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城坡地名及史迹考
时间: 2015-07-08 10:07
沈绍尧
1951年,长沙新设一县,县府驻望城坡,便取名“望城”。笔者在望城坡工作多年,曾向不少人打听望城县府旧址,均不知情。事情才过60多年,怎么遗忘这么快?失落之余,便多方查阅资料,拜访知情者和专家学者近百人次,内有耋耄老人20多位。在对望城坡若干史实初步梳理的基础上,谨献抛砖之见,诚请各位指教匡正。
望城坡老街
一、古驿道、卡防岭与望城坡
清乾隆十三年(1748)《长沙府志.山川·善化》载:“望城坡,县西十二里,驿路有市。”1995年版《望城县志·古道》载:“清代至民国前期……长(长沙)宁(宁乡)益(益阳)古道,通向湘西北和鄂西一带,沿途‘五里一堆,十里一铺’,境内从望城坡至惊马桥有瓦店铺、山枣铺……”瓦店铺在望城坡东头。1998年版《长沙市志·驿邮》云:“善化县……县前总铺起,10里至瓦店铺,设铺夫7名;10里至山枣铺,设铺夫6名;10里至赤竹铺,设铺夫6名……”“驿站职责为‘宣达诏令,传递军情,运输官员和贡品’。”《长沙市志·公路·民间大道》云:“明清以来,湖南除以长沙为中心的驿道辐射四方外,尚有大量县乡道作为驿道分支和补充……长沙至宁乡:由溁湾镇经山枣铺(以上与驿道重复)、枫树铺、白箬铺、惊马桥入宁乡境。”望城坡附近的乡道分支,清光绪《善化县志·山川》曾记:“望城坡,县西十二里。三里垅起至山枣铺,分路谭家山,凌荫庭、陈际昌修石路一千三百丈。”90高龄的潘贵生老人说:“从盐道坪起,经溁湾市、五里堤到瓦店铺十里,过望城坡,下三里垅,喊五里堆(今省航天局附近),再五里,喊山枣铺。历来河西最热闹、最有名的就算溁湾市和望城坡。”81岁的段文科老人说:“我觉得那时望城坡比宁乡县城还热闹。”无疑,这种繁华是驿道加古道带来的。
这种交通优势可上溯多远呢?据《益阳市交通志》《洞庭湖经济史话》等文献所载,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秦通百粤的驰道,大致路线是“长安—南阳—襄阳—江陵—武陵—益阳—长沙—零陵—百粤”。汉代,驰道转化为“驿骑驰递,行旅传舍”的驿道。宋代改驿站为铺递,驿吏改称铺司。北宋章惇开梅山时,于宋熙宁五年(1072)开始修筑从长沙经宁乡至梅城的“安长大路”。明崇祯十二年(1639)《长沙府属总图》载有长沙通向四面八方的驿路里程图,其中“西抵辰州沅陵650里,西北抵常德、龙阳280里”。
清康乾年间,全国驿道网已臻完备,大体分为三个层次:京城通往各省的,称“官路”,省城通县城的,称“大路”,县城通往各地的,叫“小路”。湖南境内的驿道网以长沙为中心,向鄂、赣、粤、桂、黔发散5条干线。其中通往贵州的官路,史称湘黔大道,自长沙西达贵州玉屏,全长612公里,是湖南通往大西南的主要通道。发掘表明:官路宽2—3米,泥石筑成,中铺青石或麻石,“十里一铺”之制当始于宋、明时期。作为湘黔古道的长沙起始段,望城坡见证了久远的历史。
1994年版《长沙市郊区志·集镇》云:“望城坡……中部有个卜方岭,立于岭上可见城垣,因此得名望城坡。”有长者说:“望城坡”是西来过客最先喊起来的。无论从大西北、大西南,还是从鄂西南、湘西北,或从益阳、宁乡进入长沙,望城坡都是令人先愁后开心的地方:经长途跋涉,到此还要爬坡过岭,难免愁思倦意;爬上岭,长沙城就历历在目,凉风习习,车夫、轿夫、行人等无不歇息远眺,争睹古城,倦意顿消,怎不开心?尤其是初到长沙的人,下坡时还不停眺望美丽的古城。因印象深刻,于是一传十,十传百,“望城坡”之名不胫而走,名扬华夏。
