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色栏目 > 湖湘文史 > 文史拾遗 > 2019年第二期 > 三湘人物

明代兵部右侍郎王伟事略

时间:   2023-02-22 10:02

明代兵部右侍郎王伟事略

杨锡贵

王伟(1417—1469),字士英,一字彦卿,号桐山。祖籍攸县,“世居长邑”[1],长邑即古代长沙县。曾祖父义五、祖父仁章皆赠兵部右侍郎,祖母周氏获赠夫人。父王灵,由明经入大学,累官江西右参政,后获赠兵部侍郎;母方氏被封为夫人。其“父戍燕,生伟”[2]。王伟少年科甲,是和于谦一起坚决主张抵御蒙古瓦剌部南犯的明朝兵部右侍郎,又是土木堡之变后佐于谦拥立明代宗即位的重要大臣之一,也是以武力作后盾迫使蒙古瓦剌部放回英宗的有功之臣。兹将其生前身后事爬梳整理如下。

一、胆识过人,佐于谦抗击蒙古瓦剌部

明宣德间(14261435),王灵因事被贬,谪戍宣府(今河北宣化),王伟随行。宣德五年(1430),明宣宗朱瞻基北巡,时年14岁的王伟献《安边颂》[3]。宣宗见他小小年纪,就能写出如此文章,十分高兴,遂命其补保安州(今河北涿鹿县)学生。宣德十年(1435),王伟中式顺天乙卯举人;次年即明英宗正统元年(1436)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授户部主事。

明正统十四年(1449),蒙古瓦剌部也先侵犯明境,北部边疆形势十分严峻。王伟奉命行监察御史事,因募集士民坚守广平(今河北永年东南)有功,升任兵部职方司郎中。时有馆阁诸公用大字帖来投拜,也包括他的一位会试同年。王伟于其拜帖后戏书一诗云:“诸葛大名垂宇宙,今人名大欲如何。年年依样胡芦罢,空费明庭楮墨多。”掷而还之,其不随流俗若此。

明北部边境当多事之秋,各种军务要件繁多,王伟援笔立就,“处分多中窾会”[4]。时任兵部尚书于谦(1398—1457)十分赏识,引为己助,王伟被擢升为兵部右侍郎。有人恭贺道:“大名今属公矣!”王伟应声曰:“名大常思第一流,清高两字肃千秋。休将寸楮夸侪辈,时事新添万种愁。”[5]

任兵部侍郎后,王伟受命出视边警。时“有小田儿,本中国人,阴为边患”[6],于谦密授机宜,“属伟图之”[7]王伟设计将其诱至阳和城,于道路两旁设下埋伏。当小田儿随贡使进入预定地点后,伏兵突然从两边冲出,将其抓捕并予处决,然后对其随行差役声称“彼思其亲,潜亡去”[8],“使者不敢诘”[9]。可谓有胆有识,智勇双全。

是年,率军北征的明英宗被瓦剌军队围困于土木堡(今属河北怀来县),明军大败, 英宗被俘史称土木堡之变。国家不可一日无主,王伟佐于谦等力排众议,劝服孙太后拥立英宗异母弟朱祁钰(即明代宗)即位,组织力量严阵以待,后迫使瓦剌讲和,放回明英宗。

二、夺门之变,被诬罢官,隐居长沙城北

回来后的英宗成为太上皇,但被软禁。明代宗病危时,传说将让其子即位。英宗对此十分不满,明天顺元年(1457)正月十七日,他的一帮心腹发动夺门之变,英宗恢复帝位。“实有功社稷”的于谦,性格刚直,颇遭众忌,拥英宗复位的徐有贞、石亨等人诬称于谦谋迎襄王为嗣,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当天即将于谦等关进大牢;次日,又将陈循、商辂、王伟等逮捕。英宗清楚自己被放回有于谦的功劳,因此对如何处置于谦犹豫不决,但徐、石等人认为若不置谦等于死地,今日之事为无名,几天后,于谦遂被处极刑;王伟等则被加以“密知前谋、未加发举”的罪名,永远充军口外,或遣回原籍为民。

徐、石等人为打击王伟,除诬其与于谦结为朋党外,还捏造一些不实之辞,榜行天下。其一称其刻薄、善谑:“景泰间,刘主静升洗马,兵部侍郎王伟戏曰:‘先生一日洗几马?’刘应声答曰:‘大司马业已洗净,少司马尚洗未净。’众闻之噱然。”[10]另一则更为阴毒,曰:“伟喜任智,既为谦所引,恐嫉谦者目己为朋附,尝密奏谦,冀自解。帝以其奏授谦,谦叩头谢。帝曰:‘吾自知卿,何谢为?’谦出,伟问:‘上与公何言?’谦笑曰:‘我有失,望君面规我,何至尔邪?’出奏示之,伟大惭沮。”[11]这些损毁王伟形象的乌有之事,虽在王伟召复原官后,“请毁白琦所镂板”,但众多好事文人交相转载,志书亦作轶事加以记载,甚至《明史》也加采信,因而流传甚广。清代著名学者邓显鹤对此攻击甚为不平,曾严加批驳:“王镇弹文,与王文、于谦同其丑诋。则谓伟为谦所引又阴叛谦者,非也。史称成化三年,伟复官,即请毁白琦所镂谦等罪榜。雪其冤于殁后,而伺其误于生前,有是理乎?家居十载,乃复起用,甫二年,以病乞归,计其时宦情已淡。则谓伟夤缘宦官复用者,亦非也。方薛文清之为大理也,王振诬其故出,入罪论死,得伟申救,乃免。见《明史•儒林传》。既与君子为朋,又附小人以进,亦必不然。后之论者没其功而毛举其过,亦太甚矣。”[12]

