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色栏目 > 湖湘文史 > 文史拾遗 > 2016年第二期 > 序跋书评

《罗润璋集校注》前言

时间:   2016-08-01 11:08

罗金龙

  罗润璋(18541915),字琳修,号磐园,湖南桃源县菉萝坪人,清光绪己丑举人,四赴礼部试不第,以知县分发到江苏。任职的时间是光绪三十二年(1906),同年12月朝廷发布“谕旨”:“江苏试用知县洪长□、陈国磐、何治沛、胡鸣鹤、童宝荪、唐同声、周槐荤、许宝绶、高绍廉、赵先景、罗润璋、唐庭龢、寿鹏飞。”(据1906年上海《东方杂志》第三卷第13期)同年有《吏部掣省江苏纪事诗》。为官不久因丁母忧去官。除《磐园诗集》外,还著有《羽仪阁诗稿》(手抄本,现藏中科院图书馆),主编有与县中名迹桃花源文化有关的《洞天唱和集》及续集一册(1915年汇源书局石印本,现藏湖南图书馆)。

  罗润璋有四女,子矩昌早逝,在扬州时曾妾某氏,生一男,名芷洁,不久即卒,有《桃叶梦三首》纪慨(据民国吕光锡《桃花源诗话》)。後以季弟润珩子槃昌过继为子,故底本扉页有“男槃昌校字”的字样,即其诗集民国时为其後人整理出版。曾祖罗嗣宗、祖父罗以宽、父罗振绪,父因子贵,赠“文林郎”(据清光绪《桃源县志》),有位世祖曾任四川龙安府推官(明清时即推府,掌刑狱讼典,可与知县同等)殉身张献忠之难者,乾隆年间追加谥号为“节慜”,书中有几次提到。据清嘉庆《常德府志》及清光绪《桃源县志》,此人名为罗应选,字元万,明天启甲子年(1624)举人,初任广西柳州府推官,因母逝回家守孝去官,期满後改补四川龙安府推官。政事宽简,士民悦服。崇祯十六年(1643)张献忠部入蜀,夜围府城,罗应选与他的四个诸生弟弟应逵、应遂、应逢、应遇分道巡守,城破,全家遇害,罗应选逝世前有题壁诗:“谁遣皇图运式微,山河破碎万民非。今朝致命无他计,再遣英豪扫瘴霏。”乾隆年间为表彰前代忠烈,追加谥号为“节慜”,入祀昭忠祠,但这个谥号并非一人所有,而是赏给一批人的。

  据李世泽的《叙》称,罗润璋早年在桃源漳江书院读书,不到二十岁就成为县学弟子员(又称“博士弟子员”)。曾随县中名士郭世嵚(兰荪)与向光谦(梅修)学诗,与书院主讲者瞿方梅也有唱和接触。同时,在书内与其同时代在桃源的名士,如吕培栋(澄伯)、费竹心(道纯)、刘逢然(野民)、罗炳(石完山人)、李贯(修梅道人)、吴良秀(棲苴道人)、杨瑞鱣(集三)等均有交往。另据其诗:“嫦娥十五降琼楼,万户齐称海屋筹。嗟我忝居三日长,举杯共醉二分秋。”(《初度志感》)推知罗润璋生日为旧历八月十二日,他的生日诗也自注“早中秋二日”,可证。

  民国初,罗润璋上书前农林总长宋教仁,条陈水利及江湖疏浚之法,命其为部中佥事。恰好此时宋教仁因省母归乡,继事者授其为视察官,调查广东、湖南、安徽等处河道,设水利局,以事权不一,知其无成,告病归乡。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宋教仁返乡省母的具体时间是民国元年(1912)岁末,罗润璋还写过一篇为宋教仁母亲祝寿的文章,发表在民国二年(1913421日的《民立报》上,文章导扬了宋母万太夫人的懿行美德。此文是目前宋教仁研究中未被广泛注意到的材料,可惜现今文献不全,只存部分(见书“集外拾遗”部分)。不久宋教仁推荐罗润璋纂修国史,将行,听到宋教仁在上海被刺杀的消息,遂对时事无望,杜门不出,在县城东筑屋“磐园”以居,颇有寓意,有跋云:“昔庾子山处乱离之时,击华夷之变,北望中原,南顾江左,不能揽辔登车,以行其义而达其道,而寄情於一壶之中,一枝之上,《小园》一赋,其志亦可哀矣。余学远不逮古人,而时会所遭际似之,暮年萧瑟又似之。鸿冥高举,倦飞知还,乃辟园如掌大,旦夕盘桓,以写吾忧而引吾年,亦犹兰成之志也。《易》曰:‘鸿渐於磐,饮食衎衎’,吾因取以名吾园矣。”(据民国《桃源县志稿》及民国吕光锡《桃花源诗话》)。另一部诗集取名《羽仪》,也是据《易》中语以托意:“鸿渐於陆,其羽可用为仪。”寄托与前是相类的。

  最初著录罗润璋作品的有清末民国徐世昌编《清诗汇》(又名《晚晴簃诗汇》),吴恭亨著《悔晦堂丛书》之《对联话》,以及稍後的《桃花源诗话》等。尤以为桃花源撰写的楹联传诵於世,脍炙人口。此书的作品,古近体诗、楹联、文章均佳,最大的特点是描写风物之作居多。《叙》称,罗润璋“四上春官,宦遊吴越,凡名区胜迹之登临凭弔,贤士大夫之往来,家国之故,身世之感,无不一一发之於诗。”由于遊旅各地,极大地开阔了眼界,故其作更加成熟,沉郁顿挫是其诗的主要特点,清新流畅的兼而有之,诸作醇正典雅,在桃源历代名士中占有一定地位。

