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军事专著《武备辑要》初考
时间: 2017-06-16 09:06
胡卫平
大概在十多年前,有次我去上海图书馆看书,有意识地检索上图所藏曾国藩的著作。其中一古籍线装书《武备辑要》,分上、下两本,共六卷,署名曾国藩“言于首”。据我所知,从郭嵩焘到曾纪泽两人都没有著录过曾国藩有此著作。那时上图对古籍线装书的复印,控制较松,我就全本复印了,准备回湘后仔细研究一番。
回湘后,我对湖南图书馆所藏的曾国藩著作查看几次。还是没有此书的著录。无从考订。我就丢在长沙的家里。
现在退休几年了,长沙的书籍大都搬回了双峰。因而对《武备辑要》重新进行了研究,初步考订如下。
(一)《武备辑要》的写作背景
同治七年(1868)十二月十三日,曾国藩抵京师贤良寺。十六日,趋朝面觐,一一回答西太后所提有无良将等问题。西太后面谕曾国藩到内阁大学士任。就是人们常说的“宰相”。
同治八年(1869)正月十七日,是日,曾国藩向西太后请训、递封奏,一一回答西太后所提练兵、吏治、对付洋人等问题。正月二十日,曾国藩起行出京,一路察看永定河各处水利工程。
正月廿七日抵保定,任直隶总督一职。
三月二日,曾国藩至箭道考验武员二名,又点保定练军千人名一次。
四月十五日,曾国藩接见兵书《窥妙引》作者王荫谷。
九月十三日,曾国藩核改《直隶练兵章程》毕。
以上六条日记,都是录自曾国藩日记,笔者加以整理。
综上所述,曾国藩在直隶总督任上,写作《武备辑要》是具备条件的。
(二)《武备辑要》序言为曾国藩手迹“言于首”
《武备辑要》序言,由曾国藩亲书,凭着我多年接触曾国藩手迹的经验,应为真迹。“言于首”后有两枚印章:“涤生”“国藩”也是常见的。“言于首”全文余字,未断句,可欣赏曾氏书法。
曾国藩在“言于首”中写道:
因于公牍之暇,将前在军营规模,亲自阅历,实见之施行者,令夏吏钞录,绘图,汇成四卷,名之曰《武备辑要》。
此段文字说明二点。
一是曾国藩幕友中姓夏的书吏,是他钞录、绘图,将曾氏阅历实见之施行者记录绘图下来了。
二是“汇成四卷”,而书中正文是六卷,又怎么解释呢?其六卷为:
卷一,城守方略。
卷二,城守申令。
卷三,城守设施。
卷四,城守清野。
卷五,制胜要策。
卷六,行军要策。
其中,卷五、卷六篇幅较少,可能是曾氏写成“言于首”后添加的,或是书吏遵曾氏之意,加了两卷。因曾氏在同治九年(1870)九月六日“即交卸直隶总督印务”。而在本年五月即因“天津教案”而离开保定,而他同治八年九月初七至十三日四次核改的保定《练军章程》,今也不见。可见,曾氏在保定的著作因“天津教案”忙乱也散失不少。曾国藩第二次离开两江总督任时,学生李鸿章接任就刊印经史各集,这对师生接任刊书是有传统的。而“言于首”写于同治八年秋七月,接任曾国藩直隶总督位子的又是他的学生李鸿章。很可能是李鸿章刊印的。故郭嵩焘与曾纪泽整理曾国藩的著作时,没有此书的著录。
(三)兵可百年不用,不可一日无备
同治八年正月十七日,曾国藩回答西太后说:
兵是必要练的,哪怕一百年不开仗,必须练兵防备他。
曾国藩在“言于首”中也说:
兵可百年不用,不可一日无备。毋居安而忘危,毋狃常而忽变。
这两段话在两个时段讲的就是一个意思。
曾国藩已在“言于首”中注释:①兵:“兵,凶器也。”兵既指战士,也指战争。战争可以没有,要追求没有战争。
②“战,危事也。”战争是危险之事。不可一日没有战备。
曾文正在“承平日久”,提出的战备思想,是其军事思想的亮点。“上述二条,是对《武备辑要》的初步考订,“言于首”附后供参考。
(四)附《武备辑要》“言于首”全文:
余自束发授书,即留心时务。尝取《六韬十三篇》《金汤十二筹》《纪效新书》各帙,玩而读之。窃思,兵,凶器也,战,危事也。守一城,则一城生死系之。统一军,则一军成败关之。孔子曰:“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信斯言也,兵法尽之矣。庚申之患变生仓猝。迨余奉命剿办粤逆,时承平日久,台站粮饷,一切章程悉由创定。上承圣训,下竭愚衷。凡同侪暨将士,中有献一策者,莫不悉心斟酌,以期获效。仰赖天威,逆酋授首。现中原已定,边患未除。兵可百年不用,不可一日无备。毋居安而忘危,毋狃常而忽变。战之机,在料敌,使敌不敢进。守之机,在御敌,使敌不敢攻。战与守,皆非易事。非久历戎行,洞达今古者,不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因于公牍之暇,将前在军营规模,亲自阅历,实见之施行者,令夏吏钞录、绘图,汇成四卷,名之曰《武备辑要》,用是校刊存之,以便省览。若夫临事运谋,出奇制胜,千变万化,雷动风驰,是又在神而明之者。编成,爰弁数言于首。
时同治八年孟秋七月,湘乡曾国藩书于直隶节
(五)《武备辑要》手迹复印
(作者单位:曾国藩故居管理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