罢官后,王伟回到世居之地长沙,择长沙县北境桐树山(今开福区秀峰山至鹅羊山一带)隐居,并在此营建北庄,以度余年。王伟对其隐居之地十分满意,有《北庄清隐八景诗》序云:“北庄去长沙北十里许,在桐树山中,静石山人之隐居也。山自平江发脉,至此起十二峰峦,左右拱在峨眉峰下山阴二里许,巍然物立,以捍水口,曰鹅羊山,即道家所谓七十二福地之一。偃月峰下有泉,冬月不竭,掬饮之,心神洒然。山外有湖,平漫可爱。远景如岳麓、秀峰,湘江清流,水陆洲如毡浮水面,涝塘人烟丛萃,树色微茫,登临瞻望,皆在目间,于是随义立名为八景。予以衰年卜居得此,亦复何幸,不有赋咏,何抒雅怀。诗凡八首,辞鄙意浅,不足传诸大方,特寄一时之兴云。”[13]隐居期间,王伟曾回到祖籍地攸县,又乘机游览了南岳等湖南名胜,并留下许多诗作。

三、诏复原官陈二事,因病辞归,卒于济宁

王伟在此悠游度日,“于松之荫,于湖之水,乃琴乃奕,乃钓乃游,乃濯其缨,乃狎其鸥”[14],“坐对白云闲出岫,半生荣辱已都忘”[15],“世事悠悠何所惜,不如对酒且高歌”,“名利了然无系绊,微躯此外更何求”[16]虽然如此,但王伟仍心系朝廷,“老我敢忘忧国念,此心常在五云乡”[17],向往着有朝一日被朝廷起复。十年之后,即成化三年(1467),王伟还真等来了新皇帝明宪宗朱见深诏复原官的谕旨。“孤臣有怀,敢忘图报”,王伟遂“力疾而起,勉赴明诏”[18],立即北上赴京。

王伟回京后,“陈二事,上嘉纳之”[19]。其一为勤政务,“夫忧勤者,图治之本;逸乐者,弛政之端。人君一心之勤怠,天下庶政之兴弛所系。臣愿开设经筵,日御午朝,凡有章奏,果系急务,宜召翰林并在朝老成大臣,参详计议。在京各衙门若有机密事情,并听堂上官撮其旨要,面为陈说,断自宸衷。庶上下无壅塞之患,而政务不废弛矣”其二为专将权,“夫将者,国之安危、人之死生所系。古之帝王命将征伐,往往假以重权,不从中制,是以将无掣肘之患,兵有效死之心。近年选任,甚为忽略。及至临敌,拘以常法,宜乎前日之败北也。臣愿自今命将,假以重权,或推毂以送之,分阃以制之,仍命自裨将以下不听令者斩,及有军功者爵赏,并许便宜处置,庶可以成大功而殄强寇矣。”[20]明成化五年(1469,复出不到两载的王伟便因病不得不辞职归养。

王伟因病辞归时,时任职兵部并有“楚地三杰”之誉的同乡晚辈华容人刘大夏(14361516),以《送少司马王公养病归长沙》一诗赠别云:“十年踪迹寄林丘,重荷君恩未白头。司马入朝谁不羡,茂陵多病若为留。行经草色三湘路,梦到钟声五凤楼。衰朽正烦频爱护,老身犹是济川舟。”[21]明代唯一“三元及第”(乡试、会试、殿试均得第一)的浙江淳安人商辂(1414—1486),英宗复辟时也因“忤石亨辈,被诬下狱,后被废为民八年”[22],与王伟同病相怜,亦以《赠王侍郎伟告归》诗相赠,诗云:“科甲登名自少年,历官宁说古人贤。赐归独荷先皇眷,宠召多蒙圣主怜。誓竭忠贞调鼎鼐,那堪疢疾卧林泉。江湖身在心廷阙,一骑还朝早著鞭。”[23]两位好友,一嘱其“衰朽正烦频爱护”,一期许他“一骑还朝早著鞭”,愿望虽美好,却往往难如人愿。还只走到山东济宁,王伟便撒手人寰,享年五十二岁。

