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中之芙蓉山之我见
时间: 2015-01-19 15:01
喻立新
唐代杰出诗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一诗“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被公认为是其代表之作,多年来被选入小学语文课本。然而,“芙蓉山”到底在哪里?一直众说纷纭。除许多注家说“芙蓉山,不详”外,也有福建闽侯县、广东曲江县、山东苍山县、湖南桂阳县和宁乡县诸说。笔者爬梳典籍,实地踏勘,认为刘诗中的芙蓉山即宁乡大芙蓉山。
宁乡古代有一座大芙蓉山,现存多种县志均有记载,但民国时期已不知山处何方。成书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初期的《民国·宁乡县志》曰:“《康熙志》云:(大芙蓉山)在大沩西南三十里,疑字误,而《乾隆志》沿之。《嘉庆志》乃更正之,云:南接大沩,界联安化。”[1]说明宁乡当时已无“大芙蓉山”其名。
《康熙志》是宁乡现存最早的县志,系清初著名学者陶汝鼐于顺治戊戌年(1658)开始编纂未竟,其子陶之典后来续稿而成。其关于大芙蓉山位置的记载确实值得怀疑,因为陶氏父子还编纂了《大沩山古密印寺志》(以下称《大沩山志》),该志说:“按图,(芙蓉)山隶古潭州之西三百六十里,与大沩相连,介在安、宁二邑地。”[2]两志说法互相矛盾。
其实大芙蓉山之名,清末依然存在。清末民初著名诗僧寄禅大师(八指头陀)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至二十五年(1899)住持密印寺,曾多次游览芙蓉胜景,并留有许多诗作,如《纪游沩山芙蓉山》、《游芙蓉寺青龙峡三首》等。[3]所以后来《嘉庆志》更正《康熙志》关于大芙蓉山的位置记载是对的,其云:“(大芙蓉山)南接大沩,界联安化。”
《一统志》曰:“芙蓉山在大沩山西,接安化县界,旧名青阳山。”大沩山,又称沩山,是沩水的发源地。该山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山上始建于唐代的古刹密印寺,是中国佛教禅宗五派之一的沩仰宗祖庭。但在今人概念里,大沩山即“西接安化”,二者之间已无芙蓉山之位置。是史书记载有误,还是存在历史误会?答案是后者,因为今人将大芙蓉山当作是大沩山的一部分。
民国《宁乡县志》曰:“桂岩山脉既北行而东为沩山矣。又自安化入宁境,东北趋为核桃冲、陈家冲、水对冲诸山……水对冲东北,山势突高,达八千三百零八公尺,而图皆无名,殆即古青阳山,即大芙蓉山……山广大,盖其东半在宁乡,而西半在安化也。”[4]由此可见,宁乡古代的大芙蓉山,就是现在的城墙大山,即今城大林场所在之山。该山隶属于今黄材镇,北达关坳与桃江相接;东隔塅溪上游(即七毛里河)与猴公大山相望;南与大沩山以沩江为界;其山势向西延伸至安化境内。
大芙蓉山是一座有一千多年历史的佛教文化名山,隶属于沩山禅宗系统。山上有一个广化寺,是灵祐祖师的弟子志和禅师于唐元和(806—820)年间所创建。《大沩山志》记载:“考芙蓉之有广化,浮山之有崇福,并唐元和时创建。一开于祐祖之法嗣志和,一开于闲禅师之法嗣演教。是二山者,其初皆大沩分化之区也。”[5]又载,“(灵祐)以元和八年(813)八月十五日入沩,结草庵翳荟中……经于七载,绝无来者。”“考唐元和末,沩山始构,曰应禅。”[6]所以广化寺的创建应该与密印寺同时,甚至可能还要早。
广化寺“历世相承,与沩山(密印寺)灯幢同时称盛”。宋神宗时,章惇开梅山。因沩山颖诠禅师说法劝谕梅王归降宋朝,梅王率众出降,章惇奏请“免密印、广化科徭”。颖诠禅师死后,后人在此建有其墓塔。[7]
一代佛教领袖太虚大师从1922年开始担任密印寺住持达十五年之久,但从其诗作等文汇中没有发现芙蓉山之记载。其后有许多长驻沩山的密印高僧,也尚未发现芙蓉山之名出现在他们的著作中。关于大芙蓉山之名神秘消失的原因,笔者认为应与民国初期密印寺一场劫难有关。密印寺有很多僧田,出租给当地农民耕种,张三元(1888—1920)就是其中的佃农之一。佃农与僧人之间不可避免存在矛盾。张三元从1914年开始,在佃农中组织“同心会”以对抗僧人,最后聚众于1918年3月9日火烧了密印寺。这次大火,寺内建筑等“悉成灰烬”,寺中和尚“以殉者不乏”,其余各散四方。第二年,仅“以僧抑凡留守寺址”,直到太虚担任住持,“稍建仓库、斋厨、杂屋”。[8]后来的和尚应是因大芙蓉山与大沩山紧紧相邻而当作是其一部分,于是大芙蓉之山名渐渐掩藏在历史的迷雾中。
