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实先珍藏书信
时间: 2018-05-10 16:05
鲁传先 整理
陈垣致鲁实先函
实先先生:久不得国内外学术消息,即日阅报,知伯希和(注1)先生逝世,为之不怿者竟日。忽有人叩门递到由尊处寄来吾家(陈)子展先生《龟历歌》,读毕精神为之复振。始知正朔果在江南,王景略(注2)之言不虚也。失一伯希和,得一鲁实先,差可相慰。且未论其是非,而先论其精神。白虎石渠之辩持(注)再兴于今日,何幸如之!来件谨以传之同人。敬希为国珍重。不一,不一。
陈垣谨上(1945年)十一月一日
数年杜门,无所成就,仅为《通鉴胡注表徵提要》一篇附寄,乞不吝纠矫为祷。
陈垣 (1880—1971),字援庵。广东新会人。自学成才。早年曾任私塾、小学、中学教员。后历任北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辅仁大学教授和导师。1926年起,先后任辅仁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长达46年。曾任京师图书馆、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馆长。1948年3月,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新中国成立后曾兼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二所所长。毛泽东曾称他是“国宝”。著有《陈垣史学论著选》《陈垣集》《通鉴胡注表微》《二十史朔闰表》等。
鲁实先 (1913—1977),谱名佑昌,晚年号瀞廔。湖南宁乡人。少时入家乡小学和长沙明德中学,皆中途退学。17岁始自学二十四史和各种典籍。24岁著《史记会注考证驳议》,纠正日本汉学家泷川龟太郎《史记会注考证》各种谬误,产生很大影响。杨树达为之作序,称“超越前儒,古今独步”。经杨树达、陈子展推荐,29岁直接任复旦大学教授,时称“娃娃教授”。1951年春赴台湾,历任省立农学院、东海大学、台湾师范大学教授。著作丰富,有《殷历谱纠谲》《历术卮言甲集》《刘歆三统历谱证舛》《卜辞姓氏通释》《殷契类选》《殷周金文汇纂》《说文正补》《文字析义》等。
注1:保罗伯希和(1878—1945),法国汉学家。是欧美公认的中国学领袖。早年入巴黎大学。后相继入法国汉学中心、国立东方语言学校学习汉语和东方各国文史,尤致力于汉学研究。1908年赴中国敦煌石窟,购买大批敦煌文物回法国(今藏法国国家博物馆)。此为敦煌盗宝的开端。著有《伯希和敦煌石窟笔记》《元朝秘史》等。
注2:王猛(325—375),字景略,东晋北海郡剧县(今山东潍坊寿光东南)人。前秦丞相、大将军,辅佐苻坚统一北方。
注3:汉宣帝于甘露三年(前51)诏萧望之、刘向等儒生,在长安(今西安)未央宫北的石渠阁讲论“五经”异同。由汉宣帝亲自裁定评判。东汉章帝建初四年(79),召集各地著名儒生于洛阳白虎观,讨论五经异同。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白虎观会议。白虎观当时是朝廷修缮儒学之所。
胡秋原复鲁实先函
转交七号鲁先生
实先先生有道:前函计达左右。嘱事已问过雷儆寰(雷震)先生,渠云亦收到大札,已转达负责人特予注意。又昨阅此间杂志,载有陶元珍先生(闻现任台大教授)“悼”先生诗。弟已托人转知先生在港无恙,看能否相助来台。先生似亦可径函陶君设法也。匆问
旅安
弟胡秋原拜
(一九五一年)一月廿一日