湖南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著名史志学家何光岳研究员在《三湘掌故》中写道:“长沙市的湘江以西,由南到北纵列着金牛山、仙山、天马山、岳麓山和银盆岭。这一系列山冈,遮挡着西面,只有站在望城坡上,才可以从岳麓山和银盆岭之间的中断处,向东望见长沙城,所以叫望城坡。”
“卜方岭”,老人都叫“烤风岭”,但多不清楚到底是哪几个字。86岁的罗立文老人说是“卡还岭”,有“到卡子回还”的意思。73岁的陈海云先生说:“我听祖上讲,叫卡防岭,因这里为两山夹一关地势,自古是长沙西郊的军事防御关卡,早年还有守卡人住的筑墙屋。”笔者认为,无论从义理还是从长沙话的语音看,“卡防岭”之说似更妥帖,故下文将其取代“卜方岭”。
1929年所修的长宁公路,从卡防岭南面的方家巷口绕过,在望城坡西头的“罗积庆口子”(今农业银行附近)下三里垅。86岁的梁贵华老人说:“1957年7月1日,我搭车在‘罗积庆口子’下,往东去望岳乡政府报到。走近这个关卡,只见两边都是陡墈,中间宽不到一丈。我没照直走古道,而是随向导抄近路从左边上墈。等爬到墈上一看,啊!长沙城看得清清楚楚,至今如在眼前。”
卡防岭北侧山头较高,原为义冢山,1957年开土造田,改名万宝山。77岁的周仲冬先生说:“那时我们常到坡上看天心阁和烈士公园纪念塔,晚上有灯光,更好看。1979年建电影学校,推平了不少。”1951—1954年任望城坡民兵队长的潘贵生大爹说:“解放初,坡上有民兵哨所,看到飞机,要向上级报告来去方向。”万宝山山顶现处湖南艺术职业学院北院(原省电影学校)西围墙外,眺望长沙的视野被楼盘挡住大半,但仍能大致分辨。
卡防岭南侧山头稍低平,原有几处橘园,民国时国际慈善机构建有贫民宿舍,1949年后先后驻长沙县三区政府和望城县税务局,1956年前后建望城坡完小,附近有卫生所,人们习称之为“橘子园”。梁贵华先生说:“1957年秋天,我在学校前坪开过群众大会。”87岁的赵惠群老师说:“六几年市25中拨来一个初中班,还调来3位老师。”1970年代设两年制高中。52岁的钟坚女士说:“我76-78年在这里读高中,记得有高7、高8、高9等班,之前上高中要跑清水塘。”50岁的周红艳女士说:“我是七几年在‘橘子园’高中毕业的。”
1983年,长宁公路之溁湾镇至望城坡段准备拉直、加宽,望城坡学校拆迁至万宝山之北的曾家坳,现名望岳中心小学。
2005年,溁望公路改建为枫林路,卡防岭被推平,原址之东北后建有裕源大厦。
二、望城坡老街与上、下坡
《长沙市郊区志·集镇》载:“望城坡,位于西郊望岳乡境内,居岳麓山之北,距市约3公里。全镇老街长约1500米,总面积1.2平方公里,分为上、下两坡。”1997年版《长沙百科全书·地理》云:“望城坡……千百年来商旅汇集该处。为湘江所阻,只好旷日待渡。”特殊的地利条件,使望城坡自古成为繁华的集镇街市。老人们回忆:1949年前后,从瓦店铺沿古道向西缓慢上坡,过李新泰铁铺,就有街亭子,下雨穿布鞋不湿脚,一直到罗积庆口子,街亭子断断续续。老街宽丈余,人流如织,有时像过兵一样,有挑担、抬轿、推土车子、拉黄包车的,有赶路、赶场、骑马、叫卖小生意的;春笋上市时,更是人挤人,担碰担,川流不息。两边的茶铺、饭铺、酒店、南货店、日杂店、肉店、布店、鞋袜店、碓房、米店、菜店、烟丝店、陶瓷店、煤炭店、理发店、药铺、裁缝铺、香烛铺、铁匠铺、湘粉坊、织布厂、染坊、屠宰场等参差交错,有的地段可见古井、池塘、菜园和农田。
1950年起两度参军、84岁的邓迪山老人虽失明,但问起望城坡老街,一口气数出下坡的40多个门店。笔者随周仲冬先生一一查看过老街的50多个门店原址,名气较大的,有下坡的李新泰铁铺、罗乾石酒店、洞庭春茶馆、保云堂药店、谭梅生布店、彭志发小百货、张福泰布店、宋家茶馆、邱福胜南货、福余南食店、复兴祥南货山货、周顺记布店、罗积香南货、杨家茶铺、文家饭铺、王家饭铺,上坡有经营油、盐、酒、南食、中药、香烛的罗积庆商号,有织、染、印、踩、销于一体的西福记布店和大成丰布店,及赵家饭铺、王家饭铺、余恒兴大木店等。
