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色栏目 > 湖湘文史 > 文史拾遗 > 2012年第四期 > 文史述往

湖南境内的兵工厂对抗战械弹供应的贡献

时间:   2015-03-05 15:03

隋涤秋

  一、前言

  抗日战争打了八年,在湖南境内与日军对抗,形成拉锯战就有七年的时间;有名的会战就有七次,如长沙会战三次,衡阳会战一次,常德会战一次,常衡会战一次,湘粤赣边区会战一次,都给日军迎头打击,奠定了抗战胜利基础。

  这七次会战中,我军战士的忠勇战斗,及各级长官的指挥周宜,以及全湘民众同仇敌忾力量固不可没,但是七年中之武器弹药的供应,则为制胜重大要素。打仗最重要的工具,为武器弹药,尤其是长期抗战,倭寇以优越的武器装备,深入我国境内,而我军之补给,在当时的环境下,自然处于劣势,故武器弹药之供应补给与修复,更为重要。全国虽然有几十个兵工厂,供应各战区已感不足,凡近接战地区,却仍有一个兵工厂——第十一兵工厂,就在战火下从事生产,美国罗斯福总统称它为最前线的兵工厂。它的厂址就在崇山峻岭、山峦耸翠的辰溪县属的花塘坪、刘家坪、茅棚冲、桐湾溪和潭湾,及沅陵县属的宋家坪、孝坪、求菜等山涧之间。它制造的各种武器弹药,供应第九战区之需,第六、七、三战区,间或亦有补送。

第三次会战中国军队用十一兵工厂生产的武器与日军展开巷战

  二、湖南境内之战斗部队

  当时湖南境内的战斗部队,概括如后:

  在湘北方面,廿八年(1939年)九月十四日长沙第一次会战,日寇曾以十余万兵力,越岳阳新墙河向我猛扑,我第十九集团军(罗卓英)、十五集团军(关麟征)、廿七集团军(杨森)及三十集团军(王陵基)等部队共十五万余人,激战二十三昼夜,至十月六日将日寇驱回麻布大山。

  第二次长沙会战,起于三十年(1941年)九月,日军以二十万余众攻我,我军有二十万兵力应战,以第四军(欧震)、三十七军(陈沛)、九十九军(傅仲芳)、第十军(李玉堂)、七十九军(夏楚中)正面诱敌,主力西移,潜伏于洞庭湖畔,复有五十八军(孙渡)、二十七军(杨汉域)、二十六军(萧芝楚)、七十四军(王耀武)等由赣北驰往湘东侧击日寇,以铁道双轨战术,围歼来犯之敌。

  三十年(1941年)十二月,日寇又聚集七万余众,以陆地、空中、水道三路进逼长沙。杨汉域军顺新墙河一线布阵,挫折其锋后,化整为零潜伏大云山至鹿角一带丘陵里;陈沛、孙渡两个军则横置于泪罗江以阻其进路,然后隐于浯口、新市、归义、栗桥、福林铺东之山地中;李玉堂、夏楚中、萧芝楚、欧震四个军沿浏阳至黄土岭,保卫长沙;彭位仁军则在湘江西岸阻击日军水师。动员十四万兵力,造成长沙第三次会战大捷。

  常德会战发生于三十二年(1943年)十月三十一日至十二月下旬,鄂北、长江下游、洞庭湖北岸之敌计二十万,倾巢而出,自沙市、黄金口、藕池、华容直下常德。我军王瓒绪集团军,沿松滋、公安至南县,与吴奇伟之江防军合力阻敌于第一线,再以孙敬文集团军、王耀武集团军及李玉堂集团军等作兜网式围住常德,第十军方先觉死守德山,我军动员二十余万,敌不能得逞,十二月二十日将敌全部驱退。

  长衡会战自三十三年(1944年)五月二十四日至八月八日,日军调集精锐部队十七万余,分水、陆两路顺粤汉铁路东西两线逾越长沙直逼衡阳。第九战区薛岳司令官部署兵力达三十余万,经两月又半之拉锯战,衡阳城内守军苦战四十八日,被敌攻陷,是役毙敌六万六千余人。

