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色栏目 > 湖湘文史 > 文史拾遗 > 2019年第三期 > 湖湘文化研究

湖南第一联是怎样炼成的

时间:   2023-03-15 11:03


湖南第一联是怎样炼成的

李跃龙

说到湖南,大都会联想到岳麓书院;说到书院,自然会首先想起这副对联。甚至可以这样说,即使没有去过岳麓书院,外省人士说到湖南,也多会提及这副对联。它已成为长沙和湖南的一张亮丽名片,所以,就它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而言,我将它推为湖南第一联,估计反对的人士不会多。

但是,这副短短的四言联八个字,它是怎么得来的,为什么这样有名,何人所撰?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理解和诠释,它蕴藏了湖湘文化的哪些底色,还有哪些问题有歧义并未真正弄明白,里面的确有许多谜团需要求索和解答。

一、对门联的误读

“于斯为盛”的理解迄今没有歧义,关键是在“惟楚有材”的解读上。大家都认为“惟楚有材”这句话表明湖南人口气大,而且在吹牛皮。“惟”者,唯一也,只有也。竟然也还有个别专家教授亦持这样看法,而且认为以岳麓书院人才之盛,并没有夸张成分。只有湖南才出人才,只有湖南才有人才,这是显而易见的常识错误,完全违背生活的逻辑。

事实上,把“惟楚有材”联理解成湖南人口气大,是一种误读。“惟楚有材”的“惟”,只是发语词,没有“唯一”“只有”的意思。这副对联的本意就是说,楚是个出人才的地方,又以现在最为兴盛。在平常的语境下,一句平平常常的联语,被解读得人心如此纠结,我想,对联的作者一定始料未及吧。但岳麓书院门联的出名,也恰恰是人们对它的误读。没有这种误读,就不会有它今天的知名度。这也是我作为一位湖南人在探讨这副名联时内心一直颇为尴尬之所在。

二、上门并非自《左传》

曾经有楹联学者指出这副对联是集句联,上联出自《左传》,下联出自《论语》。目前包括书院史、对联著作和媒体网络言论一边倒地采用这个说法。但我个人认为,上联并非出于《左传》。因为《左传》中原文是“虽楚有材”,而非“惟楚有材”。而且《左传》“虽楚有材、晋实用之”属于明显的贬义用词,是对楚国不重视人才、留不住人才的反常现象的直接批评,从而派生楚材晋用这样一个成语。文字做些微调整,则意思已完全不同,正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下联出自《论语·泰伯》中的“唐虞之际,于斯为盛”,符合集句联的规则。从楹联学的视角看,此联出句与对句在意义上和语法结构上不是相对,而是上下相承,但两句又不能互相脱离,更不能颠倒,在语言结构上有一定的先后秩序,是典型的流水对。因为上下联对仗不太工整,有一部楹联学著作把它看成宽对。但细究起来,它的上联、下联自行对仗,比较符合自对(边对)的规则。说成宽对,有点牵强。看成自对,则更能体现出楹联创作中补工的技巧。王力先生在《汉语诗律学》中说:“如果上联句中自对,则下联也只须句中自对,上联和下联之间不必求工。”或者,“甚至于上联和下联之间完全不像对仗,只要句中自对是一种工对,全联也可以认为工对了”。这也是我们不能把此联说成宽对的一条理由。

三、门联的由来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联,丁善庆山长《岳麓书院续志》卷之四《艺文》中有记载,但未注明作者,相传为嘉庆时山长袁名曜和学生张中阶所作。志书编纂者共收录有旷敏本讲堂长联、罗典红叶亭联等多幅作品,“惟楚”联居首,可见它的分量。还称这副对联是湖南唯一被梁章钜收入《楹联丛话》的,查梁著并未录入此联,估计应是丁善庆的误记。这幅作品因为歌咏中国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而广为流传,闻名遐迩,进而又成为宣传湖南最响亮的口号。

最早把“虽楚有材”变成“惟楚有材”,从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来看在元代,方回《桐江续集》中《送常德校赵君》已有“惟楚有材”之谓,但赵某是常德人氏还是为官“常德校”,检索原文已无法厘清。后来明代王世贞、清代朱彝尊等名家都说过这句话。其中,方濬师在《蕉轩随录》中甚至说“惟楚有材,信矣”。从明初宋濂开始,将《左传》“虽楚有材、晋实用之”转化为“惟楚有材、晋实用之”,宋濂的初衷,是从元初名臣耶律楚材(字晋卿)的名字来历,发表议论,何乔远、吴兆宜、徐炯等人跟进转述。本质上仍然是为《左传》的观点背书。但把一个贬义的词汇改造成褒义词,把一个批评语气转换成肯定语气,专门针对楚地培育人才这个主题,进而写到文章中,要归功于清顺治年间一位已经离任的湖广巡抚林天擎。顺治十四年(1657)春,新修武昌府学落成,他应邀作文以为纪念:“余思惟楚有材,自昔艳羡。况我清宾兴叠诏,已多联翩而登为之前茅者矣。后之龙鹏奋,何可数量?”林天擎以前湖广巡抚身份说出“惟楚有材”,那么这个“楚”当然是指湖北和湖南,而且没有歧义。