关于上、下两坡之界,有两种说法。一说以卡防岭为界,西为上坡,东为下坡;一说以横穿老街的方家巷至曾家坳山路(今望岳南路)为界,因交叉口东南有古井,周边为水田、茭瓜氹,所以也说以老井为界。笔者认为,从“望城坡”是西来客人叫出来的历史看,“以卡防岭为界”较为在理:从罗积庆口子到卡防岭一路爬坡,故名上坡;过卡防岭,一直到瓦店铺,都是下水路,是为下坡。
长者回忆,望城坡昔日名胜不少:东头瓦店铺附近有指路碑、真武庙;向西,下坡有泗洲庙、化字塔、石桥、联合工会会所、关圣殿、戏台、古井、耶稣教堂;上坡有福兴祠、贞节牌坊、余恒兴店旁的石牌坊等。前面所提古井,实际上是个深水氹,却清泉长涌,从未干过,供应全街用水。潘贵生大爹说:“五几年大旱,三里垅的坝塘都干了,咯里却随舀随满,上、下坡和附近村民都到这里担水。”此外,“橘子园”前面还有一口吊井。
耶稣教堂,2000年版《长沙市志·宗教》有记:“1919年……成立真耶稣教会长沙分会……1924年购潮宗街新屋为会址,成立湖南支会(该会组织:全国为总会,省会为支会,市、县为分会,乡镇为区会)……望城县有王爷庙、樟树亭、望城坡等堂点。”
老街最热闹的是关圣殿一带。关圣殿位于老街北侧,今咸嘉湖路1020号左右;戏台在街南,今咸嘉湖路765—767号附近。周仲冬先生说:“关圣殿有3个拱门,中间拱门上有4尺见方的‘关圣殿’3个大字。前殿进深20多米,奉关公,龙王,地母娘娘,二十四诸天,戴公一、二、三圣等神像;后殿祀观音菩萨。关圣殿是个总庙,管周边的戴公庙、白马庙、东岳庙、泗洲庙、东洞庭庙、西洞庭庙、竹马庙、狮湾庙等8个半庙。每年正月初十,8个庙各来一条龙,一直耍到元宵;八月初一起,要唱半个月的戏,非常热闹。我父亲周福生当过轮值头人,庙里组织活动时,8个庙都要来人,我记得很清楚。还有半个庙,在界线上,两边都管,庙名记不清了。我听祖父讲,庙里的人很有本事,有个叫四和尚的,一个纵步能到殿前屋檐上摘3片瓦下来,又一个纵步将3片瓦放回去。”
民国时期,关圣殿后面办有小学,叫洋学堂,现年70岁以上的当地老人,不少在此读过书。
关圣殿戏台前的地坪很大,可容上千人,两侧各有一株高大的梧桐树。陈先枢等辑注的《长沙名胜楹联选》录有该戏台的两副对联:
威望震华夷,豪杰事,圣人心,一部春秋严正气;
危城拥楼阁,岳麓云,潇湘水,无边风景壮弦歌。
望接江城,览景犹临长乐地;
封连汉寿,迎神遥忆故宫秋。
由于客流量大,土车子多,至1957年,驿道古街破损严重,急需维修。负责此项工作的梁贵华先生说:“当时除关圣殿门前全为麻石外,多数只有路中间尺把宽的麻石过土车子,两边泥深坑多,车夫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怨声不少。那时没钱买水泥,我们就发动群众,每家捡几百斤石子。大家热情很高,有的一家贡献千多斤石子。最后拉磙子压紧石子黄泥,从1957年冬天一直干到1958年开春,不但修好了原有路面,还加宽了一些。”
长者说,1958年秋冬,关圣殿被拆建为望岳供销社,民居也拆去一些,但戏台、麻石路得以保留。1974年龙王港改道,搞去不少麻石。后来拆古戏台,有的麻石至今还埋在地下。1980年代,泗洲庙至溁望公路段修成6米宽马路,属咸嘉湖路西段。现在,上坡古街遗迹仅剩紧挨枫林路的不足50米。下坡尚存古驿道遗迹近1000米,分东、中、西三段:东段自瓦店铺(今麓山名园西围墙边、距地铁金星路站约180米)至泗洲庙,长200余米,路宽2—3米,两边房屋不多;中段从泗洲庙至望岳南路,长约500米,宽6米左右,有大小门店10多家,南侧有“向日葵楼盘”中的2栋楼;西段从望岳南路至裕源大厦,长200多米,宽约3米,两边多住户,门店少见。