胡秋原 (1910—2004),原名胡业崇。湖北黄陂人(今武汉黄陂区)。1925年,15岁考入武昌大学习理科。在校加入共青团,主编《武汉评论》。1927年因反对“四·一二”政变屠杀共产党人而遭受追捕。次年入复旦大学改习文学。1929年公费入日本早稻田大学习政治经济学。“九·一八”事变后,毅然弃学回国,著文力主抗日,任上海大学教授、翻译。同年年底,主编《文化评论》。1933年参加“闽变”失败后,去香港,被当局逮捕驱逐,经南洋、印度、埃及到英国、苏联和美国。1936年回国参加抗日。1938年起,历任国防部最高委员会秘书厅机要秘书,国民参政会参政员,《中央日报》主笔,国民党第六届候补中央执行委员,暨南大学教授,国民大会代表,立法委员。1949年去香港。1950年任《香港时报》主笔。次年去台湾。历任台湾师大、世新、政战学校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员。1963年,独资创办《中华杂志》,宣扬传统文化,配合国民党党化教育。1988年4月,参与发起台湾各党派人士组成“中国统一联盟”,并任荣誉主席,“台湾外省人返乡探亲促进会”顾问、名誉团长。1988年9月12日偕夫人敬幼如、长女胡采禾及“统一联盟”代表赴北京,与老友、国家领导人李先念、邓颖超等一起共商两岸统一大业,从而被誉为“两岸破冰第一人”。随后被国民党开除党籍。1992年回大陆,又受到江泽民接见。主要作品有《在唐三藏与浮士德之间》《近百年来中外关系》《帝俄侵华史纲》《历史哲学概论》《中国文化之前途》《史学方法之要点》《唯物史观艺术论》《文化复兴与超越前进论》《—百年来中国思想史纲》等10余部。
国立礼乐馆致鲁实先函
敬启者:本馆奉部令,转云南省参议会谢参议员显琳等提请推算孔子诞辰考定,通令更正以资纪念而志尊崇案。夙仰先生精畴人之术,为当代历算学者之权威。敬祈惠教,俾有遵循,并转知云南省参议会。是所感盼。此上
鲁教授实先
国立礼乐馆启
一九四四年三月四日
附抄件一份
国立编译馆致鲁实先函
径启者:关于大著《汉鸿嘉以来气朔表》一稿所提示数点,已交供审查人参考,并经审查会议通过。稿拟留馆出版,正呈请教育部核定奖助中。用特函复,即希查照为荷。此致
鲁实先先生
国立编译馆谨启
(一九四二年)七月九日
国立编译馆复鲁实先函
径启者:陈副馆长转来一月十八日台函业已奉悉。尊著《汉鸿嘉以来气朔表》一稿已经审查,决定留馆出版,并已由教育部照甲种奖助金留稿标准发给奖助金伍仟元。兹遵章寄上著作权让与契约二纸,希即分别填盖以一份寄掷本馆存执。再台端以此稿尚有空白须待补苴,嘱将原稿发还,俟补苴功竣即行缴回一节,自应遵办。将原稿二册奉上,并希补苴完毕立予掷还,以便办理出版为荷。此致
鲁实先先生
国立编译馆启
(一九四三年)二月二日
附《汉鸿嘉以来气朔表》二册,著作权让与契约二份,空白收据一张。
徐复观复鲁实先函
实先先生有道:奉读致丁实存先生大札及尊著,至钦精博。丁先生已于三月前下世。先生此文亦与延陵之剑同一风义,为之慨叹不已。《学原》现已将第一卷出完,第二卷亦已送排至第五期。尊稿除将编入第六期并于下月初汇奉稿费(近赴沪取款均稍迟数日)外,此后乞多赐鸿文,并对编辑方针时加指导,是所感幸。专此敬请
撰安
学原发行人徐复观手上(一九四八年)八月廿六日
另由邮奉赠
《学原》
实先先生有道:九月八日手教奉悉。承示拟以《殷历谱纠矫》大作见贶,至为感谢!惟刊入期刊恐前后割裂零碎,不能满读者之望。敝社正筹印丛刊,一俟与书局接洽就绪,当即专函奉恳,编入丛刊中较为耐久。如能设法约写成三万字左右,先在期刊发表,随后再将全部付印亦未为不可。稿费已寄出,想已收到。《学原》已函商务印书馆,迨寄矣。专此,敬请
撰安
徐复观顿首上于中央医院
(一九四八年)九月十五日
徐复观 (1903-1982),原名秉常,字佛观。湖北浠水人。与牟宗三、唐君毅被称为第二代新儒家代表人物。早年先后就读于湖北省立第一师范、省国学馆。1928年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因参加抗日活动被遣送回国。历任国军团长、军参谋长、荆宜师管区司令等职。1937年抗战爆发后,参与指挥山西娘子关、武汉会战等战役。1942年任重庆中央训练团兵役少将教官。后任国民政府驻延安高级联络参谋6个月,曾与毛泽东长谈5次。返渝后,任蒋介石侍从室少将机要秘书。其间,师从新儒家代表熊十力,受其“亡国者,先亡其文化”思想的影响,遂潜心研究国学,并更名复观。1949年,在香港创办政治学术理论刊物《民主评论》。后历任台中省立农学院、东海大学教授兼系主任,香港新亚研究所专职导师,珠海文史研究所兼职教授等职。著有《中国人性论史》《儒家政治思想与民主自由人权》《两汉思想史》《知识分子与中国》等10余部。
