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子奇将军墨竹收藏记
时间: 2020-12-01 10:12
刘 涛
早在几个月前,北京的一个藏友入手了一批字画,这批字画当中有高梨痕的书法、陈思萱的梅花、谭志泉的书法、刘子奇的墨竹等书画作品,陈思萱是上海文史馆馆员,他的绘画老师是我们湖南人萧俊贤。谭志泉是民革中央退休干部。朋友知道我喜欢收集湖南人的字画,所以告知我刘子奇是湖南人这个消息给我。一开始我对这刘子奇墨竹并没什么兴趣,后得知这字画的上款人是高梨痕才有点兴趣,高梨痕是辛亥革命老人,中国著名早期的电影导演,与民国影后胡蝶是同学,新中国成立后从香港回到上海,1954年受聘于上海文史馆。刘子奇于1955年在甘肃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1958年调到上海文史馆与高梨痕、陈思萱成为同事。
我当时并没有立马买下来,而是在再三研究之后,考虑到流传脉络清晰,才将刘子奇将军墨竹收了回来。这批字画是我朋友从北京到上海高梨痕的女儿高洁家收回来的。当时高洁还拿出一本老相册给朋友看,里面有高洁父亲高梨痕老先生与刘子奇、陈志泉、陈思萱等人的合影。我也曾一度怀疑是不是民国湖南将军刘子奇的画作,因为毕竟没有他一点字画方面的资料,后来了解到刘子奇在上海文史馆呆过,而且刘子奇的女儿刘豫阳也在上海工作,曾写文章回忆过她的父亲。刘豫阳现在七十多岁了,当过上海民革市委副主任、上海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是著名的儿科专家。现已退休,不过每周还会去一次坐诊。
刘豫阳女士在文中提及父亲刘子奇,毕业于黄埔第二期,曾任国民党八十五军中将副军长兼六十六师师长,1947年弃暗投明,后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后勤部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任甘肃省人民政府参事,后调到上海文史馆。她说父亲刘子奇个性刚强耿直,深怀爱国之心,他不仅不放松时事政策学习,退休后也喜欢写写画画,我想可能刘子奇将军在文史馆那种环境里面,所以才有那种闲情雅致练练书画。上海文史馆都是有文化的老教授,还有一些有名望的老画家,如名画家陆俨少、陆小曼、周练霞都是上海文史馆馆员。见看到刘子奇的墨竹,感觉还是比较亲切的。因为我们都姓刘,属于家门。而且刘子奇将军与我小名只有一字之差,我小名叫刘子铭,现在很多外地朋友,只知道我叫刘子铭,回来湖南之后很少使用小名了。后来了解到我们湖南长沙浏阳还有一位叫刘子奇的新中国开国少将,刚开始我以为是长沙浏阳刘子奇少将的画作,后来一查他在1967年就去世了,而且也没有在上海呆过,而画上面落款时间为1982年。后来一查才确定是永州新田刘子奇将军画作,刘子奇是1993年在上海去世,又与高梨痕是同事,这样才吻合。就这样,我把刘子奇将军画的墨竹的来龙去脉,前前后后了解个遍这样我才觉得稳妥,问朋友这画还在不,朋友回复说在,不过他说这批东西要一起卖不单出,因为从一户人家里出来的字画且都有上款,都不喜欢单卖,而是都打包一起出售,这也是书画交易过程中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我向朋友说其它书画没兴趣,只喜欢收藏湖南人的东西,就这样在我的软磨硬泡的情况下,朋友答应将刘子奇这幅画让给我。
收到刘子奇墨竹之后,我仔细看了下画,有点学溥佐的竹。刘子奇应该有见过溥佐墨竹,墨竹画相传始于唐代画圣吴道子,墨竹画因其用笔道劲气节高尚,一直以来都受到历代文人雅士的推崇,文同、郑板桥皆是画墨竹的名家。竹代表着顽强的生命,青春永驻,刘子奇将军送给高梨痕的墨竹应该有这样的寓意在里面。画宽三十五厘米,长九十五厘米,三平尺,尺寸不大,上款为高梨痕法正,壬戌夏刘子奇。画上画了两株竹子,一株全是淡墨,另一株全是浓墨,这样浓淡相映,很有层次感,如果都是淡墨或者浓墨,就显得比较呆板,那这幅作品就必定是失败的。从画画的技法来看,刘子奇将军还是有一些绘画功底的,他懂得绘画的层次,用墨的浓淡都表现出来了。淡墨这株竹子的竹节,刘子奇用浓墨点缀了一下,如果不用浓墨点缀下这样显得这株竹子很平,没有感官的冲击变化。墨竹另一株用的全是浓墨,主杆、叶子也是浓墨,有的叶子还带点枯笔,一淡一浓相得益彰,看上去更丰富。竹竿像弓,弹性十足;竹叶如剑,蓄势待发。强劲的笔力展现了一个将军的气势,有人觉得这画画得一般,但我觉得刘子奇将军毕竟不是专业画家,只是闲来无事或受同事影响偶尔画几笔送友人,肯定不能以专业书画家的标准去衡量,但比起一般自称书画家和行货的画作还是要好很多,这画看上去拙拙的,很有味道。何况还有名人高梨痕上款。这画没买之前,我还请教过于建华老师,他是河南书画鉴定家、中国书协会员、漯河作协的副主席,收藏丰富,他说乡贤的东西可以收藏玩玩,毕竟也少,然后请教他一个问题。上款题的是高梨老法正,为什么不直接写高梨痕先生法正,于老师说这样写正常。如上款赵朴初为赵朴老,邓逸梅为郑逸老,这样称呼是尊敬尊重对方,这样的称呼不只是用到书法上,老一辈老先生见面也会相互这样的称呼,然后一查年龄,高梨痕比刘子奇大十七岁,这样写高梨老上款,尊称对方也是合情合理。
有幸能够收到湖南乡贤刘子奇将军的墨竹是一种缘分,竹是君子的象征,古今文人墨客,对竹充满了赞美,竹的挺拔,洒脱,正直清高,清秀俊逸也是中国文人的人格追求。
附:刘子奇将军简介
刘子奇(1907—1993)生于1907年12月5日(清光绪三十三年十一月初一)。湖南新田人,字岸秋。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高级班军事科、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三期毕业。
1928年8月军校毕业后派任军校军官团(团长蒋中正)第1营第2连上尉连附、军官团教务处上尉参谋,训练总监部国民军事教育处少校训练员;1930年10月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二十三期步兵科学习,次年9月因“九一八事变”退学回国。
1932年至1935年,先后任第89师军官训练班中校队长,浙江省保安处第1科(参谋科)中校副科长、保安第5团中校团附,第4师参谋处上校主任等职。
1936年12月考入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三期,1938年10月陆大毕业后任第31集团军少将高参、独立第15旅少将旅长等职。
1941年至1947年,先后任鲁苏皖豫边区总司令部少将副参谋长、第1战区副司令长官部少将参谋长、暂编第66师少将师长,第1战区司令长官部中将副参谋长、第123师中将师长;先后获胜利勋章、四等云麾勋章、四等宝鼎勋章。1947年8月在陕西米脂与解放军作战中兵败被俘,后留在西北野战军从事策反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任第一野战军后勤军牧部部长、西北军区军事参议等职;1955年转业任甘肃省人民政府参事、民革甘肃省委员;1958年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民革上海市委员,次年4月当选全国政协委员;1993年10月28日病逝于上海。
(作者单位:株洲积翠楼艺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