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色栏目 > 湖湘文史 > 文史拾遗 > 2013年第二期 > 湖湘文化研究

淳熙状元易祓学术成就述略

时间:   2015-01-16 16:01

陈书良 

    

  南宋初期,湖南地区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兵连祸结,动乱不已。先是建炎四年正月,金兵攻陷长沙,屠城六日而去。一路烧杀抢掠,所过州郡为之一空。北宋覆亡后,对汇集于湖南境内的勤王之兵,南宋政权不是采取措施,组织他们共同抗金,而是撒手不管,“其后勤王之兵,往往溃而为盗”( 见《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七)。于是,“群盗大起”,先后有马友、杜彦、孔彦舟等几股溃兵、土匪在湖南活动,他们无恶不作,“城市乡村,搜索殆尽”,比金兵有过之而无不及。当时湖南地区极目灰烬,十室九空。1130年,洞庭湖区爆发了著名的钟相、杨么起义,湖南人民纷纷响应。以后虽然起义军被镇压,溃兵也被扫平,但不久又元军南下,三湘大地遭受到蒙古铁骑的蹂躏。 

  在这样动荡不安的时代,有些湖南士人为躲避刀光剑影,将自己囿拘于田野与书斋,吟诗作赋,闭门撰述。他们之中有的曾步入仕途,有的还做过高官,然而在严酷的现实压力下,都“苟全性命于乱世”,成为时代造就的隐居学者,也成为湖南文化史上一种独特的历史景观。如宁乡谢英,读书于石柱山,授徒撰著自娱,孝宗时累被荐辟,不肯出仕,著作有《志伊录》、《白云稿》等。又如湘阴彭宗茂,隐居不仕,闭门读《易》越十五年,始自忖有得。后又二十年,作《易解》传世。隐居学者中学术成就最高的要数宁乡易祓。 

  易祓,字彦章,宁乡巷子口贫寒农家出身。南宋淳熙十一年进士,中状元,这也是长沙地区有史以来第一位状元,易祓从此“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累官翰林院直学士、晋礼部尚书,封宁乡县开国男。时值金兵大举南下,力主抵抗的易祓指出“敌国有必败之势,中国有必胜之理”,支持主战将领韩侂胄,共同图谋恢复中原。但韩侂胄出兵北伐不幸大败,宋室竟将其献首金廷,支持韩的大臣也遭受打击,易祓因此被贬返里。他遂在沩水之滨、壶山山麓修建了一座适宜于读书和养息的“识山楼”,在这里著书自娱达三十年之久。“识山楼”之名取自苏东坡“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而反其意。易祓又自撰了一副对联“尺寸井然身有主,行藏定矣梦无惊”,以明心迹。

 

宁乡易祓塑像

  易祓苦读出身,功力扎实,是有宋一代第一流的经学家,有《周易总义》、《易学举隅》等传世,此外尚有《周官总义》、《禹贡疆理记》、《山斋集》等,识者以为多有发明。《四库全书》在《周易总义》20卷提要中说: 

  祓人不足重,其书世亦不甚传。故朱彝尊《经义考》注曰“未见”。然其说易,兼通理数,折衷众说。每卦先括为总论,复于六爻之下,各为诠解,于经义实多所发明。与耿南仲之《新讲义》均未可以人废言也。前有祓门人陈章序称,祓侍经筵日,尝以是经进讲。  

  所谓“以是经进讲”,是说易祓当年是将此书进献给皇帝阅读的。所谓“兼通理数”,是说易祓治易是把义理与象数相结合的。其弟子陈章在此书之序中,就阐述了易祓的这一方法。他指出,在易祓看来,周易的卦辞和爻辞以辞贯天理于人事之中,而后知有显必有微,有体必有用。惟能识义理之总会,然后卦爻之指归可得而明。接着,陈章指出:  

  (易祓)尝举大纲以示学者曰:大易者,元气之管辖也。圣人者,大易之权衡也。先生之学,其梗概见于乾坤。盖一阴一阳之谓道,乾则自元而至于贞,坤则自元而反于元,此天道所以流行而不息。先生于二卦首发是理,然则濂溪周子所谓“元、亨,诚之通;利、贞,诚之复”者,先生固已默会之矣。元亨利贞至理无妄,五性于是乎始,万善于是乎出,天下之事于是乎标准,易之六十四卦皆是物也。 

