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色栏目 > 湖湘文史 > 文史拾遗 > 2013年第二期 > 三湘人物

春花虽逝忆犹存

时间:   2015-01-16 16:01

——记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徐照海先生 

   

    

  我是几天前,从一位朋友那得知老画家徐照海先生辞世之噩耗的。震惊、痛惜之余,忽又觉得:这春意尚存,天和地暖的时节,不是正与徐老那冲和、温润、从容的气质与情怀,很是相合吗?难道人与天地真有某些所谓感应吗?脑海里,徐老的音容笑貌,不由自主就浮现出来...... 

  最初与徐老相识,还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那时,我刚走向社会,但徐老的大名,却早已知晓了。因为上中学时的语文课本上,有一篇《岳阳楼记》,后面协配一幅插图,画的是岳阳楼全貌,作者署名徐照海。徐老曾对我说,因为这幅画,他女儿在学校还被气哭过。一次他女儿指着那幅插图说:“这是我爸画的,我爸是徐照海。”一位同学不服气说:“你爸是徐照海呀,那我爸就是周昭怡(女书法家)。”后来他女儿跟我聊起这件往事,也是带着笑意。 

  是一九九二年吧,一次我去省文史馆找一位姓吴的朋友,他当时在业务处工作。时值冬天,办公室生着炉子,一位瘦小的老人一边坐在炉子旁烤火,一边和人轻言细语的聊着天。姓吴的朋友轻轻对我说:“那位老先生你认识吗?他叫徐照海,画很有名。”我小声回道:“名字知道,但人没见过。”这时,办公室工作的赵忠和主任很热心的大声介绍:“哦!徐老你不认得呀,大名家呢,国宝级呢!”徐老忙转头对我们这边微微一笑:“国宝不敢当,但可以参观,请勿动手!”办公室里顿时快活起来。 

  一九九四年,新华社《瞭望》周刊要宣传湖南几位书画家。当时,那期刊物的一位编审和我熟悉,联络湖南几位书画家的工作就委托于我。徐老是那期刊物指定的画家。去徐老家拜访后方知晓,他夫人刚去世,情绪低落,不太愿见外客。但徐老还是强打精神,接待了我,并指着旁边一位年轻人说:“他叫石纲,我老伴刚去世,他怕我孤独,晚上特来陪陪我。”然后又说:“既然是宣传画家,我当然要支持的,只是这段时间没精力画画,先给你们资料照片,以后再补送画吧。” 

  当时情形,我也只好同意了。几个月后的一天,徐老通知我,送给刊物的一幅画,画好了,约我抽时间去取。说实话,当时刊物的负责人和我,已没抱多少指望了。因为即便在那时,报刊和书画家之间,相互不兑现承诺的事,也并不少见。徐老言而有信,我意外而感激。徐老这次,精神已好了许多,不断解释拖延了时间,请原谅。又夸刊物排印得清晰大气,有关部门看到后还专程打来电话等等。因为高兴,徐老的话题也慢慢展开了,诙谐的对我说:“你别看我个子不高,年轻时,我可是堂堂‘华野’的呢!”然后故意压一压嗓音“跟着陈老总(陈毅)呢!”我忙说:“跟着陈老总当然好呀,怎么又离开了呢。”“你不知道呀”——又是那缓慢地低沉的开封口音:“陈老总是个大气度的人呀,有一天突然对我们训道,现在已经解放了,你们都这么年轻,该读书的去读书,该去一线工作的去一线,我又不是七老八十,有必要你们这么多年轻人伺候嘛,滚,通通滚。我们都舍不得离开他呀,哭呀,但没有用。结果,就只好滚了。”说完,两手一摊,悠然露出笑来。 

  此后,我和徐老的交往就多一些了,若没事,偶也去拜访拜访他。有一回,他郑重其事的对我说:“今天要给你看一样东西,很重要!”我心想,会是什么宝物呢?只见徐老从卧房慢慢拿出一个半透明包装的纸盒来,纸盒不大,长方形,里面装的像是人参。徐老像泄露天机一样,窃窃对我道:“你知道吗?这是用红薯做的假人参,参加笔会时人家送的礼物,回来一看才知道上当了,好家伙,这不坑人命嘛,不过,这玩意治病不行,填肚子可能还凑合。”说完又笑了起来。我忙说:“扔了吧,假得就不用留了。”“不能扔!”徐老又委委道:“我就是要留着,让人多看看,这假人参是个什么样子,免得别人再上当了。这也算是学雷锋,做好事吧。” 

  我感觉到,徐老平时言语中常带些冷幽默,但心里却是个极热忱、善良的人。有时,我也会和他开开玩笑。我说,别人成为画家,是练出来的,徐老则是“滚”出来的,陈老总让他滚,徐老于是滚成了画家。徐老笑着回应,人无论干哪一行,统统要滚的,摸—爬—滚—打嘛。我有时问:“徐老,您的“人参”呢?”徐老又说:“留着呢,若有一天,粮食不够吃了,红薯倒是好东西,安全食品呢。”说完,嘴角又露出笑意。 

   去年夏天,一个书画展的开幕式上,人多拥挤,天很热,又和徐老不期而遇。我知道徐老都八十多了,出来参加活动好像又没人陪护,忙上前问安。 

  “怎么一个人呢?徐老!”我说。 

  “不是一个人,女儿女婿他们有事,专门安排了人陪护我。”徐老笑着手一指,是他的小外孙女。 

  “她才十来岁呀,能照顾您吗?”我说。 

  “还算懂事,但今天人实在太多,天又热,我生怕她出事,怕走丢了。你看看,反倒成了我照顾她。”说完,徐老嘴角露出一丝笑。 

  印象中,这是我与徐老最后一次见面。 

  不知为何,与徐老认识交往了这么多年,我始终没得到徐老一幅画;又不知为何,这么多年来,每次脑海里只要浮现出徐老,想起他的音容笑貌,心中就充满了暖意和敬重。虽然徐老已悄然离去了,亦如这诗一般又略带些伤感的时节——春花虽逝,留给人们的,永远是春意般的美好记忆。 

       

  癸巳立夏后一日问来楼人邹晖谨记 

 

徐照海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