  罗润璋所处的是清代末年这一特殊时期,尤其是甲午海战、英法等国联军侵华、外族入侵加上内政腐败,国事蜩螗必然给罗润璋的思想造成一定影响。作为清醒的知识分子,表现在罗润璋作品中,多是以古喻今或托事假借来抒发。他感到“而今遍地腥膻满,慷慨何人誓出师”(《淮蔡怀古》)。同时也有着“诸君莫洒河山涕,努力鸡声起舞时”的壮志(《读史有感》)。对於他自己,他自道“忠孝家声今未坠,敢忘绰楔上雲霄。”“苍生疴养关何事,犹自挥戈奋鲁阳”(《五十初度自述》)以及“好逐班生投笔去,星躔马上耀盘陀”的愿望(《永州九歌》)。诗言志,发为心声,像前面这类语言,在罗润璋作品中还有不少,读者可仔细寻绎。

  罗润璋中举後几次考试不中,当他分发到江苏为官时,有机会出仕了,他的态度是“济川谁作中流楫,仗剑还思跃冶材。”“此去好希仙令尹,双凫满带帝城春。”(《吏部掣省江苏纪事》)看到小说《茶花女》,为那样一位“不负阿翁不负郎”的西洋青楼女子而表示同情:“我为花怜为花泣,落落天涯百感深”(《茶花行》)。对行船“满望中流自在行,谁识水浅胶泥沙”时的行舟人表示同情:“一肩木杵,半篙浪花,体无寸纱”(《邪许歌》)。天热苦旱,田地无收成而百姓租赋不减捐,他希望为官者:“无使哀鸿飞,嗷嗷鸣远天”(《吾村》)而《倭军嫠》表现的是对一名侵略中华的日本军人寡妇的描写,全篇继承了白居易乐府诗的写法。细致地描绘了倭军妇“爱国不爱躯”,并与中国崇礼教,女性“守身爱名誉”作了对比,其含义是深刻的。

  以上当然是举斑窥豹,其作风格大多沉郁。但清新有味的也有,如《柳枝词六首》、《永州九歌》、《红莲九歌》等,都是竹枝词风格。罗润璋组诗也很擅长,一篇不尽其意的以多篇出之,比较突出的是咏物之作。如《春柳四首》、《春草六首》、次韵落花八首》等;与年相关的《除岁》、《守岁》、送岁》、《留岁》;与秋相关的《秋蝉》、《秋扇》、《秋蝇》、《秋海棠》、《秋槐》、《秋鹰》、《秋蚊》、《秋闺》、《秋草六首》,这些都能做到不即不离而有寄意。同时此书对研究区域文化也有着学术资料性,如对湖湘文化而言,对风物的描写,对师友之谊的叙述,唱酬以及对有关事件的记述,都有资料价值,兹不举例,可贯穿全书去寻绎。

  桃源历来是人材渊薮,山川灵气所钟,境内桃花源更是古今胜地。罗润璋是清末民初桃花源文化中值得一提的人物。他在光绪後期和民国初期,分别帮助过当时的桃源县令余良栋(芹塘)与杨瑞鱣(集三)修复桃花源旧迹,也参加了杨瑞鱣在桃花观内“古隐君子之堂”举行的集会。

  民国三年(1914),桃花源内始建於明万历年间的大士阁(观音堂)被主持李贯(修梅道人)失火焚毁,由此时第二次来任的桃源知事(即知县)杨瑞鱣捐款修复,在原址上建成并改名为“桃花观”,又在观的两侧建了蹑风亭和息机别馆。工程的完成恰在重阳前,为了庆祝完工,杨瑞鱣便召集县内士绅作重阳雅集,在桃花观大宴宾客,作文酒之会,极尽唱和之乐,留下不少诗文佳作并有碑刻留存至今,参加这次集会的有举人、秀才、布衣,还有海外归来的学子等。杨知县首先作诗《甲寅重九宴集古隐君子之堂并序》,其他人纷纷唱和,罗润璋除了唱和这篇作品外,又写有多篇诗联,为桃花观写了序。他还将此次唱和作品整理成《洞天唱和集》及续集於次年1915年出版。

  罗润璋为桃花源撰写的作品中,尤以“卅六洞别有一天”长联著称。此联民国四年(1915)由县人冯为璞书写後,蜚声海内外,传播很广,是桃花源文献宝库中的精品,此联历经百年,连同当时其它碑刻匾额作品至今都保存在桃花源内。可贵的是,他还有一集句联:“流水当年怀往事;桃花依旧笑春风。”这是目前所见的他唯一的手书传世作品,是他亲自书写的墨迹,就在桃花源内。

  此次校注,以长沙宝新书局民国早期石印本《磐园诗集》(又名《磐园古近体诗》)为底本。底本竖排繁体无标点,全书六卷及拾遗附存一卷共七卷,各卷首有编年。现将其它能辑录到的诗联文章也一并附後,题为“集外拾遗”,均加校点注释,总曰《罗润璋集校注》。

  (作者单位:湖南文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