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色栏目 > 湖湘文史 > 文史拾遗 > 2019年第三期 > 三湘人物

火烧赵家楼的两个“宝古佬”

时间:   2023-03-15 11:03


火烧赵家楼的两个“宝古佬”

陈扬桂


匡互生                       钟巍


1919年5月4日下午,北京3000余学生游行至曹汝霖所住的赵家楼前,几名学生翻墙越窗而入,火烧了赵家楼。当时,有报纸刊登了“两个宝古佬爬窗进赵家楼”的消息。因湖南邵阳旧称宝庆,邵阳人铁骨铮铮,刚烈如火,有“宝古佬”之称。这两个“爬窗进赵家楼的宝古佬”,一个是武艺高强的匡互生,一个是绰号“笃予猛子”的钟巍。

匡互生是今湖南邵阳市邵东县廉桥镇丰足村人。他从小拜拳师宁新尚为师,打下了坚实的武术底子。有年暑假回乡,在路上因为戏弄神像被几十个乡人围住,一番打斗后,他突出重围。

1915年7月,匡互生和同学结伴去北平。船到汉口,他帮同学扛行李。码头挑夫认为他抢了他们的生意,十多个人手拿棍棒要打他。匡互生飞起几脚,将挑夫的棍棒踢飞,逮住带头挑夫的手腕,捏得对方喊饶命才罢手。这之后,同学们都笑称他为黑旋风李逵。还有一次,朋友想见识他的功夫,叠了十几块窑砖,他一拳下去,窑砖全都断成两节。

1910年,19岁的匡互生来到省城长沙,考入驻省宝庆中学。在这里,他深受体育老师兼监学石基的影响。石基毕业于蔡锷执掌的广西陆军学校,辛亥革命爆发时,他弄来了几杆枪,带领学生攻打巡抚衙门。匡互生参加了这次革命行动,在给父母的信中说:“集兵营学界,占据抚署及藩臬以下各衙门,不发一炮而抚台先以逃去……”信中充满胜利的喜悦。

辛亥革命后,汤芗铭主政湖南。这个貌似文雅实极残忍的军阀,在湖南杀害革命者数万人,湘人恨之入骨,称其为“汤屠夫”。当时,宝庆中学是革命者议事之地。汤芗铭决定从这里打破一个缺口,扑杀革命势力。一次,国文教师卢国松出了道《时事感言》的作文题,匡互生在作文中揭露汤芗铭的种种罪行。卢国松批了四个字“除贼务尽”,另一位国文教师李洞天将这篇作文在全校展览。汤芗铭闻知后,将校长刘武和李洞天叫去交待问题。李洞天为保护卢国松,将事情全揽在自己身上。李洞天不久即被汤芗铭杀害,校长刘武被判刑10年。匡互生在师生的帮助下,逃离长沙,回到邵东。

在邵东避了一年后,匡互生更名匡日休,再次来长沙求学。为了实现教育报国的理想,1915年,结婚一年的匡互生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数理部。

在大学,他和同学刘薰宇等组织了少年中国会,试图通过教育培养青年,改革社会。在即将毕业时,“五四运动”爆发,热血沸腾的匡互生,被历史洪流推到了风口浪尖。

亲身参加“五四运动”的周予同老人回忆说:几个武装警察环守门口,阻拦我们打门。我们打算爬墙进去,但围墙相当高,没有成功……匡互生一拳打开一个小窗户,很困难地、也极危险地爬进曹宅,接着又有四五个同学爬进去。宅内几十个武装警察,被外面的声势所震骇,让跳进去的同学把大门打开。群众蜂拥而入 ……匡互生便取出火柴,同我一起将卧室的帐子拉下一部分,加上纸头、信件,便放起火来了。

