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色栏目 > 湖湘文史 > 文史拾遗 > 2017年第四期 > 湖湘文化研究

中华民族精神与人文素质的提高

时间:   2019-03-25 15:03

梁小进


  此文系作者20179月出席中央文史馆召开的“第四届国学论坛”,根据会议要求的主题撰写的论文。本刊特载于此,以供讨论。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维护其民族大家庭生存、发展的思想理念,价值追求与内在力量,是中华民族在其形成与发展的漫长过程中,逐步蕴积、不断提炼、持续发展而成的。这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内众多民族千百年来辛勤浇铸、共同构筑的思想宝库,是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整个民族大家庭的思想结晶。作为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集中体现,中华民族精神,也是每一位中华民族个体良好素质的集中体现,弘大和发扬这一精神,对于提高中华民族每一个体的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不可忽视的作用。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良好素质的集中体现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其形成和发展的漫长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是中华民族各族人民社会生活不断发展向上的反映。这一精神,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粹思想、进步观念和优秀文化,组成中华民族的汉族和其他各民族优良素质,是各民族杰出代表人物优秀素质的集中体现。

  中华民族精神源远流长,体系宏大、内容丰富。其具体内涵,有学者认为它包括重德精神、务实精神、自强精神、宽容精神、爱国精神等五个方面;有的认为可以概括为理性精神、自由精神、求实精神、应变精神等四个相互联系的方面。[1]还有学者进一步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外在特征进行研究,认为中华民族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而以团结、和平、勤劳、勇敢为表征。我国近代著名学者辜鸿铭曾总结为:“中华民族之精神是一种青春永葆的精神,是不朽的民族魂。”[2]各说着眼处稍有不同,但也有很多的共同点,都是对中华民族精神进行深入探讨的重要成果。

  中华民族精神的这一系列思想内涵和外在表征,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包括其组成各民族及其优秀代表人物的优良素质。

  素质指事物本来的性质。所谓民族的与人的素质,是指一定的民族与人,在自然化和社会化的长期发展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相对稳定的特性。这里既有先天的、自然的因素,也有后天的、社会的因素,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另一民族之本质所在,也是人的特质之所在。

  辜鸿铭曾对中华民族与西方民族进行比较:美国人博大、纯朴,但不深沉;英国人纯朴、深沉,却不博大;德国人博大、深沉,而不纯朴;法国人没有德国人天然的深沉,不如美国人心胸博大和英国人心地纯朴,却拥有这三个民族所缺乏的灵敏;只有中国人全面具备了这四种优秀的精神特质,即博大、纯朴、深沉、灵敏。

  我们从中华民族精神在上述五个方面的具体内涵来看,发现中华民族精神就是中华民族优秀素质,以及各民族杰出代表人物优秀素质的全面展现。

  第一,重德精神,即重视道德自觉和人格完美的素质。

  中华民族是一个特别讲求“德”的民族。《易经》云:“君子进德修业。”《大学》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论语》说:“君子之德风。”《周礼》说:“敏德以为行本。”都以德作为对人首要的要求,言行举止,均须以德规范;各行各业,都要以德衡量。所谓德才兼备、德艺双馨,都是将德置于首位。因此,统治者应当行德政,为师者要讲师德,行医者讲医德……敬老尊贤,尊师重道,兄友弟恭,相敬如宾,相濡以沫等等。德又有公德、私德之分。公德为人们在社会交往、公共场所、履行职守时应当遵守的言论与行为规范。私德一般为个人活动或处理个人事务时应当遵守的言行规范。

  中国的传统道德要求,每个人都要进行严格的道德修养,经常地照镜子、扫灰尘。《礼记》云:“君子慎其独也。”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西汉韩延寿“闭合思过”,三国诸葛亮“闭门思愆”。唐太宗之虚怀纳谏。中国共产党继承中华民族的重德精神,要求自己的党员经常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第二,务实精神,即重视实际、讲求实用、追求事功而不尚空谈的素质。

