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色栏目 > 湖湘文史 > 文史拾遗 > 2019年第一期 > 三湘人物

易祖洛先生杂忆

时间:   2022-07-13 16:07

陈书良

易祖洛先生

长沙市通泰街的东头北侧有一条小巷,名叫三义里。至于为什么叫三义里,是否指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已不可考了。我在七十年代末做搬运工人时,经常出入此巷,求学问道,因为这里住了一位极有学问的老师易祖洛。

易祖洛先生(1914.52002.10)的相貌是一表非俗的,我认识他在七十年代后期,他颀长瘦削,腰板挺直,鹤发童颜,精神矍铄。看得出受过很多苦。易先生字濬源,晚号仪屈翁,湖南湘阴营田人,湖南大学中文系毕业,师从杨树达、曾运乾、刘宗向等硕彦,馆贤伏家芬在《易祖洛先生荣哀录序》中说:“湘阴才子,备受宠褒;汉学高徒,多蒙青睐。文史哲特饶造诣,兴比赋每冠朋曹。”是对其青年求学经历及学养的非常中肯的评叙。

早年,易先生有八年从军经历。1939年,易从辰溪湖南大学中文系毕业,当时日寇节节进逼,长沙形势危急,因此绝大多数同学去重庆、昆明等地工作以避寇氛,很少有人愿意奔赴前线抗战的。恰好在这时,国民政府第九战区长官司令部有公函到校,要学校保送一批学生前往战地工作,于是,热血沸腾的易祖洛等十余名同学投笔从戎,到了第九战区长官司令部。

其时,第九战区长官司令部设在长沙南门外唐生智公馆,易祖洛被任命为机要室秘书,挂上尉衔。他的工作是替司令长官薛岳当文学秘书,举凡薛岳对外一些应酬文字如寿序、墓志铭、谱序、抗日陈亡将士的哀挽、贺电、贺信等,均由易祖洛拟稿,经薛岳删改后签字批示,才发出去。因为易祖洛古文功底好,骈散运用自如,又擅写诗词,所以薛岳很赏识他。当时薛住楼上,侍从们住楼下,薛岳经常下楼走进易祖洛的房间,看他在做什么事,在看什么书,有时还与他谈心。易祖洛家庭有困难时,薛岳都及时给予帮助。如1939年第一次长沙会战时,易祖洛全家老小上十口人,由湘阴营田空身逃出,寄居在湘乡南塘乡下朋友家。易祖洛请假去探望祖母,薛批示云:“准假,并给四百元,作为慰安祖母之用。”1945年,易祖洛在汝城结婚时,薛批示:“给五万元。”贺仪之沉,使易祖洛十分感动。更主要的是薛岳在四次长沙会战中表现的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非凡的胆略和勇气以及指挥若定的才能,易祖洛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对其保持了终生的尊敬。在我与易祖洛的交往中,他从来没有直呼过“薛岳”,而只是说“伯陵”。我以为,对人保持终生的尊敬和感恩,不仅说明被尊敬者的价值,也说明尊敬者是一位君子。

1948年,易祖洛脱离军界,从事教学生涯,先后在长沙、云麓、湘乡一中、湘江中学等校任教二十余年。

照道理,易祖洛是抗战将士,功在国家、民族,但他运交华盖,一生坎坷,肃反时被拘捕反省一年,撤销其教师籍,以后靠在各民办中学代课为生。“文化大革命”中受到极其不公正之待遇,几陷囹圄,1975年始获特赦。祖孙四代同堂,尚能共守清贫。花甲之年前后,家中变故迭生,父母先后谢世,妻室朱运工伤致残,长女患病,不堪痛苦,卧轨而亡,四女又患精神分裂症,长期养病。易祖洛一度到街办工厂做工,用挥汗如雨的劳作苦苦挣扎,艰难维持生计。也就在此时,我开始与他的交往。

记得还是1968年国庆前夕,为了保障伟大节日不被阶级敌人破坏,长沙市刮起了“红色台风”。930日下午,派出所来人通知,要我外祖父下午四点到派出所报到,其时外祖父年逾八十,疲喘交加,还是颤巍巍地去了派出所。

那时我二十出头,1966年原是高中毕业,文革又“停课闹革命”,闲置在家,很不放心老人家,傍晚就去派出所看望。只见派出所的会议室坐满了人,大家都默不作声。我问户籍,这些人要在这里关多久,他说:“这又不是关押,读读报纸,学学文件,明天下午他们就可以回家了。”

