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心阁赏景品佳联
时间: 2015-01-14 10:01
胡静怡
天心阁
长沙,这座闻名遐迩的历史文化名城,犹如一艘艨艟巨舰,满载几千年的文化瑰宝,穿越几千年的历史长河,历经几千年的风雨沧桑,行驶在广袤的三湘大地。而高耸于长沙南城之天心阁,无疑是长沙这满船文化瑰宝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闪烁着湖湘文化的耀眼光华。
迈入阁东入口,一副八字楹联赫然入目:
天高地迥;
心旷神怡。
该联为省文史研究馆已故馆员曾光炎先生所撰。上联出自“唐初四杰”之一王勃的名篇《滕王阁序》:“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下联出自范仲淹的千古名文《岳阳楼记》:“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集句而首嵌“天心”,不仅描绘了登阁一览之气象,而且刻画了登阁一览之情怀,寥寥八字,酣畅淋漓,情境相生,天衣无缝。
踏进主阁一楼,有光绪进士,长沙黄兆枚一联:
四面云山都入眼;
万家烟火总关心。
作为一位封建时代的文人,登楼四顾赏景之馀而不忘忧怀天下,可谓与屈灵均、范希文等一脉相承,实属难能可贵。
胡六皆先生一联则富于忧患意识和历史沧桑感。
我辈复登临,总难忘四野哀鸿,一城焦土;
天心重抖擞,正奋发九州生气,三楚雄风。
1938年“文夕大火”,天心阁付之一炬,1984年长沙市政府方按原貌重建。作者亲历此劫,当然念念不忘,历历在目。而“弱国定遭殃”这一惨痛的历史教训,自当铭刻在我们心头永志不忘,从而不断激发三湘儿女,九域英豪胼手胝足振兴中华的雄心壮志。斯联警策,未可等闲读之。
登上二楼,光绪进士,桥驿人陈继训一联令余驻足:
岂天下已安时,看烟火万家,敢忘却屈大夫九歌,贾太傅三策;
此城南最高处,更楼台百尺,好管领卅六湾风月,七二峰云岚。
“湘流北去;岳色南来。”天心阁东大门联确道出了此间实景。陈氏之联,则将此间实景加以细化。登阁一览,滚滚湘江蜿蜒北去,卅六湾风月眼底收来,衡岳七十二峰绵延起伏,耸翠堆青,足令人胸襟为之一阔,百虑俱消,豪情勃发。陈氏撰斯联,一反他人常法。一般而论,古今撰联者,大都上联写景,下联言情。而陈联如此安排,自别有一番风味。
三楼视界更为宏阔,犹若“直登云麓三千丈,俯瞰长沙百万家”。玉宇琼楼,鳞次栉比,通衢大道,交错纵横,东水马龙,熙来攘往。当日柳永咏颂钱塘之名句“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等,均不足以形容今日长沙之美态和胜状。倘张择端重生,拾起《清明上河图》之画笔,恐也只能望洋兴叹!
楼柱上赵家寰先生一联吸引了我的眼球:
举头红日近;
极目楚天舒。
上联不是出自北宋名相寇老西五岁时的三步诗么?当日乃父大宴宾客,有客闻寇准才名,便以华山为题,七步为限,命其当场作诗。不料这五岁幼童方行三步,一首五绝即脱口而出:“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一诗既出,四座皆惊,较之曹植之七步成诗尚少四步,此非神童而何!
下联出处人皆知之,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赵先生集此二句为联,极言楼阁之高,视野之阔,切情切景,妙言无痕,实乃神来之笔。
数百年来,题咏天心阁之佳联犹如银汉繁星,数不胜数,今之悬刻者,数十副而已,不过九牛一毛。我至今仍可记诵之二联,虽未刻,然均极见情采。一副是清人朱兰坡所撰:
游不遍七二峰衡岳,流不尽八百里洞庭,无限诗情,如此江山容我醉;
待谁赋屈大夫离骚?问谁虚贾太傅前席?苍茫古意,满城风雨自西来。
另一副则出自当代农民楹联家李曲江之手笔:
登阁上青霄,回首潇湘,是谁将衡岳洞庭和盘托出?
举头近红日,寄身天地,待我把白云明月信手拿来。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人称台湾联圣的伏嘉谟先生回湘探亲,与省会诗联家小聚于天心阁,当场命出一上联索对:
天心阁下话团圆,天意如斯,民意如斯,天下团圆应有日。
刘人寿先生捷足先登,对之曰:
万寿台端抒感慨,万年太久,千年太久,万端感慨总萦怀。
我也凑兴对了一句:
湘绮楼中思属对,湘魂犹在,骚魂犹在,湘中属对岂无人?
后来相继有省内外数百人应对,极一时之盛。可见“团圆”一语,上合天心,下符民愿。此一征对,又为天心阁增添了一段人文佳话。
(作者系我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