四、死后哀荣,谕赐祭葬、宅第,入祀先贤祠,建专祠纪念

王伟去世后,朝廷“赐祭葬、宅第于郡城北”[]24]。成化五年(1469)春闰二月,湖广布政使司左布宁瑛等奉命致祭,谕祭文曰:“尔发身贤科,进学翰林院,历官郎署,屡效勤劳,迁亚夏官,能声益著。比罹谗诟,退处林泉。方图委任于将来,岂意讣闻于中路。特命有司,为营葬祭。尔灵不昧,庶克是歆。”[25]据清乾隆《长沙府志》、同治《长沙县志》记载,王伟死后,被安葬于其曾隐居的涝塘江秀峰山。据《望城县志》记载,王伟墓的御祭碑文建于明成化七年(1471),“祁阳石质,高2.20米,宽88厘米。碑首正面两侧饰蟠龙纹,脊背两侧饰云纹,正中刻御祭文碑,阴文篆书,碑身刻楷书碑文,字迹清晰,有赑屃石座,俗称龟背石。工艺精细,有较高艺术价值[26]。至于谕赐郡城(即长沙城)北的宅第,《沅湘耆旧集》云:“今长沙北门王公祠是也。”[27]

廖道南太史有赞曰:“孽边干纪,六飞蒙尘。龙沙飚起,翰海波腾。矫矫肃愍,协心士英。运筹出奇,宗社底宁。”[28]如此名宦,当然应该得到后人纪念。据明嘉靖《长沙府志》记载,王伟入祀长沙府先贤祠,成为当时被纪念的二十位长沙先贤之一。明成化年间,其子添贵荫贵州思南府同知。据清嘉庆《长沙县志》记载,王伟又入祀长沙县乡贤祠,成为当时二十五位入祀者之一。至清乾隆四年( 1740),其“后裔王义龄请帑一百四十三两九钱七分,建祠专祀”[29]。所建王伟专祠即王公祠,在沙北门大街东,“左抵福善庵,右抵训导旧署”[30]

五、著作均佚,有诗散见于方志及有关类书

王伟著作有《诗学正蒙》,《四库全书》存目著录;《桐山文集》,明繁昌吴琛序,刻本;《桐山诗集》十卷,明成化八年(1472)其弟王杰锓梓,明湖广按察司李敏作序,《四库全书》存目著录。以上三种著作均佚。

笔者目前尚未见到王伟一篇完整的文章,其诗则在《沅湘耆旧集》及几部湖南方志中有零星收录。邓显鹤编撰《沅湘耆旧集》卷五收即《桑林》《庐阜山水图为沈叔铭赋》《送莆田主簿》(二首)《冬日即事》《春日郊行》《读唐人“细推古今之事堪愁”之句有感步其韵》《和柳子厚登柳州城楼》《还乡述怀》《闲中偶成简杜大尹》《游天蓬岩》《同杜侯游阳昇观》(二首)《题画》(二首,又二首)等十七首;明嘉靖《长沙府志》收写咏广华寺诗一首;清同治《长沙县志》卷三十收有《鹅羊福地》《桐树名山》《清泉醒心》《平湖豁目》《岳麓晴峰》《涝塘烟树》《湘江澄练》《水陆铺毡》等咏北庄清隐八景诗八首;同治《攸县志》收有《司空山》《同杜侯游阳昇观》(二首)《游天蓬岭》《留题甘棠寨》共四题五首;民国王香余《续增南岳志》卷二收有《谒南岳》、《迹古人,而又得其性情之正”[31],评价甚高。

参考文献

[1][12][16][17][27]邓显鹤:《沅湘耆旧集》第二册,岳麓书社,2007年。

[2][15]孙存、潘镒:《(嘉靖)长沙府志》卷之六,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

[3]孙存、潘镒:《(嘉靖)长沙府志》记载为“年十二,献《平胡颂》”,与《明史》记载有异。

[4][7][9]张廷玉:《明史》列传第五十八,中华书局。

[5][6][13][19][24][25][28][29]刘采邦、张延珂:《(同治)长沙县志》卷三十六、三十三、三十、三十三、二十三、四十九、二十三、二十三,岳麓书社,2008年影印。

[8][14][18][20]王元凯、严元珂:《攸县志》卷四十九、四十九、四十九、四十九、五十,同治十年(1871)刻本。

[10]焦竑:《玉堂丛语》卷八,徐象橒曼山馆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刻本。明朝人尹直《謇斋琐缀录》、李默《孤樹裒谈》亦均有记载。

[11]张廷玉:《明史》列传第五十八,中华书局。此事又见(明)张萱:《西园闻见录》卷三十一,哈佛燕京学社民国二十九年(1940)。清代同治《长沙县志》卷三十一等亦作为“拾遗”加以记录。

[21]刘大夏、张治:《刘大夏集 张龙湖集》,岳麓书社,2009年。

[22]徐汤殷:《商文毅公集题识》,商辂:《商文毅公集》,明万历三十年(1602)刻本。

[23]吕肃高、张雄图、王文清:《(乾隆)长沙府志》卷四十八,岳麓书社2008年影印。

[26]《望城县志》卷二十三,三联书店1995年。

[30]赵在文、易文基等:《(嘉庆)长沙县志》上册,湖南人民出版社2016年。

       (作者单位:开福区教育科研培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