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像粉丝两清官 ——李蛮牛与吴獬
时间: 2023-08-03 11:08
吴 獬
“水打状元洲,清官不久留。留久也清官,只有李蛮牛。”这段民谣,表达了邵阳人民对清官李蛮牛的爱戴与崇敬之情。李蛮牛即李尚卿,字子仁,山东威海人。清代光绪年间,他先后在湖南的城步、新宁、邵阳三县(今均为邵阳市辖)任知县,因性情耿直,敢于打黑除恶,被邵阳人民尊称为“李蛮牛”。
清官李蛮牛的故事,在邵阳城乡广为流传。光绪五年(1879),李蛮牛出任城步知县。城步县城南边的官道上有一百步岩,形似乌纱帽,名“吞官石”,传闻贪赃枉法的官吏途经这里,都会吐血身亡。李蛮牛上任时,从容地从“吞官石”边走过,赢得百姓一片叫好声。在城步为官三年,他关心百姓疾苦,几乎将全部俸禄用来周济鳏寡孤独,自己却靠家里寄钱来生活。李母支持儿子清廉为官,如果李蛮牛三个月不向家里要钱,她就交代家人寄钱去。因此,百姓送给他一个“自费县官”的雅号。
光绪八年(1882),李蛮牛改任新宁知县,在清除怨弊、肃清匪患等方面办了不少实事。一个长工帮秀才做了3年工,到头来分文未得,秀才还说长工欠了他的钱。长工有冤无处申,想拼命又顾及家中老小,便含了一口大粪,在学府门前吐到秀才的脸上。秀才告他亵渎学府,侮辱斯文。李蛮牛审案时,指着长工“骂”道:“你这刁民真可恶,秀才是君子,是天上文曲星下凡,你也敢惹?非狠狠地惩治你不可。”秀才听县太爷这么说,得意得不得了。
李蛮牛又对秀才说:“杀了他吧,大清律法没这一条,打板子,又太轻了。圣人说过,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圣人还说,君子动口不动手。”这时,有人抬来一桶大粪。李蛮牛喊道:“君子,动口呀,给我狠狠地喷,有本县为你做主,喷死不要偿命。”秀才原以为县太爷是他的靠山,没想到这座靠山这么不靠谱,便跪在地上:“我不告了,请老爷收回成命。”李蛮牛破例把惊堂木一拍,“大堂之上,岂可儿戏,想告就告,想撤就撤?秀才的脸是脸,长工的口就不是口了吗?你不把人家逼得走投无路,谁会出此下策?这事因萝卜花而起,罚你白银一百两,以后不许刁难他。”秀才好像听到大赦令,连滚带爬,交钱走人。李蛮牛把银子交给长工,说道:“拿上你的工钱回家好好孝敬双亲吧。”
李蛮牛的故事传到新宁籍两江总督刘坤一耳里,刘总督向朝廷上表,称赞他为“天下第一清官”。
光绪十三年(1887),李蛮牛改授邵阳知县。刚到任,一位差官来邵阳视察,正值青黄不接之时,老百姓几乎断粮。差官来了,李用麦饭招待他。差官面露愠色,李蛮牛也不说什么,陪同差官到民居去看了看。目睹不少老百姓家中断粮的情景,差官自觉汗颜。李蛮牛任邵阳县知县仅9个月,为政清廉,不摆官架,体恤民情,清理积案,抵制豪强,把个地痞恶霸横行的邵阳,治理得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光绪十五年(1889),李蛮牛离开邵阳,赴江华等地任职。至光绪二十二年(1896),李蛮牛复任新宁知县,达5年之久。
在邵阳,李蛮牛前后任职13年,除了赢得上面那首民谣外,也留下许多清廉从政的佳话,如审席子、四吊铜钱、智除匪盗等。邵阳民众自发建“李子仁德政碑”和“李子仁去思碑”,为清官李蛮牛树碑立传。他得知后,作《留别邵阳士民》诗十四章,其一曰:“云霓相望几多时,捧檄驰来竟未期。九月匆匆成底事,岘山羞对路旁碑。”
