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色栏目 > 湖湘文史 > 文史拾遗 > 2017年第一期 > 文史述往

杨岳斌渡台抗法述略

时间:   2017-06-20 17:06

杨翔

 

杨岳斌画像

  杨岳斌(1822-1890),原名载福,字厚庵,乾州厅(今吉首)人,后改籍善化(今长沙)。官累至湖北、福建提督和陕甘总督。杨岳斌为湘军名将,一生跨越道、咸、同、光四朝,亲历了晚清众多重大历史事件。时清王朝风雨飘摇,内有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及其他各族人民起义,外有列强侵略。杨岳斌适逢其会,以维护国家社稷为己任,东征西讨、戎马倥偬,在晚清的时代画卷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中法战争时期,他率军横渡台湾海峡,抗击法国侵略军的壮举,更是写下了他一生最为光彩的一页,这位湘军宿将和朝廷老臣在暮年为自己铸造了一枚含金量最高的军功章。

  清光绪九年(1883),法国军队侵入越南,从而挑起中法战争。十二月初四日(1884年1月1日),清廷即下诏起复湘军名将、重臣杨岳斌,令其会办海防。其旨云:“现在海防紧要,前陕甘总督杨岳斌夙娴兵事,前因养亲回籍,际兹时事多艰,自当以国事为重,力图报称,着潘鼎新会传知杨岳斌即行驰赴福建,会同何将海防事宜认真筹办,并将起程日期迅速奏闻,以慰廑系。”

  此时杨岳斌在湘西乾州厅冲角营(今吉首市寨阳乡曙光村)家中,服侍年迈患病的母亲。光绪五年(1879),他曾以多年征战、旧疮复发且父母年事已高,奏准回籍养病。岂料次年,父亲和弟弟先后离世,只留下八十多岁的母亲,且因丧夫失子、号泣哀痛,竟成半身不遂之疾。杨岳斌只得以“老母病至沉疴、自己体衰多病、实难受命”,婉拒了清廷的旨意。但清朝廷仍希望他能出山,担负抗敌的重任,遂于光绪十年二月十三日(1884年3月10日)降旨:“传知杨岳斌,俟伊母病体稍愈,即遵旨赴闽省,会办海防事宜。”[1]

  然而,战争还在继续扩大。六月十四日(8月4日),法舰攻打我台湾基隆,中法外交正式破裂。七月三日(8月23日),法海军又突袭福州马尾军港,摧毁福建水师大部舰船,又毁击马尾造船厂。七月初六日(8月26日),清廷下诏对法宣战。战局已开,军情万急。七月初八日(8月28日)清廷再次下旨:“杨岳斌深谙兵机,当移孝作忠,力图报称。着……克日募勇成军,出膺重任。”[1]鉴于形势十分危急,七月十八日(9月8日)为钦差大臣,督办福建军务。[3]

  处湘西山区,交通极其闭塞,清廷旨令从京城到省城长沙再到乾州已是七月二十八日(9月17日)杨岳斌深明大义,“誓将身许国,何止著鞭先”,表示“受恩深重,愧乏涓埃之报。兹当军务吃紧,何敢再以母病垂危,仍渎天听”。

  奉旨之后,杨岳斌即刻星夜差人速去省城,接家眷回乾州伺奉老母,继委旧部杨克勤等文职20名分赴乾州、凤凰、永顺三处招募兵勇,集中辰州统一编队,并办制军装,采买军米,领解军饷等事;又奏请在辰州刻木质关防一方,曰“钦差帮办福建军务,前陕甘总督行营”。同时奏请清廷将其长子候补道杨正仪调回,随营服侍汤药。[2]

  其时,法军已攻占台湾的基隆和澎湖,封锁了台湾与大陆之间的海陕,台湾已成为孤危的海岛。鉴于形势十分危急,清廷又于八月二十二日(10月10日)发出电旨:“法兵现占基隆,台北府城万紧。着派杨岳斌帮办左宗棠军务,即带湖南现招八营迅赴福建,驻扎漳、泉一带,联络该处绅士、土勇,设计渡台,暗结台民,速图逐法之策。”杨岳斌作为左宗棠的副帅,帮办福建军务,渡台作战。

  其时,主帅左宗棠也在盼望着杨岳斌的尽快到来。九月初八日(10月26日),他向清廷上奏《台湾军情吃紧请敕重臣由海道赴援折》,极力推崇杨岳斌:“公忠在抱,威望素隆,咸、同间宣力长江,命将行师,成绩可考。方今而言,横海伏波之选,罕有出其右者,如带兵轮渡台,必能靖海氛而纾宸廑。”[3]

