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膺的戏曲创作
时间: 2019-04-01 09:04
罗金龙
在明代,武陵城区的龙膺家族可算是望族,在湖湘文化史上有着较大影响。龙膺的祖父龙霄翔,正德年间举于乡,官至户部郎中;父亲龙德孚,嘉靖年间举于乡,官至南京户部员外郎;哥哥龙襄,万历年间乡荐。龙膺(1560—1622),字君御,又号朱陵、㶏公、纶叟、纶㶏先生等。万历七年(1579)中举,21岁即考取进士。一家人都擅长诗文,均有著述。
龙膺中举后即走上仕途,多年坎坷辗转,几次遭贬又几次复起,在南北多地为官,官至太常寺正卿。他不仅诗文成就高,《山西省志•名宦类》说他:“博学有才干,长于诗词”,且以“文士躬擐甲胄”,驰骋沙场,还是一位武将。他曾上《谏选宫女疏》,敢于向皇帝直言;上《乞释逮臣疏》为人辩罪;他上《请两台转题灾异疏》,关注民生困苦……他的文化生活多姿多彩,在戏曲方面也有成就。
中国的戏曲到宋元之际成型,主要是杂剧、话本、传奇等。明代的传奇一般是以演唱南曲为主的长篇戏曲。这两出剧本早已佚失。“金门”“蓝桥”都是地名,唐五代时期的敦煌曲子词有“待谒金门朝帝庭”之句,词调中的《谒金门》词牌大概就是据此取名的。龙膺的剧本以“金门”为名,内容已经不清楚;“蓝桥”在陕西蓝田县,相传此处有仙窟,是唐代裴航遇仙女的地方,《蓝桥记》的主题应该就是这个内容。龙膺曾有《蓝桥小憩》诗:“路入蓝桥旅思孤,玉山丹井雪模糊。征人亦抱裴郎渴,为问琼浆尚有无。”是他在北方为官时路过此处之作,句中的“裴郎”可证蓝桥是陕西蓝田之地无疑。
龙膺在家乡武陵时,受封为荣庄王的明宪宗第十三子朱佑枢的宅第就建在这里,经历了七代共三百多年。龙膺与荣庄王不仅交情笃,于音律也有同好。有一次,荣庄王拿来一本周德清所编的《中原音韵》要他校订。荣庄王问他,近世学古的人,杨慎、王元美有小令而无传奇,是不是他们偏爱小令,而薄乐府而不为?龙膺借此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认识。他说:“盖自风雅熄,而汉魏以来为铙歌、鼓吹之曲,用古韵叶之。再变而为燕、魏、齐、梁之调,唐变而为绝句,宋变而长之,为花间、草堂,皆可以谐管弦,谱竹肉。元变而为北音,其声劲。晚近又变而为南音,其声柔。南北虽分,韵则一以《中原》为正。今人非但不习音韵,第妄叶以土音,亦不知宫调三百五十五章之云何,徒盲窃其词目。毋论应清逸绵邈者,而失之于健捷;应呜咽悠扬者,而失之于激枭;应风流蕴藉者,而失之于浮诞。抑且专尚蛮俗谐谑、构肆打油之语,衬磹砌凑为词,如青阳等腔,徒取悦于市井嬛童游女之耳。”荣庄王听了,称赞说:“君御深于乐府哉!君有《蓝桥》《金门》二传奇,奖义诛贪,表忠述谠,属词既雅,命意亦工,而尤严于音律,惜无德清赏识耳。”
龙膺的一段话,回顾了词曲的发展历程,谈到了自己的戏曲理论。荣庄王称他的戏曲作品《蓝桥记》《金门记》,其主旨是“奖义诛贪,表忠述谠”,为后人研究这两部剧提供了信息。荣庄王并说龙膺的戏曲作品“属词雅”“命意工”“严于音律”。可知他的戏曲作品是文学与格律并重的雅人之作,不比市井的那些村伶说唱。在龙膺看来,清逸绵邈的作品,失之于“健捷”;呜咽悠扬的作品,失之于“激枭”;风流蕴藉的作品,失之于“浮诞”;而那些“专尚蛮俗谐谑、构肆打油”的作品,他并不看好,如“徒取悦于市井嬛童游女之耳”的“青阳腔”戏曲。他还在文集中表达这个观点:“何物最娱庸俗耳,敲锣打鼓闹青阳。”(《重刊纶㶏文集》卷二十二《诗谑》)龙膺的家乡湖广武陵,素有“戏窝子”之称,戏曲活动比较兴盛,闻名的汉剧,主要由弋阳腔演化而来,主要有“高腔”和“弹腔”两种表现形式,也有“青阳腔”及“楚调”等流行。戏曲作品,雅俗共赏是非常正常的。大雅的白雪阳春固然可以登上舞台,而“蛮俗谐谑”的下里巴人作品未必不能受到群众的欢迎。龙膺作为士大夫有着局限的一面,我们不能苛责。
龙膺文集旧刻本
龙膺与当时明代文坛“公安派”主将袁宏道兄弟、同郡桃源人江盈科及其子,“竟陵派”主将钟惺、谭元春等都有交往。龙膺创作《金门记》《蓝桥记》后,曾亲自排练。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袁宏道来拜访他,他赶去城外的德山相迎。此后不久,这两出剧目公演。袁宏道有诗写道:“打叠歌鬟与舞裙,九芝堂上气如云。无缘得见金门叟,齿落唇枯嫐细君。”题下自注“时君御演出《金门记》。”(袁宏道《答君御诸作》四首之一)记述了节目演出时,袁宏道因“齿落唇枯”没能来看的情况,似含遗憾。诗中的“金门叟”指龙膺。
“九芝堂”是龙膺的家族园林,在城西一带。以芝草为名,大概是因为芝草是古人所认为的一种灵瑞之物吧。“予同孝廉兄读书龙田,池亭递产芝二。迨岁癸丑,予卜筑西郭,列阜如戴匡,五色神芝吐葩,绮错煌煌,九本,色象各殊。”(见《重刊《重刊纶㶏文集》卷七《九芝赋》)龙膺早年在书院见到两本灵芝,后来又见到五色灵芝吐葩,竟然生出了有色象各自不同的九本,端的是异象,不能不令人震撼。他写了《九芝操》:“敷九芝兮开冈陵,予何修兮以休征。介眉寿兮百福臻。覃黄仁兮昌以宁。”龙膺在城北柳叶湖建有“㶏园”,在同郡桃源县的桃花源渔仙洞附近建有“纶屿”,城西的“九芝堂”是其家族园林“胜果园”的主建筑。
龙膺的两个剧本虽已佚失,却仍然受到学者的注意。与他有交情的文学巨匠汪道昆也对戏曲有研究,他曾说自己一生的交游朋友中,“以汪为最深且久”。在江浙一带时,他们曾一起组建“白榆社”,共同讨论文学戏曲。在吕天成的《曲品》中,龙膺与屠隆、汪廷讷、郑之文、陈所闻等戏剧作家名列在一起,其中评价龙膺说“龙宪副佛根无染,仙骨不羁”,是对其戏曲创作主张的肯定。
龙膺不仅精于戏曲,诗文作品早在生前就刊刻有十多种,可惜散佚较多。同时他寄情园林山水、醉心茶道饮食、喜好文玩鉴赏,佛道对他的心性更是有着不小的影响。近年,湖南文理学院教授梁颂成先生将龙膺的幸存著作,搜集整理成集,纳入“湖湘文库”系列得以出版,相信对龙膺的研究是大有帮助的。
(作者单位:桃源县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