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色栏目 > 湖湘文史 > 文史拾遗 > 2017年第四期 > 艺苑卮言

一联扯蛋“望江楼”

时间:   2019-04-03 09:04

胡静怡


  十月中旬,笔者陪同深圳的几位诗友去靖港参观,经过望江楼鞋厂旧址,只见王首道同志所题“湖南望江楼鞋厂”几个大字仍赫然在目,仿佛在向游人叙说鞋厂昔日的辉煌。虽然,鞋厂昔日的辉煌已然不在,但随着靖港古镇的重新打造,鞋厂旧址上兴建的望江楼宾馆,让此处又恢复了青春的活力。那门里门外络绎不绝的游人,即是最好的明证。

  我们一行,仰视着王首道的匾额,欣赏着出入于大门的红男绿女,可将目光投到大门两侧悬挂的对联上,便惹出了烦恼。

  这是一副什么样的联呢?大家看吧:

  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

  铭史港,铭史诗,铭史港传铭史诗,史港万年,史诗万年。

  我清楚地记得,该联出句的初始版权属于成都。成都东门外锦江南岸有一名胜,就叫望江楼,系唐代著名女诗人薛涛之故居。今已辟为望江楼公园,内有濯锦楼、薛涛井、浣笺亭、五云仙馆等著名景点。据传,清代一位江南才子游历斯处,题此上联而后,苦思下联不得,悻悻而去。其后百年,仍无人属对,以致成为悬案。

  细细考究,该出句欲思属对,确有难度。难度在何?四大机关在焉

  。其一,望江楼,地名,专有名词。欲与之相对,必择同类之专有名词,且该名词之构成必为动宾结构,仄声结尾。

  其二,“楼”与“流”二字,属同一韵部,故出句读之有诗词押韵的效果。对句亦应有此效果,方铢两悉称。

  其三,多处重言。“望”字四重,“江楼”与“江流”分别三重,“千古”二重。

  其四,第三句是前两句的重复,仅在“望江楼”与“望江流”之间加入一方位名词“上”,便将二者紧紧扣为一体,在哪里,干什么,畅达自如,不着斧痕。

  如此繁复之机关,难怪这位江南名士作茧自缚,自己被自己难住。直到世纪年代,什邡有位叫做李吉玉的读书人,路过什邡城外一口古井,发现井旁立有嘉庆年间一块石碑,上书“古井印月”四字,才灵感触发,对出了下联:

  印月井,印月影,印月井中印月影,月井万年,月影万年。

  此一对句,四大机关一一勘破,恰与上联珠联璧合,除了“万年”与“千古”略嫌合掌外,挑不出其他任何毛病来,称为绝对,似无不可。

  反观眼前这望江楼之对句,我十分茫然。

  首先,“铭史港”何在?笔者在靖港工作过八年,从未闻铭史港这一地名。从初中地理读到高中地理,从中国地理读到世界地理,再加之近十年来游历于祖国的名山大川,参观过不少的世界人文名胜,根本不知道地球上还有个叫“铭史港”的地方。倘不是笔者孤陋寡闻,见识肤浅,则必是该对句的作者凭空杜撰了。

  其次,“港”字,属平水韵上声第三部,“诗”字,属平水韵上平声第四部,两个字根本不押韵,所以整个下联读起来便毫无上联的音韵效果。如此看来,联中的第二个机关,这位属对者根本没有意识到,或者说是捉襟见肘,根本无暇顾及。更何况,“诗”为平声,上联与之相应位置上的“流”字同样也是平声,以对联平仄对立的基本规矩来衡量,同样是极不合格。

  其三,“铭史港传铭史诗”一句中的“传”字,是动词而非方位名词,与出句的“上”字失对。这也是不合规矩!谈到这里,这位作者可能会用“不以辞害意”来反驳我,说不必拘泥于一词一字,只要文从字顺就行。那么,我便要反问一句:这句话文从字顺么?假设,我说是“假设”:即使有“铭史港”这个地方,而且“铭史港”这里又“铭”刻着“史诗”,那么,还要“传”什么?“铭”都铭了,便自然流传了下来,再来“传”一下,岂非画蛇添足,多此一举?这位作者恐怕要加强文字基本功的训练才行。

  四大机关,仅勘破了重字一关,可怜之至!与李吉玉联相较,除开继承了他合掌的毛病,长处未学到半点,尤是可悲。

  我记得,八年前靖港古镇开发之初,就有这样一副联。不过,那时不是写的“铭史港”而是“青史港”。可能作者意识到“青”字不能作动词,便改为了“铭”字。但一字之改,并挽救不了该联的失败。一挂八年,我以为它早就撤下来了,想不到,它至今仍在居高临下地俯瞰着天下游人!

靖港望江楼制鞋厂旧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