“惟楚有材”再扩充到“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则出自康熙四十八年(1709)安陆知府杨绿绶撰写的《创建阳春书院记》,见之于民国李权《钟祥金石考》卷五。钟祥为郢中故地,留有宋玉阳春台遗迹。从宣传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角度看,打通文脉,激励莘莘学子见贤思齐,把新创办的书院命名为阳春书院,的确是个好创意。杨知府认为创建书院的目的,“一以仰古人,一以开后学,欲使肄业其中者,词擅《阳春》,文赓《白雪》,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文章第一次把“惟楚有材”和“于斯为盛”两个成语组成一个新的词组,并赋予了新的意境。

湖南使用“惟楚有材”一词,稍晚于湖广巡抚林天擎。康熙中查昇《岳麓书院赋》中的“惟楚有材,文教兴兮;书院攸崇,萃群英兮”,非常明确,这个“惟楚有材”指的就是岳麓书院。因为查是浙江海宁人,他的定调为后来湖南人所沿用,并且发扬光大,也不失为公允。

嘉庆年间,袁名曜出任山长,在岳麓书院的发展史上有不少建树,比如创建濂溪祠,重修六君子堂,改建自卑亭,捐资修葺朱张渡、圣庙、文昌阁和御书楼,但最为人所共知的,却是他与学生张中阶共同创作的大门楹联。第一次化文为联,把“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这句话改作书院的对联。虽然是一字未改,但不失为一次成功的创作。

以上我们通过求索文献,还原了岳麓书院门联形成的历史过程:由《左传》中“虽楚有材”脱胎到元代方回的“惟楚有材”;再由有地方官员身份的前湖广巡抚林天擎提出“惟楚有材”;安陆知府杨禄绶将“惟楚有材”与《论语》的“于斯为盛”组合在一起;经岳麓书院袁名曜、张中阶把文章版的“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变成对联版的“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这样一条线索便十分清晰了。

四、“惟楚有材”指湖北?还是湖南?

新词“惟楚有材”出现以后,因为它的正面意义,得到高度认同,湖广的文人士大夫广泛运用并发扬光大。比如康熙中后期湘潭籍名宦陈鹏年,享有清誉,苏州人曾立专祠四所,其中就有纪念他的陈公祠。据《楹联丛话》之《庙祀下》记载其祠联:“洛蜀任分门,惟楚有材,增赋肯凭官似虎;河淮方夺路,如尊乃勇,拯民忍使国无鸠。”联家把“惟楚有材”这个评价送给了出生在湘潭的著名清官,也认可“惟楚有材”包括湖南。湖北人对“惟楚有材”也有一份特殊感情,尤其是武昌,并且积累为一种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2006年,武汉市政府将“惟楚有材”传说颁布为武汉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昌贡院悬挂有“惟楚有材”题刻,还融入了地名,有楚材街、楚材巷。前辈的湖南人士是认可的。曾国藩在咸丰八年(1858)六月份经水路抵达武昌,盘桓8天。现存武昌的“惟楚有材”牌楼就是曾国藩所题写,我们可以从其六月二十八日的日记“早,写贡院匾,至午刻毕”找到佐证。湖南和湖北两省都曾经是楚国的核心地区,有很多共同的历史文化资源,应该合作而不排他,共享、共同开发而不否认对方。一个“楚材”,各自表述,这是应有的基本态度。《对联话》卷一《题署一》中曾记载清代武昌两湖书院门联,“荆衡秀气、邹鲁遗风”。“荆”当指荆楚湖北,“衡”泛指南楚湖南,吴恭亨评价此联“八字包罗万有”,个中深意值得我们今天一些意见极端的人士好好学习。

五、门联凭什么成为湖南第一联?