  中华民族经历了上下五千年的孕育、积聚和发展,有着丰富的社会经验,具有非同寻常的理性和智慧。辜鸿铭曾说:“中国人最优秀的特质是当他们过着心灵的生活,想象孩子一样生活时,却具有为中世纪基督教徒或其他任何处于初级阶段的民族所没有的思想与理性的力量……作为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它既有成年人的智慧,又能够过着孩子般的生活。”春秋战国时期,古代中国曾出现一个“百家争鸣”的局面,产生了孔子、老子、庄子、墨子、孟子、荀子、韩非子等一大批思想家。他们聚徒讲学,相互辩难,著书立说,都是有大智慧的学者,对后世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华民族同样注重实际,认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儒家学说向有“经世致用”的思想,主张做“经邦济世”的学问。清代中期的陶澍、魏源以及后来的曾国藩、左宗棠等,力倡“经世致用”之学,创建了不世之业。辛亥革命的杰出领袖黄兴,以“笃实”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恩格斯在评论中国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曾指出:“在一切实际事务中—而战争就是极其实际的—中国人远胜过一切东方民族。”[3]高度评价了中国人从事实际事务的能力。古往今来,中华民族的很多杰出人物都是扎扎实实,脚踏实地,而做出了辉煌的事业。

  第三,自强精神,即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素质。

  《易经》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要求高尚的人,应当有朝气蓬勃、努力向上的精神,不甘落后,奋发图强。几千年来,中华儿女一直就是以百折不挠的精神,“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开发和利用大自然,以辛勤的劳动创造美好的生活,建设民族的家园;以积极进取、锐意改革的精神,不断地改革旧制度,创建新社会。在面临邪恶势力的威胁、挑衅和破坏之时,我们的民族及其代表人物,临危不惧,敢于斗争,“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它要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4]以保卫民族的生活秩序,保卫人民的美好家园。

  中华民族的自强精神,还要求各民族成员,在社会生活及家庭生活中,勤劳节俭。在个人成长的道路上,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修养提高,完善自我,追求“人的全面发展”。

  第四,宽容精神,即胸怀广阔、宽容大度、虚怀若谷、兼容并包的素质。

  《易经》云:“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国语》云:“厚德载物,雅量容人。”《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中华民族家园辽阔,民族众多,是一个有着博大胸怀的民族大家庭。她以德待人,舍己为人;严于律己,宽于责人。她能够容纳不同意见,团结各方面的人。战国时蔺相如与廉颇的“将相和”,三国诸葛亮南征孟获七擒七纵,明代张居正的“让他三尺又何妨”,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宽容雅量的佳话。孔子说:“君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林则徐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都是中华民族博大、自信、宽厚的表现

  。第五,爱国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也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素质。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56个民族的大家庭,经历了数千年的交往与融合,共同生活在祖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上。中华民族的爱国精神,表现在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热爱生活在这里的人民;表现在对祖国的忠诚、对民生的关注;表现在为维护国家的主权和民族的独立,为民族的复兴,艰苦奋斗,勇于献身。

  作为中华民族精神之核心,爱国主义光芒万丈,最为辉煌灿烂。战国时伟大诗人屈原,虽遭诬陷而流放,但始终“系心楚国”,“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表现出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唐朝伟大诗人杜甫、李白写下无数诗章,抒发对祖国山河的无尽热爱,和对苦难人民的深切同情。宋代岳母刺字“精忠报国”;岳飞忠勇抗金,“还我河山”。清朝左宗棠为抗击英、俄侵略,“舆榇出关”,豪情万丈,要“非将其侵占康熙朝地段收回不可”;[5]又以古稀之年参加抗法战争,表示“防所即是死所,当即捐躯以殉”[6],洋溢着高昂的爱国激情。毛泽东曾揭示近百年来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英雄历程:“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7]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历时14年,国共两党共御外侮,全国人民同仇敌忾,更是树立起一座高耸云霄的爱国主义丰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8]

  弘扬民族精神,提高人的素质

  中华民族精神是一座宏大的思想宝库,是中国人民世世代代积累的精神财富,它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也是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忠实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精神,对于我们提高中华民族每一个人的素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作用。

  人的素质是人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而形成的人的主体性品质,即人的品德、智力、体力、审美等方面品质及其表现能力的系统整合。由于人的素质是在自然化和社会化的发展中形成的,故具有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三个方面的性质。人的素质一经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就将对人的思想与行为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我们提倡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优秀素质,这主要是就这个民族发展与向上的趋势,就其整体和主流而言的。我们并不否认在我们民族队伍之中,在某一方面,或某一时期,还存在不和谐、不协调的部分,还存在肮脏、丑恶、虚伪、自私、势利、卑贱、猥琐、龌龊等的现象。