匡互生原本是个平和、亲切的人。有一回,学生宿舍捉住一个穿西装的贼,他让贼坐下来,开导他,并给他介绍工作。就是这个对贼都如此和善的人,因为爱国情炽被逼得屡屡做出“冲动”之举。“五四运动”后不久,匡互生从北京高师毕业回到湖南,应聘到楚怡小学任教兼编国语教科书。他一心扎在教育事业里,但张敬尧强迫解散楚怡学校。忍无可忍的他从赵恒惕那里借来了五颗炸弹,想炸死劣迹累累的军阀张敬尧。因张敬尧不久后撤离湖南,借来的五颗炸弹除一颗试炸掉了,其余的归还给了赵恒惕。

张走后,匡互生被聘为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教务主任。由于兼任校长的易培基是湖南省公署秘书长,公务繁忙,实际上主持校务的是匡互生。当时的一师,破墙烂窗,断桌残椅,一片破落景象。匡互生夜以继日地带领校工、总务整理校舍。一师的教师队伍,原先是闻名全国的,但现在是鱼龙混杂,有些教师思想僵化,严重妨碍教育改革。匡互生大刀阔斧更新教师队伍,撤换了一批思想陈旧的教师,延聘了一批德才兼备、思想进步的教师。像李达、田汉、周谷城等湖南籍知名人士陆续应聘前来任教,远在沪杭的教育界名人夏丏尊、赵景深等也千里迢迢来到一师。更令人赞叹的是,匡互生不顾保守者的反对,破例聘请只有中师学历的毛泽东担任一师国文教员。毛泽东时任附小主事,师范规定所聘教师必须是大学毕业,匡互生特意增订了“附小主事可以到师范学校任课”的规定,使毛泽东得以成为第一师范唯一未读过大学的教员。

在匡互生的苦心经营下,一师很快面貌一新。但终因赵恒惕对进步人士的压制排挤,他于192110月离开一师,去杭州、宜兴创办农场小学,但因经费困难而终止。此后,匡互生先后任教于上海吴淞中国公学和浙江上虞春晖中学。

19253月,匡互生与朱光潜、丰子恺等人在上海创办了立达学园,作为其教改的自由园地。立达学园汇聚了当时的一批大师名流,叶圣陶、夏衍、陈望道、茅盾、郑振铎等人在立达任文史老师,胡愈之教世界语,楚图南教经济学。当年有“南立达,北清华”之美称。

但频发的国难让匡互生疲于奔命。1932 “一•二八”事变,日军炮火将立达校舍毁损殆尽。1933年4月,好不容易重建了立达,匡互生却积劳成疾,去世时年仅42岁。

相对于匡互生,火烧赵家楼的另一个“宝古佬”钟巍的生平事迹更鲜为人知。他别号笃予,因刚烈勇猛,人称“笃予猛子”, 1895226日出生于今湖南邵阳市新邵县坪上镇洪溪村。因为家贫,父母让长子在家务农,全力培养天资聪颖的次子钟巍,先是将他送进周叔川办的免费新式学堂“致用学堂”学习新知识,使他从小有幸接受到辛亥革命先躯周叔川的变法维新影响。以后,在族人帮助下,他得以进入大同高小学校学习。1913年,他小学毕业,考取湖南高等工业学校采矿科。钟巍在校学习非常刻苦,成绩十分优秀,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土木科。

在北大学习期间,钟巍阅读了李大钊《庶民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和鲁迅早期的一些著作,以及《新青年》杂志上的进步文章。以李大钊为代表的一批革命先驱的新思想,使钟巍看到中华民族复兴曙光。191954日,为抗议巴黎和会拒绝我国收回山东半岛权益的要求,匡互生秘密联系自己熟悉的8位湖南籍学生参加游行示威,其中有北大的积极分子钟巍。在整个游行活动中,钟巍始终紧随着匡互生,一同率先翻墙进入曹宅,火烧了赵家楼。

1921年,钟巍北大毕业,赴法国勤工俭学,就读于里昂大学电机科。在法国学习期间,他参加了旅居巴黎共产主义小组,以及包括“新民学会”“世界工学会”“勤工俭学会”在内的其他一些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进步知识分子组织的活动。当时,他与周恩来、赵世炎等人交往密切,感情甚笃。在韶山毛主席纪念馆还陈列着周恩来等11位同志与钟巍的合影,这张珍贵的照片写明每一位合影者名字,是见证钟巍的重要历史文物。