  九月十七日(11月4日),杨岳斌由乾州起程,十九日(11月6日)到达辰州,从大批应募的勇丁中点募正勇12营,卫队亲兵300人,共6300名。杨原计划到省城后,再募足20营,带赴福建。然而,十九日(11月6日)后一直连朝阴雨,至月末进驶为难。杨岳斌鉴于军情紧急,单骑冒雨先行于十月初三日(11月20日)赶抵长沙,所募乾军大队于初七(24日)、初八日(25日)陆续跟进。

杨岳斌率兵收复台湾

  在省城期间,杨岳斌积极筹划粮饷,因自湘赴闽路途甚远,若不宽为号令筹备,军资匮乏,势必濡滞难行,他得到各地方官员大力支持。同时遵旨将各营逐一挑选,并成十营,务求精锐以成劲旅。其间有个别营勇骚扰店铺,杨岳斌闻之,立刻将其正法,诚可谓号令森严,秋毫无犯者。[4]

  十月二十二日(12月9日),杨岳斌率部由长沙出发。二十八日(12月15日)抵武汉,停泊文昌门外皇华馆码头,次日即拜会营务处各官商议军事。时所募十二营也陆续来鄂,驰抵距省六十里纸坊择地驻扎。十一月初三日(12月20日),杨岳斌奉命由汉口搭轮赴沪。初八日(12月25日)驶至芜湖,曾国荃特令长江提督李成谋前来迎接,并告之台防吃紧、闽海封禁各情,商定拟由湖口入闽疆以至台湾[5]。

  时长子杨正仪已奉旨发往父营差遣,初六日航海驰至湖口迎待。[6]杨岳斌令乾军大队人马由湘步行赴赣,再由赣入闽。为严肃军纪,发布“宫保告示:

  钦命帮办福建军务、太子少保、前陕甘总督部堂杨为出示严禁事:

  照得本部堂奉旨办理福建军务,统率全军,按程前进。所有营众人等,各依大队,山程水驿,夜宿晓行,务宜恪守营规,与民无扰。所需米、盐等项,入市购买,按照市价,给与现钱,不得恃势横行,强取民物,尤不得成群结队,擅入人家。至于口角细故,斗殴重情,一律禁止。除派弁密访以肃助行外,合行出示严禁。为此次仰随营勇夫人等知悉,师出以律,禁令煌煌。沿途经过地方,须要规行矩步。如有故犯各前项,一经查出,法不稍宽。并准被扰之家查明实系何营、哨勇夫,许即扭送该营官,刘禀明情节,按照军令,从严究办,总期秋毫不犯,安堵无惊。本部堂三令五申,谓言之不早矣。[7]

  十一月十七日(1885年1月4日),杨岳斌抵江西省城南昌,一面飞饬各营赶紧星驰前进,一面与抚臣刘瑞芬筹拨行饷。杨岳斌本拟在省各军齐集点验后赶行前进,因月中雨雪连绵、道路益形险阻,至二十三日(1885110还有三营未到。他焦灼万状,即一面飞饬提督王仁和等,无论风霜雨雪须星夜趱程;一面命营务处杨秀实给各营发足一月军饷,并训令全体官兵保卫国家神圣领土台湾,应不避艰难险阻,务须冒严寒雨雪兼程赶赴泉州。

  二十四日(1885年1月11日)时值隆冬,连日风雨大作,杨岳斌冒着雨雪,率卫队亲兵由南昌起旱,倍道星驰,取道抚州、建昌、崇安、邵武、延平等地,于十二月十四日(1885年1月21日)行抵福州。时“文武各官往西门迎恩亭会接,至二点钟驻节于湖南会馆。沿途兵勇如山如海,路为之塞,军容之盛,不减朔方。钦宪所带十馀营均驻扎东校场听候调遣”。[8]杨岳斌连日与大学士左宗棠、福州将军穆图善、闽浙总督杨昌会商军饷及机要,又至马尾,向船政大臣张佩纶领取枪械弹药。十九日(1885年1月26日),杨岳斌率随行人员自福州起程,二十八日(1885年2月6日)抵泉州,与福建水师提督彭楚汉商议渡海援台事宜。

  杨岳斌运筹帷幄,纵观全局,以敌强我弱,不宜硬拼。在战略上,面对法军的侵略和嚣张气焰,杨岳斌在赴台之前,除了筹兵集饷,还向清廷陈述了关于国家长远防务的建议。在《恭报长沙起程日期休闲鞋摅管见折》中,他详细表述了自己对于加强台湾防务的设想:(一)精练京外制兵,分扼险要;(二)团练沿海民兵,合力防卫;(三)预筹屯粮,以充军实;(四)重防陆地,以出其制胜;(五)量移机器局,以免疏失。他与左宗棠等商讨军事机密,向杨秀实密授机要,嘱其依计而行。派军械所委员舒文惠等赴上海购买军舰,并电奏朝廷,要等购齐方可渡台。朝廷接电,迭发严旨,督责立即渡海。法军截获电报,信以为真,遂使法舰20艘封锁台湾海防。

