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色栏目 > 湖湘文史 > 文史拾遗 > 2018年第一期 > 民俗风情

浅话桃源刺绣

时间:   2019-06-19 16:06

罗金龙

  湖湘刺绣,闻名已久。而在众多的湘绣品类中,有一门特殊的品类一桃源刺绣。

  桃源刺绣起源于旧时家家几乎都有的土布制作。受传统男耕女织的影响,这里的民间妇女旧时几乎都会手工针织。“居民务本,勤于耕织。以制锦绣为业,其色鲜妍,不减成都官锦。”(清嘉庆《常德府志·风俗考》)这大概是最早记录本地刺绣的文献资料。

  曾有学者到沅澧一带考察了解到桃源绣品后,撰文介绍,称为“东方的毕加索”,也有人评论称之为“湘绣之魂”。桃源绣品正越来越受到关注,走出这一方“世外桃源”,是非物质文化精粹,桃源刺绣可与桃源木雕并称“双璧”。

  桃源刺绣题材涉及多样,以历史或戏曲人物、花鸟瑞兽等为主,往往都有美好的寓意。如以人物为主的多是祝寿、婚庆或生活状态(如渔、樵、耕、读)、历史故事等主题;以花鸟瑞兽为主的有喜上梅梢、一鹭(路)连窠(科)、太师(大狮)少保(小狮)、鹿鹤同春等表现梅、荷、鹤、鹿、狮子、麒麟、貔貅的。在用色上色彩鲜明,偏爱一种较暗的桃红色,特点十分突出,手法细腻,地域特色浓。绣品载体也很广泛,主要的有床面、帐单、手帕、荷包、衣服、帐帘、枕套等展现其内容。

  桃源绣品以单面绣居多,单面绣又分平绣、堆叠绣、盘绣等。针法上灵活多变,视所绣内容而定,有交叉针、平针等多种手法,最多的针法在一件作品中可达到五十多种!做工严谨,颜色柔和,在底料上充分发挥各类手法的表现力,同时又吸收绘画、书法等的技巧,精细的做工让人叹为观止,充分表现了桃源劳动人民的智慧。

  曾见有一块桃源单面刺绣《芙蓉对麒麟》精品,现以此为例来粗浅地探讨桃源刺绣的创作手法与艺术特色,以达到一斑窥豹的效果,供读者品鉴(见P59图)。

  在选材上用了人们所喜爱的、带有吉祥寓意的麒麟与木芙蓉花。麒麟是吉祥喜庆之物,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瑞兽,木芙蓉花是常德本地常见之物,最初的产地也是湖南,二者结合在一起,符合民众,尤其是南方民众的审美特点与习惯。整个作品本身用的是大红色,自然是喜庆的象征。在构图上对比鲜明,达到了一种和谐之美。第一眼望上去,给人的感觉就是清新脱俗,让人过目难忘。两只麒麟是雌雄一对,顾盼生姿,娇憨可爱,整个画面毫无违和之感。“对称即为美”,这是美学的观点。在构图上,再配以木芙蓉花,整个作品愈发显得有生气而不单调和板滞,做到了有机搭配,画面和谐。麒麟是勇猛的象征,是刚性的,再配以艳丽的木芙蓉,花又是柔和的。刚柔相济,视觉上不觉得突兀。这件作品深沉的寓意其实就是夫妇,推想这应是旧时人家成婚时,用在床头的帐帘。在针法上的运用,层次分明,设色吉庆。刺绣者将所绣之物绣于一长段大缎面上,底色为红色,这种布局用红色就显得喜庆有馀。针法的交叉运用,让画面更觉厚重。从选材、构图、针织这几个方面整体来看,足见刺绣者的匠心水平,由此可见桃源刺绣的高超技艺。大胆的夸张、形象的写意,构图在似与不似之间,是桃源刺绣的画面特点,与桃源木雕一样,源承一脉,有着极大的趋同性。

  20世纪80年代,桃源刺绣曾参加过全国民艺展览。湖南省博物馆收藏有多件桃源刺绣,已经成为国宝级藏品。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桃源传统刺绣得到了社会的大力追捧,存世量已经不多,不少民间藏家和机构大力收藏,价格也一路飙升,也有不少精品已流传到海外。一件好的作品,几万元甚至数十万元并不为奇。人们现在关注的不是其实用性,而是收藏与鉴赏,不少关注者正做着传承工作。2017年,湖南文理学院桃源民间美术文化研究院挂牌,桃源刺绣、桃源木雕、桃源擂茶三所研究所同时成立,标志着桃源民间文化的发展迈上了新的道路。

  与刺绣相近还有一种挑花,同一件作品是一种底色,载体主要是被面、床单等。表现手法多样,以花鸟为主,同样具有吉祥喜庆等寓意,但没有刺绣的繁复,别有趣味。

  桃源刺绣与桃源木雕等传统手工技艺一样,是民间“桃源工”的重要代表。“桃源工”一词,是近时期产生在湖湘艺术品交流圈的对桃源传统手工技艺特色的概括语,广泛流传在社会上。桃源刺绣及其他传统精粹的手工技艺,目前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予以保护,得到了相应的重视和研究!

  (作者单位:常德市桃源县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