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军名将全祖凯轶闻
时间: 2023-02-22 10:02
湘军名将全祖凯轶闻
甘建华
一
戊戌年正月初四,我们来到衡南县茅市镇八石村,寻找湘军名将全祖凯的身世。八石村部所在地,八石完小也在这儿,早先是全祖凯的屋场增福堂。可叹昔日飞檐斗拱的华堂豪宅,没有躲过土改运动和“文革”浩劫,二十多年前更被全部拆毁平整为操场。
查阅全氏五修七摊家乘,综合后来找到的各种资料,得以勾勒出全祖凯的基本面貌。全祖凯,谱名彰镐,字文林,别号翊臣,生于道光十二年(1832)九月十六日,殁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正月十六日,历经宣宗、文宗、穆宗、德宗四朝,享寿66岁。早年投奔湘西田兴恕部,后为李鸿章部属,曾受到光绪皇帝陛见,与曾国藩、左宗棠、骆秉章、刘长佑、劳崇光、张亮基、沈宏富、刘昭岳、岑毓英、丁汝昌、张之洞等当世一流人物皆有过从。他转战边关海防三十余年,屡有战功,历授贵州镇远,云南昭通、腾越,山东兖州四镇总兵,赏加刚勇雄勇骧勇叶普铿额巴图鲁名号,附带军功加三级,议叙一等军功加三级,纪录十次,钦赐花翎记名提督,诰授振威将军(从一品)。
全祖凯出生地是山后一里多路的文吉皁,安息处是离增福堂两里多路的官家岭。岭上茅草稀稀拉拉的,几十棵松树围绕着一片坟茔,地下便是镐大人和他的妻妾及族人。主坟头的碑显然不是茅洞桥的粉砂石头,而是温润如玉、坚硬如铁,估计从云贵大山中运来的。墓罗围呈圆形,墓栏上浅浮雕象、鹿、鱼、麒麟等瑞兽,还有花卉、花瓶、竹子图案,技法娴熟,工艺精湛,栩栩如生。并立三通
石质墓碑,碑上有顶,主碑和子碑顶为重檐顶,前檐宽大,主碑顶中间置宝葫芦,两端饰鸱吻,碑文为阴刻皇帝诏书,字迹已经漫漶不清。碑文上端正中浅浮雕一条人头龙身图案,人双手叉头,目视前方。碑文两侧各饰两条龙,龙头互相呼应,形态逼真。碑文下端饰三条锦鲤,似跃龙门状。碑文的上下方及外方饰缠枝花卉纹,象征着花开富贵、天地同春。左边子碑碑文阴刻墓主身份:“诰授振威将军全翊臣老大人坟墓。”右边子碑碑文阴刻立碑时间及立碑人:“光绪己亥廿五年六月吉旦,奉祀男蔚起立。”旁有墓联两副:“千载仪型传旧德;万重纶綍换新猷。”“熙朝宠锡光前代;梓里姱修启后人。”左侧是一品诰命夫人继配饶氏之墓,右边次配萧氏,不见墓碑。
我们向这位湖湘先贤叩拜过后,给衡南县文物部门打电话,询问是否知道全祖凯及其墓茔,回答从来没有听说过。我一时无语,只得请他们赶紧将圣旨拓印保存,免得风水将其磨蚀殆尽。回家再查新编省市县志,均未见其人其名——可叹一代威名赫赫的湘军猛将,竟然被家乡的浮云无情地遮蔽了!
二
民国时期云南主政者龙云、周钟岳纂修《云南通志》,即有十处提到全祖凯,不但赞其作战勇敢顽强,而且“所部严明纪律秋,毫无犯”。《游蜀疏稿》是四川总督吴棠会同时任成都将军崇实、继任成都将军魁玉、四川提督胡中和等,于同治八年(1869)至光绪二年(1876),向清廷奏报关于平定川滇黔交界处回、苗、汉等民众动乱,及处理川黔等地教案的奏折底稿,学术界认为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书中也有多处提到全祖凯。
《贵州通志·宦迹志》载:“全祖凯,字翔〔翊〕臣,湖南清泉县人。随田兴恕积功至总兵。”考之田兴恕(1836—1877),实则比全祖凯还小4岁,而且早殁21年,享寿41岁。其人生于湘西凤凰县麻冲,16岁入镇筸镇标,因在守卫长沙城时,与太平军作战机智灵活,得到湖南巡抚骆秉章的激赏,擢升为哨官。因一举击退太平军有功,被左宗棠称为“虎威营”,后来又被曾国藩命名为“虎威常胜军”。
全祖凯初随田兴恕赴江南征战。咸丰七年(1857)三月,湘军名将刘长佑在江西袁州(宜春)被太平军打败,驻守万载的游击田兴恕率部前去助战。全祖凯时为拟保把总“怒马冲杀”于前,湘军此役大获全胜。初六日,“田兴恕见贼援厚集,急派全祖凯、毛克宽等率虎威军两营截之,毙骑马贼目一名”。
咸丰五年至同治十二年(1855—1873),贵州苗族张秀眉等率百万民众大起义,势力遍及150余州县,延续时间达18年之久。咸丰九年(1859),贵州提督蒋玉龙因“不能申明纪律,致军心散溃”被革职,朝廷令田兴恕署理贵州提督,翌年十一月正式委任提督,并诏授钦差大臣兼署巡抚,掌握贵州政大权,其时才24岁。
