研究谭嗣同之盛。
回顾一个多世纪的谭嗣同研究,大体可分为四个研究阶段,即清末民初(1898-1919);民国时期(1920-1949);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时期(1950-1976);改革开放以来(1977-至今)。
在第一个阶段,正处在辛亥革命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对谭嗣同的评说,政治宣传多于学术探讨,多数人是利用谭嗣同去服务于其政治的需要。而真正从学术的角度去研究谭嗣同,是在第二个阶段才陆续展开,期间发表的论文仅10多篇,因这一阶段正处于抗战时期,人们着墨较多的是介绍谭嗣同的生平和爱国主义精神,此外还涉及到《仁学》的主要内容、谭嗣同的哲学思想、宗教思想和思想启蒙等,因此这一阶段的研究带有明显的起步时期的拓荒色彩。
新中国成立后,谭嗣同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人们对谭嗣同的研究史料开始了系统而全面的分类整理,《谭嗣同全集》、《谭嗣同年谱》均陆续出版,一些学者的著述及普及性的小册子也相继面世,并且截至“文革”前,发表的有关谭嗣同的学术论文已有60多篇,各种现象显示出此阶段的谭嗣同研究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上,都有了空前的发展。不过也应当提出,由于受当时特定政治气候制约,研究者总是努力从党性原则出发,热衷于论述谭嗣同的哲学派别和阶级属性。50年代中后期,出现了一场规模不大的关于谭嗣同思想属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的争论。由此,本已形成的良好研究趋势在这种简单化的“左”的思维裹挟下逐渐发生了转向,到“文革”发展到了顶峰,正常的谭嗣同的学术研究随之步入歧途。
文革的结束和随之进行的改革开放,为谭嗣同研究重新走上正轨拉开了序幕,使其在历史的新时期乘势而上,谱写出了光彩夺目的新篇章。新时期里,关于谭嗣同的研究史料得到了进一步的挖掘和整理,比如《谭嗣同全集》大幅度充实,《谭嗣同资料汇编》、《谭嗣同诗全编》等出版,为谭嗣同研究的深化和拓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经历了“文革”寒冬后的省思,这时期多数学者突破了划分“派系”的僵化的“左”的思维模式,开始用现代的新理念去重新诠释谭嗣同。据统计,1978年到1999年的21年间,发表的各种学术论文有200多篇,研究的角度和范围也相当广泛。除了继续对《仁学》及谭嗣同的哲学思想进行深入研究外,不少学者还论述了谭的民权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经济思想、法律思想、人口思想、道德伦理思想、学会思想、逻辑思想、历史哲学思想、思维方式、人生观、人本主义思想以及性科学思想。谭氏与其他维新人士的交往及思想的比较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果。谭嗣同为什么在北京等死、为什么信佛、为什么写《仁学》、为什么去找袁世凯等专门问题,亦有人著文评论。还有学者研究了谭嗣同与洋务运动、与辛亥革命、与清前期浙东学派的关系。关于谭嗣同的一些史实的考订也有一定的进展。1997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的“海峡两岸谭嗣同思想学术研讨会”和1998年在浏阳召开规模盛大的谭嗣同国际学术研讨会,涌现了大量新且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从中国知网上考查发表的论文情况看,以“谭嗣同”为主题的学术论文数量在1998、1999这两年达到了最大值,均为32篇。
在港台方面,谭嗣同研究也颇受重视。据不完全统计,自50年代至今,港台报刊杂志上发表了有关谭嗣同的文章数十篇。另外,谭嗣同也是许多研究汉学的外国学者的关注点,尤其是日本学者一直对其怀有浓厚的兴趣。仅据粗略估计,从50年代到80年代末,日本学者就发表谭嗣同研究论文近40篇,他们在思维方式与研究方法上往往具有时空性和细腻性的特点,这对中国学者是有所启发的。
二、近十年来谭嗣同研究所展现出一些新现象和特点
因为在1998年前后,已有郑焱、李喜所两位学者先后撰文回顾了百年谭嗣同研究并进行了展望。到了2010年又有贾维撰著了《谭嗣同研究著作述要》(收入《湖湘文库》)。所以我这里不对以前的谭嗣同研究作详细介绍;而专就最近十年来的谭嗣同研究作简要梳理。
近十年来,在中国知网上以“谭嗣同”为主题词搜索2005-2014年间各报刊发表的各类论文文章,累计有230余篇,平均每年的发表量23篇上下,这其中研究性论文与考证有200余篇,博士学位论文7篇,硕士学位论文27篇,发表在CSSCI(含扩展版)上的有73篇, 以上统计数字表明,近十年的谭嗣同研究,已处于一种高水平的发展状态。
之所以如此判断,是因为近十年的谭嗣同研究,已展现出一些新的现象和特点。
首先,在诸多高校的硕博士毕业论文中,陆续出现了30多篇以谭嗣同为研究对象的论文,这在十年以前的谭嗣同研究中是未曾有过的,用“井喷式”来形容这一现象不为过分,这些青年研究学子的加入,说明今后的谭嗣同研究后继有人、后劲十足。这也可以说是谭嗣同学术研究之幸。
其次,这30多篇硕博士学位论文中,虽然当中有具体研究对象的交叉,但是不同视角的分析阐释,又使已有研究对象的成果锦上添花和别开生面。这些学位论文中出现了一些过往关注不够或者未曾涉猎的范围和内容,比如从报刊思想、体育思想、中国近代科学观、心理分析等角度研究谭嗣同。对谭嗣同的仁学思想研究,历来关注已多,很难再有新见,但是有突破了。