  这说明,易祓在解《易》时,是以周敦颐在《通书》中所发明的《周易》哲理思想为指导的。 

  易祓之《周官总义》30卷,有衡阳刻本,今已无传。惟《永乐大典》尚载其《天官》、《春官》、《秋官》、《考工记》,而《地官》、《夏官》佚。《四库全书》将存世的“四官”之文编次成帙,以存其旧。其《地官》、《夏官》则采王与之《周礼订义》所引以补其亡。易氏这本书与《周易总义》相比,其特点是偏重考据。所以《四库提要》指出:“其书研索经文,断以己意,与先儒颇有异同。”提要在举了一系列例证之后说:“虽持论互有短长,要皆以经释经,非凿空杜撰。”又说:“祓虽人品卑污,而于经义则颇有考据。不以韩侂胄、苏师旦故掩其著书之功也。” 

  所谓“祓虽人品卑污”,当然指的是其站在韩侂胄阵营事,我以为此事见人见智,尚难定论(说参拙著《江湖》,国际广播出版社2013年版),评价其“于经义则颇有考据”还是颇为中肯的。 

  由于易祓在宋代湖南经学界为一大家,故其两《总义》在当时就颇受重视。同时人、江湖诗人乐雷发《谒山斋》诗云:“淳熙人物到嘉熙,听说山斋亦自髭。……细嚼梅花读《总义》,只应姬老是相知。”就反映出这一历史情景。 

  除经学外,易祓在文学上的造诣也很深,散文《识山楼记》历来为人传诵,其中一段云: 

  仆于嘉定己卯岁,自湘城归沩浦,复寻三径之旧,正在沩山之外。作楼于所居之南。其下为读书堂,旁一舍环列于其间,设花槛与楼相对。仆老矣,日游息于是。沩山在望,紫翠交错,若拱若揖,相为酬酢。山间以四时代谢,烟云变化,朝暮万状,不越指顾之顷,洞察秋毫之微。 

  以简洁流畅的笔调,不仅贴切形象地描绘出识山楼美丽的自然环境,而且体现出啸傲其间的主人的豁达大度,静察自然、旁观世事、乐于隐居的情怀。其《识山楼记》一诗又云: 

  山外如何便识山,白云出岫鸟知还。更看面目知端底,却在先生几杖间。 

  无奈的人生和超然旷达的心胸,隐现于笔端。 

  《沅湘蓍旧集》收易祓诗六首、词一首,想其大多数诗词当均已散佚。从所收诗词看,其诗极富书卷气,是典型的宋诗,和江湖诗派异趣。如《寄御史节判陶岑》: 

  我醉欲眠君罢休,谁能倚杖听江流。蕉花当户不知午,梧叶满庭疑是秋。吾道从来无物累,此心何处不天游。鸿边幸有音书至,春在江南云梦洲。 

  三、四句写景,而缀以“知”、“疑”,则情景浑然一体。五、六一联得东坡遗意。全诗语淡味浓,耐人寻绎。 

  更妙的是,易祓也能倚声填词。《沅湘蓍旧集》附有其《蓦山溪》一首云: 

  海棠枝上,留得娇莺语。双燕几时来,并飞入,东风院宇。梦回芳草,绿遍旧池塘,梨花雪,桃花雨,毕竟春谁主。    东郊拾翠,襟袖沾飞絮。宝马趁雕鞍,乱红中,香尘满路。十千斗酒,相与买春闲。吴姬唱,秦娥舞,伴醉青楼暮。 

  缠绵悱恻,体现了这位经学家才子本色的一面。只是格调未免有卑软之嫌,看来易祓填词走的是五代花间一路。其妻萧氏(?—1261)南宋善化即今长沙人,亦娴词章,曾于夫君功成名就,却音讯全无时,赋《一剪梅》以寄: 

  染泪修书寄彦章,贪却前廊,忘却回廊。功名成遂不还乡,石做心肠,铁做心肠。红日三竿未理妆,虚度韶光,瘦损容光。相思何日得成双,羞对鸳鸯,懒对鸳鸯。 

  满腹情思凝聚,自成佳作,亦可以想见当年他们夫妇鱼水偕欢、琴瑟相得的生活了。 

  易祓病逝后,宋理宗念他对朝廷的贡献和一生经历的坎坷,传旨厚葬,敕建尚书陵。传说风水先生为其墓葬寻访名山胜地,看中了其故乡宁乡屏山的钟灵毓秀,可为千乘之葬。然而,此山俗名网形山,乡绅担心大鱼入网,再无造化,有“只能葬尚书,不能出尚书”之忧,即奏请皇上定夺。皇上答曰:“此言差矣,能捕住大鱼的网,谓之好网,能留住圣贤的山,谓之好山。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山必有造化。”当即传旨厚葬于屏山,并亲撰文云:“祓臣之生……功满朝廷,朝官石马,敕护坟茔。” 由于迭遭破坏,今天易祓墓葬虽存,也就疮痍满目,无复“淳熙状元”的威仪了。 

 

 

(作者系本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