  三十四年(1945年)四月九日至六月二日日寇深陷泥淖,作困兽之斗,遂选择湘桂、粤汉两路之中段,发动攻击,动员兵力八万余人,向我新宁、武冈、桃花坪、洋溪桥等线进攻。守军四四师(何修仁)、五四师(蔡仁杰)、一九三师(萧重生)极力抵抗。第四方面军王耀武指挥十八军(胡琏)、三十七军(彭位仁)、七十四军(施中诚)、一〇〇军(李天霞)在辰溪、沅陵、榆树湾、芷江一带向东猛击;第三方面军汤恩伯从湘南及黔桂边境以二十七集团军(李玉堂)、九十四军(牟廷芳)、二十六军(丁治磐)、九十二军(侯镜如)等向北猛攻,形成包围,是役毙敌二万八千余人,此为湘西新宁会战是也。

  另外还有一次湘粤赣边境战斗。三十四年(1945年)元月十一日日军十万余众,在湖南蓝山、粤北乐昌蠢动,向北进攻,企图打通粤汉铁路再东进夺取江西遂川及赣州机场,第九战区以九个军分在粤汉两侧阻击之,第七战区及第三战区亦出兵堵截,是役毙敌两万余人,于二月十四日结束。

  三、驻军超过五十万

  七年期间,计有七次大规模的会战,猛烈战二百八十昼夜之外,还有在新墙河对峙之前哨小战斗,每日夜都有[笔者于三十年(1941)秋返原籍岳阳新墙河南岸荣家湾奔父丧时,抵家初夜,即闻距离仅一公里许之守军以火炮及机枪封锁新墙河各渡口,彻夜不停,直到天亮。日军亦以枪炮还射。]七年中两千余次,我军在湖南境有作战部队三十余万人,另有卫戍守备及后勤等十余万人,合计五十多万。武器弹药之补给,全赖当时在辰溪之第十一兵工厂制造供应;贡献之大,其功之丰,可能不为一般人所知悉。

常德会战第十军死守德山

  四、省境内唯一的兵工厂

  辰溪第十一兵工厂,系巩县兵工厂,中日战争发生,由河南孝义搬到湖南长沙,编列番号为军政部第十一兵工厂,以资保密,对外通讯称巩固商行。七七事变后,日寇以优势兵力进攻,陷战城池,以空中飞机袭我,对经济市场、工厂、矿场、交通要点、船舶码头等,滥施轰炸。二十六年(1937年)十月巩县兵工厂被炸,枪厂及炮弹厂中弹;兵工署长俞大维先生,为了保持国家元气,奠定长期抗战基础,乃下令将华北、华中的兵工厂南迁。厂长李伯芹博士,率领员工在三个月内迁到湖南长沙,就在北门外之高工学校、黄泥岭、朱家花园、朱家别墅、朱氏墓庐、司茅冲、龟塘、南湖港等处设厂生产。二十七年(1938年)秋因时局再迁安化烟溪,一部分迁入四川铜关驿及广西桂林。二十九年(1940年)春准备将全厂迁铜关驿,由李才福上校负责联系,运输船队三百余艘,行抵沙市,正值日寇发动鄂北战斗,日机在长江连日轰炸,并布下水雷,不能前进,危急万分;厂长即令警卫大队长简立上校(来台后任联勤总部参谋长、中正理工学院院长),设法抢救。简即征集十余艘轮船,日夜拖运,脱离敌区,至洞庭湖南边,进入沅水,转道迁往辰溪、沅陵。

  五、机器设备人才属第一流

  十一兵工厂是当时全国最具规模的兵工厂,除第二十兵工厂(在重庆)外,其机器、设备、技术、人才皆属一流,其主管人员简列如后:

