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色栏目 > 湖湘文史 > 文史拾遗 > 2012年第四期 > 湖湘文化研究

“宁乡青铜文化”座谈会纪

时间:   2015-03-05 08:03

文业 

 

  编者按:宁乡被誉为“南中国青铜文化中心”,宁乡青铜文化也是学术界长期关注的重要课题。为了更进一步挖掘宁乡青铜文化的价值,1019日至20日,湖南省文史研究馆组织部分馆员和省内考古专家学者举办了“宁乡青铜文化”座谈会。会议由陈伏球副馆长主持。会上,专家们对宁乡商周青铜器的特点、来源、出土地、使用者等基本情况,以及炭河里城址的主人、性质、时代等进行了探讨。现根据会议录音,将与会者的发言摘要刊出,以飨读者。

 

  向桃初(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炭河里遗址主持发掘者): 

  炭河里遗址是高至喜先生1963年发现的,2001年到2005年,我负责发掘,取得了一定成果。炭河里遗址通过发掘、研究,有几个是可以肯定的:一是炭河里遗址原是一个古城。古城的始建年代是西周早期,不早于商末周初。第二个可以肯定的是,它使用(存在)的年代大概是l00多年,不到200年,大概是从西周早期到西周中期。第三个可以肯定的是,炭河里这个城就是那些青铜器的主人生活的地方。这些青铜器与炭河里这个城是属于同一个文化。至于这个青铜文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性质,这个青铜文化有哪一部分人,应该是非常复杂的,这里面有湘江流域的本地人,也有外来的商人,甚至也有从湖北和江西的新干一带过来的人。现在学界还在不断地讨论。对炭河里这个城址我们可以深入地挖掘它的一些价值,我认为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挖掘。一个是炭河里城址是我们在长江以南地区发现的唯一的西周时期的城址。也就是说炭河里在中国的城市(史上有其重要的意义)。另外一个,这个城址,现在推测是圆形的,而且内外都有城壕,尽管现在我们还只是一个推测,还需要进一步挖掘。如果这个推测成立的话,那它就是一个特别的城,对中国城市的起源,对中国城市的发展、演变,在这个方面的意义也是很重大的。 

  第三个方面,炭河里这个城的发现,说明在我们湖南的先秦时期,从炭河里这个城的发现开始,它已经进入了早期的国家社会。 

  高至喜(湖南省博物馆原馆长): 

  湖南商周青铜器,是我的重点研究对象。我今天就讲三个小故事,两个观点,一条建议。三个故事(分别讲炭河里遗址的发现,四羊方尊出土地的确认,以及人面纹方鼎的发现,此处略。)说明了什么呢?就是做考古调查的,一定要沉下去,深入到第一线,实地考察,道听途说,东抄西抄,是不行的。 

  两个观点,关于甬钟的。一个观点是,甬钟是在湘江流域最初铸造的,而且铸造的地点很可能就是在炭河里。甬钟关系到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因为甬钟在我国传统乐器当中,在先秦的乐器当中,甚至到汉代,后来全部兴起来的编钟等,其始祖就在这里。最早的甬钟就在这里。 

  再一个就是甬钟北传。这个观点是我最早提出来的。我提出,甬钟从湖南湘江流域,经过洞庭湖,到楚地,到楚地以后再传人陕西。整个陕西西周早期到中期的甬钟都是从南方传过去的。当然也有不同观点,还需要进一步考古发掘。 

  一条建议就是,我主张炭河里遗址上新建的博物馆,还是叫“宁乡青铜文化博物馆”。因为宁乡商周青铜器群这个观点是学术界,也是国际上承认的,叫“宁乡青铜文化博物馆”更符合其在学术界和国际上的影响。 

  熊传薪(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湖南省博物馆原馆长): 

  参加这个宁乡青铜文化座谈会很高兴。宁乡沩山出土的四羊方尊,是中国出土的几十万件青铜器中,艺术价值最高,铸造工艺最精美的青铜器,这是宁乡的骄傲。黄材周围出土了几十件大型的、成建的青铜器。这个在湖南来说,在南方来说,是非常值得重视的。在我国长江以南,主要是三个地方,一个是成都三星堆,一个是江西新干,一个是宁乡,这三个地方的青铜器铸造都有很高的水平。但是宁乡又有不同的地方。所以宁乡的青铜文化,从六七十年代以来省博物馆一直是非常重视的。但是到现在很多东西还没有搞清楚。作为湖南来讲,湖南省内的青铜器,包括宁乡的青铜器,其来源是个谜。在20世纪80年代,有种观点叫“中原说”,认为是从中原带过来的,是商代商人从中原带过来的。还有一种观点是本地铸造的青铜器。还有一种是中原人到湖南来以后在湖南铸造的青铜器。但是,宁乡黄材及周围的青铜器从文化角度来讲,都是祭祀性的,是窖藏。这种祭祀性的东西一般与商代有关系。因为商文化不论是建房还是做什么,都要搞祭祀。第二个是这些青铜器虽然有商文化的因素,但它又有区别。这个是无法解释的。譬如四羊方尊、人面方鼎在中国几十万件青铜器中(这两件属于重器),为什么在中原地区没有发现。如果是商王朝的青铜器,它应该不止一件,或者说同类型的不止一件。而且这些青铜器的纹饰、造型又有自己的特色。比如铙在整个中原地区都没发现过,以湖南为最多。在四羊方尊出土地附近又发现两百多个。这些东西都具有明显的地方特点。所以宁乡通过四羊方尊来研究其青铜文化,很有意义。像河北广宗说四羊方尊出土在他们那里,像他们那样的遗址,我查过相关资料,从来没有出现过青铜器,甚至连小件的青铜器都没有,何况是这么大的四羊方尊呢?河北广宗之说不值得一谈。 