毫不夸张地说,李蛮牛是邵阳人民口碑传颂的清官偶像,800万邵阳人民都是清官李蛮牛的粉丝。
然而,与李蛮牛同时代的粉丝则是岳州(今湖南岳阳)的吴獬。吴獬生于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比李蛮牛小8岁,但出于崇敬之情,对李蛮牛一直以师视之。吴獬才华横溢,然而在会试时,因文笔太犀利,本来可以取为会元的他,被主考官打落到前十名之后。大家安慰他,他却作诗抒怀:“一行作吏愧临民,海内吾师李子仁。万口青天万家佛,回看蓬岛是闲人。”他认为不中会元失去的只是当翰林的机会,他的理想不是做翰林之类的闲职,而是要像“吾师李子仁”一样当主政一方的父母官,直接为人民服务。
吴獬不仅以诗抒怀,称李蛮牛为“海内吾师”,而且写了一曲洋洋洒洒100多行的《李官歌》,对李蛮牛的勤政为民、清廉奉公之举作了尽情地渲染讴歌。歌里称:“别个县官下乡来,几十个亲兵几十个差。李官下乡差两个,一乘小轿自己坐。一把伞打在轿头前,没有头锣和乌索鞭。”“别个官问案多威武,公差几十个狼和虎……李官他爱人看问案,两三个差在旁边站……慢慢上堂缓缓讲,惊堂木从来不见响。”“别个官下乡搭尸厂,开销总要三百两。李官的夫马我办过,三十个铜钱还有多。别个官出了一张票,八个公差八顶轿。李官一票一名差,公事未见他办不来。别个官催粮如捉贼,不打一千也打八百。李官拿住了只完粮,未见他催粮坐过堂。”“别个官难办是供应,差总爷们如鬼索命。李官一餐五十个钱,一把算盘在轿门边。别个官就是发了价,手下人总要扣半把。李官起马亲结账,合我们住店一个样。如今人提起李县官,十个五个泪不干。说李官把我当儿子,我爷娘不过能如此。我问他官到任上来,告示总要出两排。为何上任个多月,一张告示也不贴。他说各人各性情,我生平不大爱图名。有些官规本是好,到底哪一条真做了。我只想为民分得忧,面子上功夫一笔勾。”
以李官为师的吴獬,后来果然高中进士,取得了“有缺即补”的资格,被委任广西荔浦知县。
在荔浦任上,吴獬效法李蛮牛,常常微服下乡,了解民生疾苦。因为情况明,所以坐堂听讼,能洞烛真相,不判冤案。他没有半点官架子,对来访的士绅百姓,不分彼此,均能和颜悦色,殷勤接待。
他关心县中教化,时常把县中士人召至书院,或请进县衙,与他们辨析疑难,以身督教。不到两年,荔浦的学风就有了转变,士人均努力向学。在广西期间,他一度担任乡试读卷官,两次担任乡试同考官,选拔出不少优秀士子。
当时,广西赌风盛行,抽头以送给官员的贿赂钱叫“摊规”。荔浦每月的“摊规”钱多达二三千贯,其中送给知县的是大头。面对赌场送来的“摊规”,吴獬坚辞不受,并作《戒赌歌》相劝,对屡劝不改者,厉禁严治,几个月后,赌风即消,民俗大变。
光绪二十年(1894)春,荔浦发生“猪仔案”。所谓“猪仔”,就是被奸徒诱骗贩卖出洋做苦工的内地人。官府早已严令禁止贩卖,但奸徒们仍在偷偷进行。吴獬据实审理后,多次申请上司严办,以保护平民,但未获批准。他由此感到官场腐败,产生归隐之意,在乡试阅卷完毕后便请假回籍,不再参与政事,一心一意从事教学。
吴獬为官清廉,生活朴素。民国初年,他受聘湖南高等学堂。去报到时,他身穿布袍,脚踏钉鞋,被人拒之于外。然而,他心系民生疾苦,为民请命,乐善好施。临湘钱粮积弊极重,百十年都无法革除。他呈请设培元局来管理其事,使滥收钱粮之事得到杜绝。他带头捐资办育婴堂,建桥梁,设义渡,耗尽了他一生积蓄。
(作者单位:邵阳市政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