  而杨岳斌出人意料,挥军冒险偷渡台湾海峡,增援孤岛血战中的台湾军民。光绪十一年正月十五日(1885年3月1日),他密选厦门亲兵百余名,多带枪炮军械,乘长胜轮船驶泊泉州秀,海口另派平安轮船停候金门山外渡兵。均严令不准登岸亦不准擅开。

  十七日(3月3日)夜杨正仪先赴泉州南城河雇定“长胜号”小民轮。杨岳斌三更登舟,顺潮六十里到秀。十八日(3月4日)早附轮飞驶,已行三百余里,可由鹿港上岸,忽遇风雾,狂风大起,波涛汹涌,船只在浪涛中起伏飘摇,后折回金门山外。十九日(3月5日)早风止,乘平安轮,绕澎湖至峤。时月明星朗,杨岳斌以远镜测见法船大帮十余只排列封海。霎时黑云四塞,举目无见,而轮船已达台湾山后埤南,登岸另易小舟,水深涌大几复没,而衣履已潮水淋漓矣。[9]

  光绪十一年正月二十一日(3月7日),杨岳斌于岛东埤南厅(今花莲附近)登岸,穿越时称“生番之地”的崇山峻岭“后山”,经过四天,南下恒春,到达凤山县,在后之处会见湘军将领台湾道刘。杨岳斌传达朝廷要求湘军、淮军将领协作,台南、台北官绅合力驱法的旨意。杨岳斌在数方合作下,在台南很快就募勇过万,筹饷十余万两。他分派文武随员,协助各地筑城固防,教授团勇操习枪炮,随即选调台南数千团勇,携械押饷,与驻台北府城的巡抚刘铭传军形成犄角,共同将法军困在基隆。

  朝廷闻奏杨岳斌渡台成功,群臣弹冠相庆,均恭贺朝廷识贤得人。杨岳斌却说:“军机万变,妙恃一心;但求于事有济,不求君父见谅。”[10]后继各营“乾军”都用民轮,分头潜渡,在台湾的布袋咀、番挖、鹿港、梧栖等地登陆,并携来一批饷银、枪炮增援。

  杨岳斌潜渡台岛之际,占领基隆的法军连续四天分路猛攻,欲置刘铭传淮军于死地。刘军与法军开战两月以来,遭法封海,孤悬海外,求援不应,加上岛内湘、淮将领失和,刘虽孤军“力与拒战”,终因枪炮不敌,伤病过多,“能战者不足三千人”,又遭疫病,“军士日有死亡”,已到了“保一日是一日”的岌岌可危之境。杨胜利登陆,如“雪中送炭”,大大鼓舞了台湾人民的斗志,振奋了抗法将士的军威。他立即筹划台南防务,又就地招募团勇万余人,连日操练,解除了台湾岛的孤危。

  杨岳斌又率“乾军”驰抵淡水,会见湘军将领提督孙开华,予以抚慰补给。后于二月初三日(3月19亲临台北府城,会见巡抚刘铭传,为之补员补饷补械,终使刘军绝处逢生,士气为之一振。杨岳斌以钦差大臣统筹全台军务,与台南刘、台北刘铭传、淡水孙开华等湘、淮诸将沟通关系,协调战守。

  到台后,杨岳斌仍依刘原来所分前、后、南、北、中五路官兵分统联防之策,“各专责成”“以明赏罚”,特别加派湖北提督程文炳驻守前岛澎湖加强防务,杨岳斌率“乾军”作机动驰援各处。驻岛清军从此兵强械精,粮充饷足,形成以逸待劳之势。法军虽常派三五兵轮沿海炮轰,骚扰中南十余港口,甚至打到后山埤南、花莲、成广澳等地,都遭各地守军痛击,无法登岸入岛。基隆法军欲夺台岛资源,而苦于基隆煤矿业已炸毁,又想南下夺粮,却苦于全台严防无路,已形成“鸡”困于“笼”之势,军心日渐涣散,致有饥饿法军偷潜来降,加以法将孤拔战死,夺台阴谋更难得逞,迫使法军终于向清廷“乞和”。光绪十一年四月廿七日(1885年6月9日),中、法达成和议,结束战争。