钟巍精通法文,在法国留学的全部读书笔记和各科作业,都是用法文完成的。1924年,钟巍在法国里昂大学毕业并获硕士学位,学成归国,受聘于湖南大学工科教授,他志在“实业救国”,想把自己在国外所学到的专业知识用来振兴中华。1926年,钟巍应他的同窗好友、时任湖南建设厅厅长邓寿荃的邀请,担任建设厅第四科科长,主持全省的采矿工作,兼水口山铅锌矿矿务局总工程师。邓寿荃和钟巍情谊深厚,同学时就曾戏言要成为儿女亲家。后来邓的儿子必仪和钟的女儿霜玉果真成为恩爱夫妻。邓必仪在美国留学时学的是造船专业,回国后先是在贵州大学任教授,后到海军司令部任总工程师,担任过全国人大代表。

1929年,湘西慈利开了一家雄黄矿,政府接管后,建设厅想找个人去管理,因这儿土匪猖獗,无人愿去。有“笃予猛子”之称的钟巍,天不怕,地不怕,自告奋勇去担任慈利雄黄矿矿务局长。他从家乡带去几十个青年农民当矿工,既为农民谋了条生活出路,也是为了万一遇上危急情况有个照应。他到任后,还呈准成立了一支矿警队保卫矿山,并在科学管理和采掘上下功夫,生产很快上来了。两年时间,国家赚了钱,他自己也获得了丰厚的收益。可是,好景不长,土匪知道雄黄赚了大钱,就联合起来打败了寡不敌众的矿警队,赶跑了矿工,钟巍化装成矿工逃跑回乡。

钟巍回乡后,在离家20公里的安化蓝田镇开了个升记公司,从事商贩业,将当地的煤运销到长沙、湘潭等地,再运回日常生活物资到蓝田销售。赚了些钱后,他邀长沙德孚钱庄老板入伙,去锡矿山办起了炼锑厂。锑矿销往国外,他大赚了一把,不仅在家乡置了田产,也修建了新的院落。

1937年,省建设厅委任他为桃源金矿矿务局局长。只搞了一年时间,因该矿藏量有限,品位不高,无大开采前途,他便辞职回到老家赋闲,只挂了个顾问的头衔,每年去矿上一两次,领一份报酬。

1947年,省建设厅又安排钟巍出任醴陵煤矿矿务局局长。这里的煤炭主要供火车作燃料,由于质量不好,下面的人弄虚作假,在煤炭中掺油土及煤矸石,火车拒收,加上矿山的黄色工会为国民党特务组织所把持,钟巍作为一名纯粹的科技专家,掌握不了这个局面,只干了一年多,又辞职回到家乡。

钟巍在学生时代是个激进分子,以后也思想倾向进步,在管理矿产同时,曾暗中救助过不少进步人士。新邵二中地下党组织遭到破坏时,凭着他的声望,他暗中救下十来名共产党员。他一直相信共产党,盼望新中国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夕,有人劝他带着一家远走他乡去香港时,他相信新中国会重用知识分子,因而没有逃跑。

长沙和平解放后,北方有一个招聘团来长沙招聘煤矿技术人员。钟巍的三女婿在长沙市公安局工作,马上写信给岳父,希望他去应聘。但他认为自己长于有色金属的开采,对煤矿并不精通,没有去北方。1950年,翁徐文任中南有色金属管理局副局长兼湖南锡矿山矿务局党委书记、局长,他早就听说钟巍在锡矿山的声望,主动登门请他担任锡矿山总工程师。他高兴地赴任了。然而,焕发了青春的钟巍正在为新中国矿山开发干得起劲时,却于1951113日去世,年仅55岁。

(作者单位:邵阳市政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