  厂长李待琛(字伯芹),日本帝大造兵系博士,美国哈佛大学冶金系博士。

十一兵工厂厂长李待琛

  主任秘书朱骥,留日。

  动力厂主任施宇亮,留德。

  机器厂主任王建民,留德,迁辰溪后为鲍庆恩,留日。

  枪厂主任孙非,留日。

  炮弹厂主任周有庭,留德。

  机枪厂主任曾令典,兵专。

  子弹厂主任文湘屏,兵专。

  引信厂主任吴宝书,留德。

  火工厂主任王钺,从师德国工程师。

  熔铜炼钢厂主任马千里,留德。

  防毒面具厂迁四川后拨交他厂。

  审检处处长宋建寅,留比利时。

  材料室主任李神哉,留日。

  技工学校主任李步黄,留日。

  运输处主任张骏,留日。

  主任工程师朱彦群,留日。

  工程师田赓尧,留日。

  卢师仝,留德。

  刘世英,留法。

  杨从先,留法。

  注:上述人员系民国二十七、二十八年

  状况,二十九年以后所变更者未列。

  六、主要产品及产量

  上述当时人员皆系一时之选,饱学之士,技术精良,属第一流。而其设备、机器,也是上乘,故其产品良好。兹将主要产品及月产量慨列如后:

  品名月产量

  中正式步(骑》枪一万支

  中正式刺刀一万支

  三十节重机枪一百挺

  捷克式轻机枪三百挺

  转轮式手枪一百支

  哈其开式手提花机关枪

  (后改名冲锋枪)一百支

  信号枪五十支

  步弹及机枪弹二百万发

  卜福司七五炮弹

  司来得七五炮弹

  三八式七五炮弹

  十年式七五炮弹

  哈衣合开式七五炮弹

  虏克伯七五炮弹

  自来德七五炮弹

  克式七五炮弹

  以上八种山炮、野炮弹共一万二千发

  一五〇追击炮弹一千发

  炮弹引信一万五千发

  木柄手榴弹二十万颗

  地雷二百颗

  信号弹(各种颜色)三万颗

  八二迫炮弹二千发

  防毒面具(迁四川后拨交他厂)

  另外整修之武器弹药含飞机炸弹,接受部队送修,故无固定数量。以上所列数字,系每日八小时单班产量,若急需或上令增产时,则加班赶制,双班制加产一倍,三一班(廿四小时)制则加产两倍。加班赶产只制需要的产品,并非全部加班,但有四五种产品,多在全年加班中。

  七、制造材料之自炼

  制造武器材料,非一般钢铁金属,乃特种金属,当时外货源断,无有供应,按计划自爆材料制造成品,供应军需,至今忆及,真是奇迹!

  八、品质管制

  兵工厂的产品,必须合乎规格,方可使用;制造中每一阶段,皆有检验(即今日之品管),成件检查,成品试验,由兵工署派员驻厂监督执行;任何零件(单独一件)或成件(部分组合)皆有样板量具,符合规格后,才可算数,成品经试射检验合格后,才包装封箱出厂。不能有半点马虎,否则容易发生偏差,造成意外。早在八十年前就已实行品管制度,当今在台之品管名家为解晋、李玉森、潘德纯、饶鸿章、金元善、张玉田、曹健民、宋文襄等先生,皆是当时的品管的推行者。

  九、战地游修队

  我军武器装备,大半是抗战以前的产品,尤其火炮购自日本或德国,多年下来,磨损过度,部队里没有维护,使用者不知保养,不但缺件、生锈,甚至枪管弯曲,瞄准具变形,弹药更是发霉长锈,凸凹歪扁,部队又不能全部送修,影响战力至大。李厂长有鉴及此,叹为可惜,认为修护重于制造,整废物为有用,为当前可行有效之策。于是以技工学校学生,施以特种训练,组成游修队,派至部队中去做保养修护,顿时把部队中之械弹,整修一新,精度恢复,战力陡增。

  十、运输补给

  十一厂为了补给送运,编组一个运输组,有两个人力大队:一个船舶大队、一个汽车队,将产品运交战线上的补给机构,有时径交使用单位,以应急需。船舶大队和汽车队,都是日夜行驶,络绎不绝。运输的效率很高;历次的迁移搬厂,运输组发挥很大力量,大型机器重达几百吨,体积又庞大,如此笨重的机器,没有吊车,也没有堆高机,能够很快地搬运及安装,实在是苦干蛮干而成的。于今说起来,真教人不敢相信。

