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色栏目 > 湖湘文史 > 文史拾遗 > 2018年第三期 > 三湘人物

革命先驱彭松涛

时间:   2020-12-30 16:12

李正良


隆回县滩头镇禾基村,有一个革命家庭,而中共滩头区工委首任书记彭松涛的早期革命活动,已是少有人知,或许被人慢慢地遗忘……一个偶然的机会,笔者路过彭松涛先生的墓前,突然又想起了这位已静睡多年的革命老前辈。

全家投入 传播新思想

18901122日,彭松涛出生在滩头镇禾基村黄石彭家,学名习,辈名作栋。他自小勤奋好学,早年求学宝庆中学,与欧阳秋曝是同窗益友。后又考入长沙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就读期间,一师浓厚的革命氛围,培养了彭松涛的进步思想。彭松涛学成回家后,在宝庆县高小和邵阳爱莲女师附小任教。积极支持贺民范、罗卓云、贺曼真、欧阳秋曝等人发起创办“三民主义研究会”,动员学生入会参加活动。由此,取得欧阳秋曝的信任,并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2年,为了掩人耳目,更好地开展党的工作,发展党的组织,时年32岁的彭松涛放下在邵阳教书的工作,回到家乡,与长兄彭琨一起创办“彭氏私立培英学校”。校址设在禾基村彭家水口山边,利用彭姓一所闲置多年的古朴老屋作为教室,免费招收邻近儿童入学。有些学生因家庭困难,买不起书籍及纸张文具,彭松涛设法为他们提供。

由于报名求学的学生中,有一部分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彭松涛便在初年级的基础上,又开办青年补习班,开设古文、代数、英语等课程。彭松涛担任青年补习班的古文和数学,彭琨任教国文、算术和常识等课程。1925年,学生达到120余人,彭松涛通过长沙、宝庆等地下党组织,引进《新青年》《共产主义ABC》《独秀文存》等进步书刊,在学生中广泛流传。培英学校成为大革命运动和地下党组织的基地,彭梅生、彭蒲森、孙会元、刘建章、彭彦菊等大批骨干,成为当地革命的中坚力量。

1926年年底,工农革命运动风起云涌,中共宝庆地下党组织派彭松涛的长女彭彦菊(中共党员,宝庆爱莲女师附后任教)回到滩头,扩大发展党组织。是年,彭松涛又来到划船庙五保义学任教,并担任校长,进一步扩大了农会骨干,中共党组织队伍日趋发展壮大。

坚定信念 发展党组织

1927年春夏之交,正当中共隆回地方组织领导的工农大革命蓬勃发展的时候,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接着,长沙许克祥于521日发动“马日事变”。事后,邵阳各地先后又发生反革命事变,国民党右派血腥屠杀共产党和工农革命群众,大肆破坏党组织和革命团体。526日,国民党营长陈光中窜回宝庆,发表拥蒋反共通电。宝庆国民党反革命头目卿国魁、刘钥等与陈光中勾结一起,对宝庆人民进行疯狂屠杀。615日,唐生智发布全省清乡命令,宝庆反革命分子组成“宝庆国民党改组委员会”,在城乡开展“清乡反共”活动,全面追捕共产党和工农运动骨干。据湖南清乡督办公署公布的数字,在宝庆城内被公开杀害的革命志士达139人,其中宝庆西乡(今隆回大部)10多人。

中共“八七会议”之后,正值湖南唐生智与广西军阀李宗仁发动新的战争,暂时放松了对革命力量的镇压。在外地从事革命活动和本地疏散隐蔽的党团员及农会骨干,纷纷返回家乡,恢复建立党的组织。这时,彭松涛和彭梅生(中共党员,彭琨的儿子)一起,奉命回到老家滩头,发展党的组织,创建中共滩头区工委。

10月下旬,彭松涛和彭梅生在滩头禾基冲老家昼伏夜出,以亲友身份单个秘密串连。三溪的孙揆元,马头山的彭源政、王汉晋,苏塘的雷善道,石门的罗宿卿,黄雅庄的李芳,都是昔日的农会骨干,土豪劣绅眼中的“暴徒”。因此,这些人被首批发展入党。彭松涛的长兄彭琨、漆树下的刘炳鉴、马头山的陈秉怡、里坳冲的黄顺隆、申家的申衡山兄弟,都是农会的积极分子,也都被发展入党。不久,中共滩头区工委正式成立,彭松涛任书记,彭彦菊任副书记兼秘书。区委机关设在禾基冲,下辖漆树下、香炉山、申家、划船庙、马头山、团防局等6个党小组,党员发展到40余人。