同治二年(1863),田兴恕因涉青岩教案和开州教案被罢职,朝廷任命沈宏富为贵州提督。沈宏富即著名作家沈从文的祖父,在江南与太平天国作战擢升副将,加云南昭通镇总兵,随同乡田兴恕入黔。全祖凯在沈宏富的麾下,补职擢升即接其任。据《贵州通志·宦迹志》载:“沈宏富奏办贵州东北两路贼匪,祖凯专任营务处。鼎山久不下,令祖凯统数营由石炭关毛坝进札山麓,断贼饷道。时老巢在湄潭,绕道来援,会营官刘名贵、周学桂等四营投贼,合攻中营。祖凯大败,妻小皆失。愤极,再率数营进。适沈宏富奉旨严责,自行督剿。复结降卒为内应。贼惮之。六月十五日,贼弃鼎山,城围始解。祖凯补昭通镇总兵。”沈宏富与田兴恕的关系密切,朝廷派员对其暗中监视,因此两年后主动请辞,定居凤凰古城。同治七年(1868),因旧年枪伤复发去世,死时仅有31岁。
全祖凯在云南战场上曾有一胜一败引人关注。同治七年(1868)八月,刘岳昭督率所部湘军和新募黔勇两万余人,分三路向滇东北寻甸进击起义军。总兵全祖凯率部自功山进,先是小胜一场,嗣后久攻不下。翌年一月三十日夜,又遭义军火攻偷袭,部伍四处溃逃蚁散,云贵总督刘岳昭、云南巡抚岑毓英皆叹“寻甸失利”。全祖凯被奏参。《新纂云南通志》和《昭通少数民族志》,则分别记载同治八年(1869),擢任云南提督留守四川的唐友耕率广武军6000人,会合总兵全祖凯等进剿义军,十月围攻鲁甸岩洞,十一月初八日进攻府属之黑石凹、五里坳、长寨、水营等处,杀声震天,尸横遍野,义军惨状不忍复述。
全祖凯的名字在《清实录·光绪朝实录》中多次出现。光绪三年(1877)疏曰:“上年十二月间,昭通府属金沙江一带地方,有蛮匪分股滋扰大关厅、仁富乡等处,复有土匪乘机窃发,经署总兵全祖凯等督兵剿办,先后歼除,昭通一律肃清。”这表明朝廷对其功勋给予了高度褒扬。《清史稿》有载:“光绪十年,中法战起,受命守烟台。”十月初四日疏曰:“詹事府左庶子张之洞奏:‘调防登州之总兵全祖凯,新募之勇大半济南乞丐,土人有丐兵之嘲。’寻奏:‘全祖凯新募各勇,均有名册可稽,操练整齐,尚称得力。’”光绪七年(1881)四月初八日之疏,则是指令全祖凯新募勇营,“着周恒祺酌量裁汰,以节饷需”。
全祖凯所部到了山东,归北洋大臣李鸿章节制。《清史稿》载:北洋口岸,南始烟台,北迄山海关,延袤几三千里,而旅顺口实为首冲。乃檄提督宋庆、水师统领提督丁汝昌守旅顺,副将罗荣光守大沽,提督唐仁廉守北塘,提督曹克忠、总兵叶志超守山海关内外,总兵全祖凯守烟台,首尾联络,海疆屹然。光绪六年九月初一日,李鸿章函云:“翊臣尊兄军门麾下:夙企英猷,未伸良晤,兹承惠翰,盛荷荩廑。就谂伟略勤宣,师祺集吉,引詹戎幄,允洽䵽轩。执事自滇徼量移,建麾东鲁之邦,辖境绥平,军民悦服。兹复督练虎威一军,扼扎东莱,为烟台后路声援。福帅倚重台旌指挥防务,借为海表长城。惟新军训练宜严,器械宜精。现虽进扎烟台,而该处口岸布置策应机宜,尤望豫为筹度,成竹在胸,临事必更有把握。此间津沽各口军情静谧,与东疆唇齿相依,俄约尚待徐议转圜,及此严整海防,于自强之道,固亦振兴之一机耳。泐复,敬请勋祺,统希台照。不具。愚弟。”
三
全祖凯原配胡氏,生子继邓,诰授一品夫人,享年25岁。继配饶氏,诰授一品夫人。次配唐、蒙、马氏,均无出。萧氏(1861—1922),生子三,均早夭。另有一女,不知所出,为民国时期衡州府后宰门全公馆实际掌门人。
全继邓(1861—1911),即立碑人“奉祀男蔚起”,字受政,号蕃荪,诰授奉政大夫,钦加五品衔,衍圣府奎文阁典籍官。配黄氏,早殁;又配黄氏,诰授宜人,生子三,均不寿,抚三房继郡(名云峰)长子述涤承祧。刘氏,生子一,殇;盛氏,生子一,殇。其有一女名宛如,与何姑奶奶情况相类,但颇识大体,受人敬重。
全述涤(1899—1959),名哲,字洁清,号雪帆,先是入读民国私立大学武汉中华大学。1925年考入北平清华大学国学院,师从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等大师,毕业后先充黄埔军校教官,后在国民政府国防部任职。解放战争后期,眼看国民党腐败不堪,决意辞官回乡,被推选为湖南省参议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其命运可想而知,1959年病殁于湖南省第二监狱。其夫人名王昌韵,乃彭玉麟幕僚、衡州知府王夷公的孙女,生子二,名先骥、先䮐;女二,名先騄、先驯。全先骥生于1925年,2000年下世,生前系沈阳市120中学高级教师,长子全忠退休前是沈阳东北大学高级工程师,次子全明系大连市集中供热办公室总工程师,另有两女全平、全安皆居沈阳。全先䮐(家乘误为骅,身份证名字为勋)生于1942年,现居茅市镇五岭村白木组。全先䮐和姐姐全先騄、妹妹全先驯均健在,终生务农。
(作者单位:湖南省湖湘文化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