  中法和议达成之后,法军移兵下海登舰,在基隆降下法军旗帜,并于城头高插清朝龙旗,官兵列队迎候杨岳斌率将士入城。随后,杨岳斌同刘铭传、吴宏洛等视察刚收复的澎湖;并抚慰军民,筹办全台善后事宜,上奏《密保人才折》,推荐淮军宿将刘铭传,继续经营台岛,加强防务,严防反复。杨岳斌在台期间内,杨岳斌十分注意考察和培养人才,以“忠义勤廉”“忠勇廉诚”“忠贞弥笃”等保荐湘军宿将李成谋、彭楚汉、李光久、王诗正等。又上奏折,请求朝廷奖励在战争中出力官兵尽忠守土之功;请奖“乾军”渡台兵勇;特别请求奖恤于光绪十一年二月二十四日(1885年4月9日)搭乘平安轮渡海时,在恒春洋上遭法军巨舰截击殉难的百余“乾军”官兵,并将他们入祀乾州厅昭忠祠。多年之后,这一批渡海援台、抗击法军而牺牲的将士,又得入祀于台岛人士修复的湘军昭忠祠,忠昭日月,永垂青史。

  杨岳斌在台湾期间,还遵旨秉公处理若干案件,分别办结知府李彤恩案、道员朱守谟案,于十一年六月初五日(7月16日)“遵旨复奏”,有效地缓和了湘、淮两军的矛盾,促进了全军的团结一致、共同御敌。

  四月二十七日(1885年5月6日),《中法和约》,在天津签订。五月六日(6月18日),杨岳斌即上奏清廷“请撤乾军并乞终养”,谓:“臣思闽省借款发饷,已属支绌异常,饬臣部12营及卫队300名一律先行撤遣,送回原籍,以节饷需……臣母病因苦增剧,已有朝不保夕之势,吁恳天恩,赏假终养。”未获清廷批准。六月五日(7月16日),杨岳斌再次上奏,请撤勇返籍:“当此饷罗掘几尽之时,节省尤不可缓,又老母年近九旬,病势剧增,恳准免去帮办福建军务差使,赏假回籍终养。”6月23日(8月3日)清廷不得已复旨:“着杨岳斌回籍养亲,即将所部各营妥为遣撤,俟撤竣后再行起程。”杨岳斌接旨后即与刘铭传会商,将乾军所带武器凡台湾防卫需要的均留交台湾,遂将小克虏炮18尊弹50万发,缴交台北军械所收。他一贯秉承“每战必先、病不言劳、功不言赏、志识高出寻常”的素志,然后于八月班师。

  从光绪十年七月二十八日(1884年9月17日),杨岳斌为祖国为民族,不顾六十三岁之龄,奉旨帮办福建军务,募勇援台,至战事结束解职回籍,历时约14个月。以他年迈体衰之躯,为保卫祖国神圣领土,驰驱万里,援台抗法。在台指挥军事,一秉至公,丝毫不带个人或派系偏见。战事结束后,他又立即遣散兵勇,自解兵权,乞养山中,充分表现了湖湘文化培育的湘军杰出将领为国家民族效命疆场的爱国主义精神。

  注释:

  (1)《杨岳斌集》第十五卷、第十六卷。长沙岳麓书社2012年8月(以下凡出自该书者,均不再作注)。

  (2)提督水师营务处杨正仪观察前由彭军门咨请何制军奏留驻厦,现复经穆将军奏请调赴长门帮办营务。P273

  (3)《左宗棠全集》第八册第3141页,岳麓书社2008年出版,《台《申报》第4133号,1984年10月14日)《湘军》第八册湾军情吃紧请敕重臣由海道赴援折》光绪十年九月初八日。

  (4)“楚军近信”《申报》第4203号,1984年12月23日)《湘军》第八册P290。

  (5)“厚帅过芜”《申报》第4210号,1984年12月30日)《湘军》第八册P291。

  (6)摘自《杨勇悫公事略》清杨正仪等撰,南京图书馆藏书GJ/KB0724。

  (7)“宫保告示”《申报》第4210号,1984年12月30日,《湘军》第八册P291。

  (8)“钦宪莅闽”《申报》第4249号,1985年2月7日,《湘军》第八册P298。

  (9)注:摘自《杨勇悫公事略》,杨正仪等撰,南京图书馆藏书GJ/KB0724。

  (10)摘自王先谦撰“皇清诰授光禄大夫太子太保陕甘总督世袭一等轻车都慰杨勇悫公神道碑铭”,《杨岳斌集》卷首,第22页。长沙岳麓书社2012年8月。

  (作者单位:长沙阀门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