武装暴动 致力于革命

192712月,农运特派员王璇和交通员尹先莹,被湘西南特委派往隆回、滩头,帮助两个区委组织隆回地区的年关暴动。滩头区工委书记彭松涛接到通知后,为武装起义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并在团防局内部秘密发展党员,建立党小组。彭松涛探明得知,荷香桥铜盆山胡纯臣,领导一支农民武装劫富济贫,与官府作对。滩头区工委决定借助这支武装力量,夺取滩头团防局的枪支,然后将其改造成为党领导下的革命武装。

中共党员彭琨和雷善道前去与胡洽谈时,胡满口答应,只是提出缺少子弹,不便行动。彭、雷两人答应搞子弹来,还商定了起义日期,确定以团防局内部鸣枪为号,里应外合,一举夺枪的联系方式。几天后,尹、彭二人从宝庆搞来了20排子弹,送到胡部驻地铜盆山。在雷善道的指导下,胡部向滩头进发,刚靠近团防局时,因埋伏在局里的地下党组织过早鸣枪,震动了敌人,团防局长李尚森带领局丁仓皇逃跑。由于行动的失败,还牺牲了两名战友,暴动队愤怒之下放火烧了团防局的房子。

这次武装起义失败后,区工委本想再次组织年关暴动,湘西南特委和宝庆特区委与滩头区工委反复商议分析,认为敌我双方力量相差悬殊,决定放弃暴动,把工作重点放到发展党的组织上。但是,团防局响起的枪声,燃烧的烈火,不仅震慑了团防局,而且还使各地的土豪劣绅寝食不安。

192826日,苏塘豪绅陈显洛等人,带领办案法警、团防局丁及一班打手,来到禾基冲彭松涛家,首先将彭琨监视起来。这时尹先莹从邵阳送文件来,正与彭松涛一同吃元宵,见势不妙,丢下饭碗,就爬进伙房楼上躲藏起来,彭彦菊急忙把文件转移到邻居家。村民群众看到团防局来抓人,纷纷拿起锄头及木棒反抗。扭打中,一个农妇躺地上装死,敌人以为出了人命,怕事态扩大,便悻悻地撤走了。

1928214日凌晨,彭松涛的侄子彭梅生和孙会元奉命去宝庆东门外河街关门口,中共邵阳县委的秘密机关所在地开会。由于叛徒厉思齐告密,邵阳县团总刘长城,派保安团李竞白率20名团丁,包围了会议室。王璇等人赤手空拳,不幸被捕。在狱中,他们面对敌人的软硬兼施,始终坚贞不渝。314日,王璇、彭梅生、欧阳钦、孙会元等人同时被害于邵阳打枪坪(今大祥坪广场)。

艰难过日 流亡在他乡

党组织受到严重打击,几近瘫痪,无法联系。彭松涛既受到失去亲人之痛,又遭到反动派通缉追杀,百般无奈之下,在马头山、白洋塘、石柱、白米石、香炉山、大观等地游离不定,东躲西藏,生活十分艰难。

1929年农历二月,中共滩头区工委被破坏,团防局没抓到彭松涛其人,便一把火将彭松涛的房屋烧了,许多党组织的机密文件被烧毁。彭松涛开始在新化(今大观)肖宜秀家隐藏,后经新化永古镇(今高坪)转入常德,再举家转移至桃源县郑家河、漆家河上边的麻溪桥隐居。从此,带着一家大小,隐名潜伏,游学教书,过着背井离乡的流亡生活。由于长时期的飘泊,在强大的思想压抑之下,彭松涛积劳成疾,艰难过日。


离乡脱党 冤屈到终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彭松涛和长女彭彦菊仍然在桃源从事教育工作。1958年,全国兴起“三反”“五反”运动,彭家父女因“历史不明”问题被打为“反革命”“右派”。1961年春,彭松涛为洗却冤屈,回到离别32年的故乡——禾基村。

年深月久,物是人非。当年的家,被团防局放火烧了之后,成为一片废墟。本人长期流亡在外,与老家亲人隔离音信,与家乡的地方党组织也失去联系。因此,在隆回县的地方党史里,彭松涛成了一位榜上无名的革命先驱。1961年秋,因疾病发作,含冤猝死于禾基老家,享年71岁。

1982年,中共隆回县党史研究室,编纂《隆回党史》,彭彦菊应邀参加编写审核党史资料。在追记大革命时期的其他革命先烈时,对彭松涛的革命事迹仅作了间接或少许的记载。2008年,彭松涛被隆回县人民政府评为“革命家庭”,其长兄彭琨被评为“革命烈士家庭”,滩头镇禾基村被评为“革命老区”。

                 (作者单位:隆回县民间文艺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