安陆知府杨禄绶为阳春书院撰文,首推“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这个概念,袁名曜、张中阶引文成联,化平淡为传奇。仅仅八个字,本来属于阳春书院,但默默无闻,知道的人很少;袁、张二人改成对联悬挂于岳麓书院,却是名声大噪,无人不晓。楚人遗弓,楚人得之,不失为一段佳话。

我们探讨“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这副门联,它凭什么知名,乃至于区区八个字,进而成为湖南第一联?除开文首所述人们对它的误读这一“尴尬”的原因之外,我认为还有如下几点,值得引起注意。第一,要回到事物的原发地钟祥阳春书院和长沙岳麓书院。前者有宋玉作背景,后者岳麓书院是后盾。阳春书院现已不复存在,在历史上影响也比较有限。岳麓书院是楚南名胜,有天下四大书院之一的美名,特别是清代中叶以后,岳麓书院培养了大批国家栋梁之才,科举鼎甲有彭浚、胡达源、龚承钧、曹诒孙、尹铭绶等人,状元、榜眼、探花郎,非浪得虚名;开官场经世风气之人物如陶澍、魏源、贺长龄等,哪一位是等闲之辈;中兴将相如曾国藩、刘长佑、郭嵩焘,都是岳麓书院的学生,他们的名字串在一起就是半部中国近代史。阳春书院在这一条上与岳麓书院不属一个层级,不可比。所以“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用之于阳春书院,没有激起一丝微澜。而用之于岳麓书院,地因人显,人以文传,它拥有了巨大的传播能量,从而闻名遐迩,妇孺皆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从李太白到辛稼轩,说的都是同一个道理,名胜如此,文艺亦如此。第二,我们不能小觑楹联的影响力。中国的汉语之美、文字之美,最集中表现就在于楹联,它蕴藏了中国人的审美方式,具有思想之美、哲学之美、韵律之美和意境之美,是传统文化中最具亲和力、认同度最高的一种文化符号,有哪一位中国人没有听说过对对子?楹联活动可以说地域不分南北,年龄不分老幼,或者是曾经参与者,或者念兹在兹、是乐此不疲的对联粉丝。看一看书院的门联,八个大字,排成两行,美观醒目,朗朗上口。再看一看那篇《创建阳春书院记》,收录在金石录著作中,它应该是被镌刻在石碑上。“词擅《阳春》,文赓《白雪》,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杨禄绶这一华丽的句子,躲在篇幅比较长的文章中,没有被读者重视。同样一句话,同样的八个字,内容没有变,形式上有变化,我们可以认为,楹联的表现方式似乎更加具有传播力,人们也更加容易接受。

袁名曜、张中阶化文为联,我们不能看成是一次简单的重复,更不能说成抄袭,这是一次再创作的过程。由“虽楚有材”到“惟楚有材”,由“惟楚有材”到“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是一次又一次的创作过程。再由文章版的“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到对联版的“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更是一次升华和完美收官。是岳麓书院的名气成就了这幅对联,反过来,这副对联又广泛宣传了岳麓书院,乃至宣传了湖南,是文化创意的推进。一次汉字的传奇之旅,它彰显的是湖湘文化的持久魅力。

六、门联的书写

与这副楹联的创作一样,它的书写同样尚需作进一步探讨。岳麓书院这一副门联从悬挂的第一天起就没有署名作者和书写者。楹联的书写从初始到悬挂,约定成俗,是有规可循的。但目前来看,要素不齐,书写不规范,表现在很多的楹联类著作中,或者在名胜风景区的楹联刻挂上,已是一种普遍现象。有一种说法,“惟楚有材”门联8个字是集欧阳询帖而成。欧阳询居唐人楷书第一,欧颜柳赵四大家之首,又是长沙人,门联在无人题写的情况下,集欧阳询帖是顺理成章的。但我不认同这种意见,理由如下:首先,欧字结构紧密,笔画之间的距离大致相等,这一点在楷书家中遵守得最好,他之后如颜真卿、柳公权等笔画之间扩大了间距比例,而门联书者用笔凝重,字体略丰腴,两者差别十分明显。其二,以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帖检索比对,缺“楚”“材”二字。以另外六个字体对照便知并非集字。其中,欧帖中有9“于”(於)字,偏旁均写成“才”,而无一处写成“方”。门联的“于”字的偏旁写的是“方”,这是非集欧字的铁证。第三,古人以毛笔为基本书写工具,写一手好字是读书人的初步训练,会写字的人多,集字是现代人的习惯而非古人的作派。而以岳麓书院的人才之盛,所培育的名宦名家如过江之鲫,不缺书联的人选,根本用不着去集前人的字应景。

要搞清楚这副对联究竟何人书写,尚需进一步探索。

(作者单位:湖南省文史研究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