罗香林致鲁实先函(一)
实先先生道席:曩在重庆于《东方杂志》得读先生大文,又闻先生建议改定孔子诞辰纪念日期,即深景仰。顷奉手教及尊作序文并陈子展君《龟历歌》,拜读,敬佩!彦堂《殷历谱》,弟初闻其作书即疑其难免穿凿。今得先生为之更正,所为裨益于年历学者,贡献甚大!容当前趋谒教也。
尊文已寄交《星岛》,但文史常不及依期刊出耳,先此奉复,即请
道安
弟罗香林敬复
(一九五○年)十月十四日
尊著《史记会注考证驳议》不知有单行本否?何地发售?乞示知。另奉上拙稿《广东学术源流与发展》,乞教正。赐教乞寄:新界粉岭联和道十号。
罗香林致鲁实先函(二)
实先先生道席:日昨得聆鸿教,景佩无似!本月十二日上午,弟与友人饶宗颐兄拟到赤柱尊寓拜访。饶兄聪颖力学(曾任广东文理学院教授及南华学院中文系主任)。十九岁时,即著《潮州艺文志》,惊动粤中名宿。十余年来亦颇治甲骨文字及古地理之学。关于殷历及古代天文问题颇有所请教也。特不知是日先生得便否耳?先此奉请
道安
弟罗香林敬上
(一九五一年)一月二日
罗香林 (1906—1978),字元一,号乙堂。广东兴宁人。年夏,于清华大学史学系毕业后,即升母校研究院,专治唐史与百越源流并肄业燕京大学研究院。年起,先后任广州市立中山图书馆馆长兼任中山大学史学副教授,广东省立文理学院院长。年全家移居香港,相继在新亚书院、香港大学等校任教。他是客家学的奠基人。首创族谱学,并精研甲骨学、敦煌学、简犊学,开拓了历史研究新领域。主要著作有《客家研究导论》《客家源流考》《客家史料汇篇》等开创性著作。
钱基博复鲁实先函
实先先生左右:日昨奉上月三十日手书并大著《郑氏近世中西史日对照表纠缪》。博于历学愧无所知,然而籀绎尊论,发凡起例,昭若发蒙,佩倒佩倒!博衰病侵,寻患为人师。以女夫石生牵率来华中,约定只任课而不兼职务。此间国文系学生只十多人,而同事已有八人。近则花样翻新,开口上国论语当薪之日不远。博尊(曾)闻行知故我依然,人不以为笃信好学而以为朽木不雕。如公专门名家,一时无两,而安砚无地,中心藏之,仓猝恐无以报命也。然而,国于天地必有与立,人穷反本,贞下起元(注)必有所寄。惟公勉之而已,匆复,惟珍重自力,千万千万
钱基博手奏
(一九四九年)五月十二日上午
钱基博 (1907—1957),字子泉,别号潜庐。江苏无锡人。少时先后由长兄子兰发蒙和伯父仲眉课以《史记》和唐宋八大家文选。1900学成才。辛亥革命后,任无锡军分政府秘书、师部副官参谋等职。1913年起,历任无锡县立小学教员,县立图书馆馆长,吴江丽则女子中学、江苏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国文教员与教务长。1923任圣约翰大学、清华大学、中央大学教授,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校务主任、光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及文学院院长等职。抗日战争爆发,历任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现湖南师范大学)国文系主任、南岳抗日干部训练班教员。抗战胜利后,长期任武汉华中大学(今华中师范大学)教授。主要著作有《〈周易〉解题及其读法》《版本通义》《现代中国文学史长编》《韩愈志》《中国文学史》等10余部。出版有《钱基博国学必读》。钱钟书为其子。
(注)人穷反本:人于走投无路时,呼叫天地和父母。贞下起元:意为天道人事的循环往复,周流不息。
(作者单位:长沙市黎托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