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华瑶族赵金龙举义始末
时间: 2015-01-20 09:01
李荣喜
赵金龙故里——江华码市镇
湖南省南部是瑶族的主要聚居地区之一,他们长期居住在山区里,过着不服徭役,不纳赋税的生活。19世纪中叶,清朝在各地增赋添税,搜括民财,道光十一年(1831)又下令“山田升科”,过去不纳税的瑶族山区也要征税,地主、官员随之强占瑶民山林土地,加上连年灾荒,瑶民简直无法生存。江华县锦田乡(今码市镇)长塘冲瑶民赵金龙,目睹清朝统治者欺压瑶族的反动政策怒火中烧,便与拜为兄弟的常在瑶山行医的常宁人赵福才商议举旗起义事宜。赵福才利用为群众治病的机会,一方面宣传瑶民唯有反压迫反剥削揭竿起义才能生存,另一方面宣传瑶族应有自己的大王才能群龙有首,给赵金龙在湘南、桂北和粤北中树立威望。
七、八月间,赵金龙派赵福才到广东连南与瑶民领袖唐八、唐四联系,又到广西与贺县瑶民联系,把湘、粤、桂三省交界的千余瑶族同胞组织到赵金龙义军的旗帜下。初事准备之后,赵金龙决定于道光十二年(1832)正月初四起义。
正在此时,赵金龙的妹妹被广东连南吏“访拿”,企图霸占为妻,当地瑶民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痛打了官吏。连南知县闻知瑶民打官吏,立即派兵捉人。赵金龙见势危急,率众600余人提前于道光十一年(1831)十二月二十九日在长塘起义。他身穿黄袍,士兵们头裹红巾,手执大刀、长矛、鸟铳,列队出发,高呼“打到北京去,杀死道光皇”,一举攻下锦田,杀死官吏及地主20余人。沿途贴上“义军不扰百姓,专杀官吏”等标语,这年定为金龙王元年。
道光十二年(1832)正月初三,赵金龙与赵福才率义军,采取左右夹击的战术,在长塘冲击败前来“扑火“的永州营左营游击王俊和江华知县林先梁率领的官兵,周围州县为之震动。正月十九日,永州总兵鲍友智、桂阳知州王元凤带领千余官兵围攻长塘冲一带。赵金龙沉着奋战四昼夜,于二十三日率军转移到蓝山县五水瑶山。蓝山、宁远、新田等地瑶民闻讯纷纷前来投奔义军,几天之内,发展到3000余人。赵金龙见群情高涨,于二十七日主动出击,攻克宁远县的黄河、鲁观洞。清廷得知后,立即处分了成禧、鲍友智、李名坤等人,调湖广总督卢坤、湖北提督罗思举“进剿”,并令贵州提督余步云率千余兵勇增援,湖北守备仇怀英将炮筒运到永州备用。赵金龙及其部将唐四等义军主力此时正驻扎在宁远的鲁观洞和蓝山的祠堂圩整训。探兵报告湖南提督海凌阿和宝庆协副将马韬领兵前来。赵金龙足智多谋,令唐三、唐八部于二月十四日埋伏在祠堂圩四周高山上,自己和义军装扮成绅士和老百姓迎接官兵,为其背枪械,引敌入境。当清军进入伏击圈时,枪声四起,义军猛冲下山,清军乱作一团,海凌阿、马韬被杀,这就是瑶民称道的“金龙出大洞,海马归祠堂”的有名战役。此后,瑶汉人民参加义军的越来越多,队伍发展到上万人。赵金龙乃分兵三路,赵福才、赵文凤各率一支队伍分别活动在宁远、新田、桂阳、常宁交界地,他亲率一路攻新田。二月二十四日,攻克新田县城,杀死知县王鼎铭,军威大震。
清廷深怕战火蔓延,火急密旨卢坤设点布防,令两广总督李鸿宾、广西提督苏兆熊堵塞边境路口,诱义军出战,聚而歼之。三月十八日,赵金龙率领一路义军到桂阳白水洞与赵文凤部会合,随又在常宁张家坳与赵福才部会合。当时,山区瘟疫流行,义军医药给养困难,往广东的路口又全被堵塞,义军中议论不一,有的主张据守可攻可守的洋山五洞,有的认为目前给养困难,应出山攻占洋泉,赵金龙采纳了后一种意见,倾全力攻洋泉镇,岂料,恰中清军诱敌之计。清廷于三月再次征调湘、鄂、粤、桂、黔5省兵力,以户部尚书禧恩为督剿,镇压以赵金龙为首的瑶民起义。三月下旬,起义军被数千清兵层层包围于常宁县的洋泉镇。义军全体将士奋勇激战,伤亡甚重,赵金旺突围被杀。赵金龙率部固守阳家大屋,数次突围未成。二十四日,清军组织敢死队用火攻击,赵金龙仍率众尽力抵抗,终因寡不敌众,义军失败,赵金龙英勇牺牲,时年53岁。
赵金龙余部转移至粤北山区后,以赵子青为首领,与盘均华义军联合,亦坚持一段时期的斗争。1883年赵金龙起义最终失败。赵金龙瑶民起义发生在清朝晚期,天地会、太平天国运动的前夕,是瑶族历史上农民起义的新高峰。
(作者单位:江华瑶族自治县史志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