难道要老人在这里坐一个晚上?我更加不放心,又到窗外张望,只见外祖父漠无表情地靠着在会议室的长条木椅上,有一个五十来岁的白头发瘦削男子,正关心地给他端茶倒水,服侍左右。我认识此人住在三义里。当时我的心情竟如《三国演义》中刘备被周瑜诓到江东,诸葛亮大惊,急忙到军帐外窥视,得见关羽按剑站在刘备身后护卫,诸葛亮方才心定。

回家后,我将情况给外祖母一说,刘坤一的外甥女悲愤交加,忍无可忍,赶到派出所,理直气壮地向所长说:“我先生活了八十三岁,没有做过一天教员以外的事情,把他关起来符合政策哪一条?!”所长理屈,又看到外祖父重病缠身,晚上九点钟就要他回去了。这是后话不赘,然而瘦削的白头发男子照顾外祖父的印象却铭刻于我心。

197010月,外祖父病逝,我的精神跌入深谷。我从小没有父亲,是在外祖父的书房里长大的,我随侍他读书,帮他查注解,翻字典。他不仅给我爱,而且勉励我学好本事,争口硬气,将来报效社会。外祖父啊,您要我走出失父的悲哀,不要和同学比吃比穿,您从小要我除开功课以外,还要读古文,背古诗,您要我对未来怀有希望,这些我都听了,都照您说的做了,但命运又让我失去了您,我将何所适从啊!这以后的三、五年,我都生活在痛苦的迷惘中,麻木地结婚、生子,那些外祖父视为性命、我最喜欢的古代典籍都束之高阁,懒得一看。

197610月开始,中国的教育正在起变化,工宣队从学校的领导岗位悄悄撤出,被扫地出门的教授也接二连三地被请了回去,更重要的是,凭手上茧子似乎不能进大学了,据说当政的邓小平要恢复高考。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于是,中国社会万马齐瘖的局面改观了,知识阶层渐渐躁动起来。各类夜校、补习班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青年人平添了上进心,希望能凭本事考入大学,老知识分子也希冀重上讲坛,化育桃李。上上下下一条心,要“振兴中华”,为“四化”贡献力量。当时的民气确实可堪一用。

我经过再三思考,决定报考大学。于是重新收拾旧籍,寻师访友。关于我在通泰街的艰难起飞,因为牵涉到该街的一些人和事,后面将专章叙述,这里只叙述易祖洛先生的点滴印象。

我是经朋友章自福介绍去三义里拜望他的。章自福说易的学问是大师级,处境却十分困厄。

走进他的屋里一看,家境果然清贫,就两间房间,却摆放了五张床。可能遭文革浩劫,书籍少得可怜地堆放在床底下。我鞠躬,叫他“易老师”,他连忙笑着摆手说:“我是湖南大学学生,你姨妈的公公是皮宗石校长,我叫你世兄!”当然,这是他的谦和、客气。从那以后,我就经常去他的仪屈轩请益。有时晚饭后,他坐在巷口街边,两酡微红,手执杯酒,议论风生,有点“舍我其谁”的味道。我觉得他极具六朝名士气质!

由于易祖洛早年师从湖湘耆宿杨树达、曾运乾,受以文字、训诂、音韵之学,所以他的小学基础确实是高出湘中古代文学、古代汉语的一些教授的。在他谢世后,我拜读了《易祖洛文集》,据我窥测,易祖洛的学术成就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楚辞》研究。易祖洛一方面从训诂、音韵来阐释屈赋,另一方面从大文化亦即楚文化的视角来发皇新义,著有《楚文化研究》,内分“楚辞考辩”、“楚辞方言今证”、“南楚方言”、“楚王世系与楚国领域”、“楚人风俗”、“楚人的方域语言”六章。后来周祖同先生等挽易祖洛联云:

楚辞一部,许字九千,卓然为当代专家。盛世失斯人,伤心不独为私哭;

知己几人,大麯五斗,相对浇胸中块垒。同窗怀旧事,易箦应知瞑目难。

上联所云,即是指其楚辞研究。我曾拜读过大著的部分篇章,觉汪洋恣肆,旁通外延,与平时学习的刘永济、谭戒甫等前辈屈学迥异。可惜我姿质陋劣,当时在这方面没有有意识地多多向他学习,这是多么可惜啊!至今忆及,犹感悔恨。

二是关于古代史学史的研究。1978年,我考取武汉大学研究生,不久,易祖洛先生也调到湘潭大学历史系教书。他为诸生授课,所引资料,多径引二十四史,而一般不从其它第二手、第三手典籍转引。是不是当时他的资料缺少?抑或这是一种治学风格?后来,他有《史学散论》传世。