  早在20世纪初,鲁迅、许寿裳、林语堂等曾开展“国民性”的讨论,深刻地揭示了中国人性格的阴暗面。80年代,台湾作家柏杨出版《丑陋的中国人》一书,批评中国人的“脏、乱、吵”“窝里斗”“不认错”等缺点。毫无疑问,消除这些阴暗面,克服这些不良习性,提高我们全民族及每一个人的素质,是我们时代的使命,也是我们民族的任务,而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则是完成这一使命、实现这一任务的最为重要的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古人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我们都应该继承和发扬”。[9]

  弘扬民族精神,提高人的素质,就要把中华民族的精神灌输到中华民族每一个成员之中,铸造民族的灵魂。

  首先,我们应该大力加强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的研究。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数千年来,其民族的精神,不仅通过言传身教,代代相传,还以文字或图画的形式,载于历代典籍之中。从先秦时期的“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到宋明理学、《船山全书》,从《春秋》《左传》到《史记》《汉书》等二十四史,从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汗牛充栋,浩如烟海。历代先贤、忠臣、名将、烈士、贤妇、孝子等等,其嘉言懿行、宏文警句,连篇累牍,反映了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方方面面。对于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精神财富,我们都应该进行认真的整理和研究。同时,近代以来我国不少学者如鲁迅、林语堂、辜鸿铭等,对中华民族的民族性、国民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一些来华的外国人如美国人明恩溥、史密斯等,曾撰写《中国人的气质》《中国人的性格》等著作,从不同的视野和角度,探讨中华民族和中国人的性格与特征。这些学术成果,都是值得我们进行认真整理和研究的。我们应该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和讨论,并举办论坛,召开学术讨论会,将中华民族精神搬上学术讲坛。

  其次,应该大力加强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播和影响。一是整理和研究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资料,可以将其分门别类,按照不同层次的需求,编辑成各种书籍。这些书籍将分别适应学术界、文学艺术界、教育界的需要,分别根据成年人、青年人和少年儿童的情况,进行编写和编辑。二是促进文学艺术界开展各种形式的创作活动,通过小说、诗歌、曲艺、电影、电视、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各种形式,将中华民族伟大精神搬上银幕、舞台,搬上乐坛、画坛。三是进一步将中华民族精神传进校园,上讲坛,在大学、中学、小学以至幼儿园传播、宣讲、教授,让每一位青少年与儿童,自小接受中华民族精神的熏陶与洗礼。四是保护、展示和利用中华民族精神的优秀遗产。中华民族精神的代表人物,有为数众多的历史名人。他们曾活跃在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文化的领域里,是思想非凡、卓有贡献、享有盛誉、影响深远的人物。他们的历史活动,虽然相去久远,但都或多或少地留下历史遗迹遗址,或留下一份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该根据其保存的情况,予以保护或列入名录,并予以合理和有效的利用。这也是传播中华民族精神不可多得的场地和条件。

  再次,人的素质具有先天性与后天性并存、自然性与社会性同在的特点。提高人的素质,必须从这一特点出发,考虑其先天性孕育和自然性养成的因素,注意在幼儿的哺育、环境的营造上下功夫,使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营养在幼儿时期予以灌输,使中华民族精神如春风化雨润泽人心。飞机航班、高铁、地铁上秩序良好,高级宾馆、大型商场、银行等处文明成风,这就是现代化设施与优良环境的营造,在陶冶和展示人们良好的素质。我们应当将这一方式与经验,推广和移植到其他的公共场所,使人的素质不断地得到改良、进步和升华,不断地进入新的境界。

  弘扬民族精神,提高人的素质,不是什么临时性、阶段性的工程,而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世代相传的需要,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大业。我们相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倡导下,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必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中,在实现中国梦的历史性进程中,在祖国大好河山发扬光大,再现异彩。

  注释:

  [1]见《北京日报》200415日《关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若干问题》。持五方面说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方立天,持四方面说者为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刘纲纪。

  [2]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版。

  [3]恩格斯:《英人对华的新远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第12卷第186191页。

  [4]《联合政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1039页,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5]《左宗棠全集》第12册第605页,岳麓书社2014年版。

  [6]《左宗棠全集》,岳麓书社2014年出版,第8册第240页。

  [7]《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156页,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

  [8]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593日。

  [9]习近平20121129日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

  (作者为本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