例如刘璇在《证道与成仁》中通过对谭嗣同仁学思想体系的分析,认为仁学在带给谭嗣同思想解放的同时,也由于他对佛教思想的吸收,从而让谭嗣同形成了一种“用力当下”的实践观,并因此使他表现出一种“随顺现实”的行动倾向。基于这种行动倾向,谭嗣同不能制定长远的规划和达成目标的步骤,而只能按照现实提供的条件采取相应的行动,这最终造成了谭嗣同“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历史悲剧。
孙毅在《谭嗣同报刊思想》研究中,发现谭嗣同对报刊事业有着深刻认识与执著追求,不仅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民主思想的精华,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熏陶启迪,把对国家的热忱和对民族的担忧,通过不断的报刊活动表现出来,为近代中国的报刊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因此,他认为研究谭嗣同的报刊思想同时也是对那个时代先进爱国人士报国历程的一次回顾。
李胜前的《谭嗣同体育思想研究》,概括出谭嗣同体育思想的历史作用主要体现在对近代政治、文化、教育、体育等四个方面,并对谭的体育思想中的政治功能过分放大、唯心倾向较为突出、静态体育全盘否认、内容体系尚欠完整等局限性进行了初步分析。
郑玉虎的《谭嗣同心理分析》突破了前人仅研究他的思想以及历史考证等方面的狭窄领域,另辟新径,专门从心理学的角度,结合其人格、思想和行为,对谭嗣同的心理做了全面的研究和分析,可谓别有新意。
另外从发表在C刊的70多篇论文来看,其涉猎的范围也十分广泛,有新意的文章也不少。所有这些体现出的新视角、新领域、新成果,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了谭嗣同研究。
当然,近十年来的谭嗣同研究虽然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绩,也同样还存在问题。
一是有争议的问题还不少。有争议本来很正常,但是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如谭嗣同的殉难问题,最常见的一个说法就是:出于牺牲我一人,唤醒世人的爱国激情。但是除此以外,还有“尽忠”、“尽孝”、“任侠”、“勇于献身”等至少八九种不同的说法,这种学术纷争,甚至已经影响到了中学课堂教学,有些学生甚至在心底埋下了谭嗣同的殉难是一种傻瓜式的愚蠢行为的认识,本来谭嗣同就义是一个很好的对正处于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阶段的学生进行教育的素材,如此一来却有着适得其反的效应,不可不引起学术界重视和思考。
二是还有关于谭嗣同就义前所留遗书的真实性问题、关于戊戌政变前谭嗣同是否在法华寺秘访袁世凯的问题等等,均没有形成定论。
三、通过对谭嗣同研究的梳理对谭嗣同的定位观照
通过对谭嗣同研究的梳理,定位观照,可以说,谭嗣同是一位集政治魅力、思想魅力和学术文化魅力于一身的时代精英。
就其政治魅力而言,谭嗣同身处“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动荡社会环境下,深重的民族灾难,激发了他的爱国责任感,使他开始了对挽救民族危难和争取国家独立的认真思考,并且提出了一套革新方案。在谭嗣同看来,改革和革命一样,是生产方式改变即社会进步的一种选择,二者不存在对立。本着救中国、求进步的政治理想,谭嗣同与其他维新志士积极开展争取民族复兴、谋求国家富强的政治活动和社会实践。他不仅以激烈的方式与封建专制统治者进行革命斗争,而且在运动失败面临着迫害和危险时,显示出大无畏的革命精神,甘愿成为为中国变法流血牺牲第一人,他的维新变法思想以及为这种思想目标而努力奋斗不惜流血牺牲的精神是永远值得世人称颂的。
关于谭嗣同的思想魅力,谭嗣同在那个“知识饥渴”的时代,以超人的天分杂糅古今,贯通中西,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以“仁—通—平等”为逻辑体系的仁学思想,以强烈的“冲决罗网”精神批判了封建专制制度、纲常名教的同时,也积极地宣扬了西方社会自由、平等、博爱的理念。谭嗣同主张把这些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灌输到国家、地区间的交往之中,为以后许多仁人志士打开了民主革命新征途的大门。这种对中国近代出路的有益探索不只是对封建专制弊端的否定,更是一次倡导全社会民族救亡、政治改革和思想启蒙的有益尝试,可以说谭嗣同的仁学思想是五四启蒙运动的先声和中国思想启蒙史上的一盏明灯,必将经久不熄。
至于谭嗣同的学术文化魅力,最主要体现在谭嗣同的学术代表作《仁学》上,虽是薄薄的一本小册子,却蕴含着谭嗣同诸多的学术见解,比如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论述“仁”思想,在《仁学》中流露出对中华文化重建的构想,以及谭氏的学术理路对湘学从传统向近代化转型的影响等。其深邃的哲学气质、敏捷的思辨能力和独到的学术见解,永远值得学者去钻研。
以上谭嗣同的政治魅力、思想魅力以及学术文化魅力实际上是三者互为一体、相互贯通和包容的。谭氏以其思想与事功,自当彪炳史册,卓立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