三是整理旧籍。易祖洛先生夫人朱运女史,系湖湘硕彦朱德裳(师晦)之孙女,朱先生著《续湘军志》《阳曲学案》《三十年闻见录》等,都经易祖洛手整理校订,然后由岳麓书社出版。这几部书我都曾看过,也拜读过易写的校订后记,以为这几部书整理精到。易祖洛学识富赡,朱著之隐晦难解处,正是易祖洛之呈现大功力处也。

四是骈文写作。一来易祖洛服膺高邮王氏父子,小学功底好;二来为薛岳担任文学副官八年,起草寿序电函之磨炼,易祖洛擅骈文,能大开大合,跌宕有致,有“骈文一枝笔”之誉。他逝世后,张志浩挽联的下联云:“汉魏古风,六朝骈俪。余音成绝响,微先生吾谁与归?”就是指他的骈文写作。1976年“一代词宗”夏承焘先生为避地震来长沙,借住紫东园李淑一女士宅。因彭靖先生带我拜识,夏老念及与家伯外祖刘永济先生旧谊,对我青眼有加,为我修改论文,我也常往趋教。有一次,我亲眼看见夏老手持易写给他的书信吟诵,当读到“冉冉流年,感修蛇之赴壑;摇摇悬旌,欲雕虫而靡由”二句时,击节赞叹。对师母无闻和我说:“易祖洛先生的骈文写得真好!这样的书信,现在没有几个人能写了!”

应该说,我现在还能对付着写一点短四六文,要感恩于他的教诲。他不止一次对我说:“三都两京吓死人,那不是写文章,因为当时没有《艺文类聚》,没有《辞源》《辞海》,那是有类书功用的,你看看就可以了。千万莫去学它,因为你的学力不逮,又不实用。真要学写骈文就学六朝。六朝骈文,美轮美奂,你要用心揣摩。清朝许梿编的《六朝文絜》是最好的本子,其实是一本‘骈文观止’啊!”

他又说:“骈俪是一种中国文字之美,但骈四俪六,又容易呆板。如何办呢?一是注意文气的连贯,以气驱动之。二是要谋篇,一篇文章再短,也要讲究跌宕起伏。”

后来我听从他的教导,买了一部《六朝文絜》,至今还时常研读。

易祖洛先生待我很好,我研究生毕业后,他曾写一联为贺。联云:

此才已令若膺喜,

高文应共彦和传。

若膺,段玉裁字,其外孙为龚自珍。彦和则是刘勰字。此联收入《易祖洛文集》(海南出版社)第727页。注云:“书良为先师刘弘度先生之侄外孙,武汉大学中文系毕业生,近撰研究《文心雕龙》论文获硕士学位。”

如果认为易祖洛先生是一个谦和胆小的书生,则堕入皮相了。他早年热血报国,却遭不公正对待;满腹才学,却无从施展;为人良善,却迭遭噩运,正如一汪静水流入怪礁林立的险滩,也变得狷狂忿嫉了。他有《赠胡君六皆》七律一首,云:

绮岁才情狂杜牧,梦回胡舞白题斜。

老来手病书犹妙,兴到诗成句自华。

我昔命如当径草,君今心赏傲霜花。

逍遥同小人间世,茗肆随缘一出家。

可视为他自己狷狂入骨的写照。

1984年易祖洛先生有一举动被人目为狂怪。当时湖南省文史馆为弥补历年馆贤之故世,欲聘长才以充兰馆。于是,很多人奔波转托,希望能得到馆员之待遇。这时,易祖洛给省文联干部刘国辉写了一封“自荐”信,全文如下:

国辉弟再览:近有人建议我谋一湖南文史馆馆员。该馆第一任馆长为杨树达先生,第二任为曹典球先生,杨曹皆我之师。现闻馆长无适当人选,坦率言之,此职我可当仁不让,当之无愧。如有可能,请代图之。祖洛再及

湖南省文史馆乃湖南省政府所属正厅级单位,馆领导均须由省委组织部任命,俗称“厅干”也。于是,易祖洛此信引起大哗,时人目为狂怪。其实回过头想想,放眼世界,人家总统都可以竞选,文史馆长揆以德才,应声自荐,又有什么奇怪的呢?只恐百年以后,时人目为狂怪者是当时的时政,而不是易祖洛先生了。

                                                                (作者为本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