大芙蓉山的历史比大沩山还要悠久,早在三千多年前就是当地人的心中圣地。
据《路史·蚩尤传》记载,蚩尤姓姜。而“姜,从羊”,所以古时炭河里遗址周边有许多山水地名冠之以“青羊”,当今的黄材过去就叫青羊镇;大芙蓉山原名青羊山(因古时“羊”、“阳”相通,故又称青阳山);青羊山下有一个青羊潭。[9]
远古时期,青羊山应是蚩尤后裔——三苗部落集团的神圣之山。1938年,古青羊山下出土了一件震惊世界的商代青铜器——四羊方尊;1983年,又有一件稀世国宝——象纹大铜铙出土于此。二者出土地,相距仅250米。专家分析,这两件青铜器,应是三千多前的三苗人在此祭祀之后所埋藏的。祭祀之对象,应是青羊山。
关于青羊山又称芙蓉山的原因和时间,《康熙·宁乡县志》记载:“大芙蓉山,一名青羊山……有寺曰‘芙蓉’,唐楷禅师道场也。”[10]前文已述说,志和禅师于唐元和(806—820)年间在大芙蓉山上创建了广化寺,从此芙蓉山隶属于沩山禅宗系统。所以唐楷禅师道场——芙蓉寺应建于广化寺之前,青羊山可能也因有芙蓉寺而又称芙蓉山。据《大沩山志》记载:大芙蓉山上有一个地方叫山羊岩,“距(广化)寺左五里。唐天宝间,有樵子见青羊宿其上”[11]。天宝系唐玄宗年号,将此典故记录在“芙蓉山”名下,说明该山当时已曰“芙蓉”。
刘长卿在长沙做了不少诗。据学者考证,从大历六年春至大历八年秋刘长卿曾出使湖南。[12]另有学者考证,“(大历)六年冬湖南有雪,《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应即此时作”[13]。所以刘长卿很可能在大历六年(771)冬游览过大芙蓉山。
刘长卿的诗作中有“能令堂上客,见尽湖南山”之句,可见其以遍游湖南诸山为傲。刘长卿诗中带有地名者以湖南的为最多。其诗有《湘中纪行十首》,湖南各地的名山名水均有诗作。刘长卿浏览宁乡大芙蓉山后写作《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也就完全可能。
《同治·宁乡县志》录入了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14],《大沩山志》也收录了刘长卿这首诗,但诗题为《逢雪宿芙蓉》,且称诗中“芙蓉山”就是大芙蓉山,刘长卿曾到此一游。
至于位于今青山桥镇境内的小芙蓉山,考之《嘉庆志》等,唐时尚无其名,纵有传说,不可为据,可知非刘诗所指。
综上所述,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一诗的“芙蓉山”,是指宁乡古代大芙蓉山。该山远古时期就称青羊(阳)山,位于今黄材镇境内,现名城墙大山。
[注释]
[1]《民国志选编》,《宁乡旧志编注》2008年版第10页。
[2] 清·陶汝鼐、陶之典:《大沩山古密印寺志》,《湖湘文库》,2009年第1版第159页。
[3] 王志远主编:《寄禅大师文汇》,华夏出版社,2012年4月第1版第140—142页。
[4]《民国志选编》,《宁乡旧志编注》2008年版第10页。
[5] 清·陶汝鼐、陶之典:《大沩山古密印寺志》,《湖湘文库》,2009年第1版第159页。
[6] 清·陶汝鼐、陶之典:《大沩山古密印寺志》,《湖湘文库》,2009年第1版第30—31页。
[7] 清·陶汝鼐、陶之典:《大沩山古密印寺志》,《湖湘文库》,2009年第1版第161页。
[8]《民国志选编》,《宁乡旧志编注》2008年版第226页。
[9]《民国志选编》,《宁乡旧志编注》2008年版第10页。
[10]《康熙志校注》,《宁乡旧志编注》2008年版第113页。
[11] 清·陶汝鼐、陶之典:《大沩山古密印寺志》,《湖湘文库》,2009年第1版第160页。
[12] 肖献军:《刘长卿湖湘诗重系年》,《中国文学研究》2011年第1期。
[13] 杨世明:《刘长卿行年考述》,《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4期。
[14]《同治·宁乡县志》第17册第43卷《艺文二·诗词·诗》,第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