  十一、不怕轰炸

  越艰苦越奋斗,越压制越坚强,是中华民族的特性,日本飞机来轰炸,不但未稍慑服,反而更加努力。二十八年(1939年)日机几次飞到辰溪,因厂房分散,加上伪装,连道路桥梁都看不出来,电线埋在地下,不用电杆,免露目标,日机找不到目标,就在辰溪街上投下炸弹,我高射炮营(营长张星源,来台后任防空学校校长及防空高炮司令)即猛烈射击,敌机仓惶逃逸;街尾之办公室被延及燃烧,在办公室后之防空洞里三十余人统统被烟呛死,实在凄惨。追悼时高炮营挽联有云:“愧我射手无能,致使诸君遭浩劫;誓死固保领空,莫教倭寇逞凶狂”。二十七年(1938年)兵工厂搬到长沙,敌机屡来轰炸,因为伪装得宜(许多留德、留法的主管对防空很有认识,故重视伪装),找不着目标,只在长沙城市乱投炸弹滥施轰炸。廿七年(1938年)九月十二日上午九时,长沙朱家花园手榴弹制造场,不慎引起爆炸,全场火药殉爆,火灾遍及朱家别墅及朱氏墓庐,燃烧三昼夜,主任王钺在几天后收拾场地,恢复生产。直至十一月十三日长沙大火,才迁往桂林。日机追随轰炸桂林,工厂设在甲山村山洞里,炸弹投在山上,毫无损失,生产亦未受阻。二十九年底工厂搬至辰溪、沅陵,日机就来轰炸,辰溪工厂中弹,因厂房分散,损失不大;孝坪工厂有两个大山洞,内面可通汽车,长达约四公里,生产部门都设在洞内,发电厂亦在洞内,敌机每次临空侦察,找不到目标,被我高射炮打得逃窜。三十二年(1943年)第四方面军王耀武司令官进驻辰溪,其官舍就借用兵工厂孝坪公园内的招待所。遇警报时即进入山洞,十分安全。兵工厂在每遭轰炸后,很快就修整复工,从未因被炸而耽误生产,或稍气馁,反而更加强员工同仇敌忾的意志,努力制造,以应军队之需。

第四方面军司令官王耀武

  十二、精神鼓舞

  十一厂不但科技工程人员属第一流,就是一般人才也是很出众,如彭麟、彭一湖、谭瀛、简立、曹湘泽等先生,都是一时之秀,高才之士,国学之师。处在战乱时期中,常遭敌机轰炸,厂址搬迁不定,当时又没有适当的新闻报道,处此消息闭塞的环境,谣诈纷起,员工惶惶,心存阴影,厂长即命简立先生兼任《青年报》主长,由彭麟、文节和、谭瀛、赵兰坪、徐亚三、杨克勋、陈浩、傅梦长等先生负责编辑,除报道新闻外,并作厂政宣导。员工有此精神食粮,对士气鼓励很大。在当时物质条件奇缺之下,又处在距敌不到一百公里的接战地区,仍能坚定沉着,克难增产,达成械弹补给的任务。因为李厂长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曾任第四十军政治部少将主任,对政治工作很有经验,重视精神教育,复于二十九年(1940年)冬,又令简立先生筹办党员训员班,挑选两千多员工,分为三期施训,收效很大,对搬迁后之建厂复工,及协助大后方之肃奸工作,具有很大的作用。

  十三、结论

  简立先生写了一首“第十一兵工厂厂歌”,歌词如下:

  “努力!努力!第十一兵工厂的同志,握紧着钢锤,奋起着铁臂;在三民主义旗帜下,来创造伟大的时代,制枪炮打敌人,伸张人类的正义;要同心挽救祖国的危亡,要合力铲除前途的障碍;平复累累的创伤,偿还重要的血债;建立本厂殊荣,担当国防重寄。……”。以此厂歌,作为本文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