古街居民,1949年前除工商者外,多以抬轿、挑担、做手艺、打零工为生,属城市贫民。1950—1952年任望城坡农会一分会主席、89岁的孔美成老人说:“土改、复查后,街上贫民都分了房屋,居民全分了田地,但多不会耕种,要靠互助组、合作社和公私合营,与周边不同,还是吃国家供应粮。”
上文多次提到的“罗积庆口子”,是上坡老街西界,界线以下的西北、西南为望城县天顶乡的涧塘、望新村。下坡老街南北两侧多为郊区的望岳乡望岳村;东头的黄泥岭、三角塘等地,原属望岳村,后划归西湖渔场。可见,望城坡是个被乡村包围的古街,1951—1955年为乡级镇,后属望岳乡,称集镇。1962年起任望岳乡党委书记十几年、88岁的钟伯桥老人说:“望城坡老街一直有居委会,下辖居民小组。”
1958年起,主要是1972年湘江大桥建成后,老街南北相继有长沙灯泡厂、长沙帽服厂、长沙帆布厂、长沙第三塑料厂、长沙仪表厂、省财经学校(今湖南财政经济学院)、省电影学校(今湖南艺术职业学院北院)、省商业干部管理学校(今湖南商学院)等众多企事业单位入驻,“望城坡”范围扩大,城镇户口大增,望城坡居委会遂于1984年3月改建为望城坡镇委会。
1996年,镇委会改称岳麓区咸嘉湖街道望城坡居委会,2004年,改名为望城坡社区居委会。
1993年起,望城坡经济开发区和汽车西站在望城县天顶乡三里垅一带兴建,“望城坡”范围西扩。1998年,由天顶乡的涧塘、望新两村组建望城坡街道。
为避免与望城坡街道同名,2014年3月,望城坡社区居委会正式挂牌为“咸嘉湖街道西大门社区居民委员会”,原址老地名“望城坡”被人为消失矣!
三、首届望城县委、县政府、县政府招待所原址
昔日繁华的望城坡老街两侧,有钱人盖不少屋场,是望城县政府初设望城坡的重要原因。1951—1954年任望城县委通信班长、82岁的陈海文老人说:“1951年春筹建望城县时,政府驻地有3个候选地。望城坡因有比较集中的房屋,接过来就能用,而被选中。当年5月,政务院批复设望城县。县委驻下坡北侧的吕家大屋(原伪警察局),下设组、宣、妇委和工会、农会、土地改革委员会等。县政府在稍北的莲花塘彭五爹大院,设建设、民政、财政、文教、卫生等科。政府招待所在老街南边的黄塘冲陈家大屋。”
1951年望城县政府旧址
88岁的李寿芝老人说:“我当时在吕家大屋的县委农会工作。”老人们回忆:彭五爹即长沙华昌烟厂、天伦纸厂创始人彭虞阶(人叫彭满爹)的哥哥,其屋坐西朝东,与唐梅生共厅屋,彭北唐南,南侧有大会议室,北侧为办公区,后边有住房、厨房、餐厅、杂屋等,占地约5亩。1952年县政府搬到高塘岭后,此屋先后为望岳区、望岳乡、望岳公社驻地,后为荣昌绣品厂,现属望岳南路206号的长沙苏普曼电子有限公司,位于咸嘉湖西路与望岳南路交叉口西南20—70米处,规模依旧,只是平房变成了2—4层楼房。
74岁的彭质斌先生说:“黄塘冲陈家大屋相传为陈大夫所建,前后三进,第三进最大,地势也高,可办厂子、做仓库,后作望岳区卫生院。”1969年在卫生院参加工作、65岁的彭运球医生说:“当时陈家大屋前面两栋除医院用房外,还有些住户。医院的住院部在第三进。后来区卫生院分为多个乡卫生院,这里逐渐拆建为民房。”
史载:清宣统二年(1910)春,吏部主事叶德辉在望城坡屯米一万多石,高价出售。当年四月十九日,叶因在抢米风潮中“挟私酿乱”被革职。笔者推测,黄塘冲陈家大屋很可能是叶德辉屯粮处。
(作者单位:长沙市气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