  吴铭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原省考古所研究员): 

  我年事已高,今年86岁。这次来参加会议,我感觉到非常高兴。商周青铜器好多都是出在宁乡,另外宁乡又是一个很神秘的地方。因为这些商周青铜器有好多地方都搞不清楚,关于其来源学者各有各的说法。另外,商周青铜器有的主张“中原说”,有的说是地方铸造的,我觉得地方两个字,比较狭义,不能讲死了,什么炭河里铸造的,什么宁乡铸造的,应该广泛的讲是南方。为什么呢?青铜器的两大金属元素,一个是铜,一个是锡。90年代的时候,我和熊馆长在怀化挖出了好多铜矿遗址,是战国时代的。锡有,但是不多。所以讲青铜器不能离开两个金属元素。 

  刘彬徽(湖南省博物馆研究员): 

  谈到炭河里,我认为城址的年代可以提到商代晚期。也就是说,3000多年前我们湖南有了最早的古城,宁乡属于长沙,作为长沙历史来说,我拿这个跟武汉比了一下,武汉根据盘龙城古城,将它的历史提到了3000多年前。那我们从大长沙来说,长沙有城的历史也可以推到3000多年以前,城市文明悠久。 

  我还要谈的第二个观点就是,有成文历史从宁乡开始。为什么这么谈呢?这就涉及人面方鼎的问题了。人面方鼎上有个字,现在这个字是两个字还是一个字,这个人面像是什么,有多种说法。这个字,有的念“禾大”,有的念“大禾”,还有个台湾的学者认为是一个字——“年”。但是“年”字在现有的古文字材料里还没有找到例证,很难说。我呢,产生了一个新的想法,也可以说是一个新看法。我认为这个是一个字,是两个偏旁组成的一个字,它受到了中原商文化比较成熟的金文的影响,是当地人别出心裁创造的一个字。这个字可能是方鼎的所有者的名字,也可能是方鼎的所有者的族规,或者是他们的象征语。 

  我觉得从艺术价值上来说,四羊方尊是第一位的,但是从历史价值来说,人面方鼎排第一。(关于人面方鼎的来源,)有中原说,中原南来说,还有本土说。我说得不客气点,我打个比喻,曾经北京有个朋友跟我说,人面方鼎是南方的,你看人面方鼎那个脸像何介钧(湖南省考古所原所长)(笑)。这个人面方鼎是南方的说明什么问题呢?就是南方土著民族的一个首领的头像。这个首领是谁,可能是蚩尤。还有一个女同学说这是一个女川方国的统治者。妇女同志听了这个一定很高兴。当然,这是一种推测,还需要学术界不断探讨。 

  还有一个问题,我接着高馆长刚才讲的。湖北宜昌发现了一些早期的编钟,这些编钟的形态跟我们宁乡出土的甬钟,是一个类型的,如果今后能够证实,宁乡是这个甬钟的起源地的话,那宜昌的发现又提供了一个新材料。那么可见宁乡是中国乐器之乡,是商代晚期到西周这个青铜乐器的全国之父。

    熊建华(省文物局文物处处长): 

  这两年因为参加《湖湘文库》关于湖南青铜器研究一书的编撰,在梳理的过程中发现我们平时在研究的过程中,忽略了一个问题,在我们湖南,比炭河里早的青铜器实际上有,包括在湖南城头山,当地在江边上发现了商代早期的墓,里面有爵、鼎等。还有在津市发现了一个三米深的墓,也是商代早期的。也就是说,我们不要怀疑在商代晚期在宁乡这个地方会出现这么辉煌的青铜文化。这是我谈的第一个想法。 

  再一个我原来做了一些微观研究。我发现湖南的很多青铜器,尤其是一些纹饰非常精美的青铜器,它的纹饰的建构模式和线索是非常清楚的。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研究虎食人卣,它上面的文字经过解剖后,题材和主题与山海经故事完全能对应起来,不需要解释。为什么说这个呢?我发现宁乡的青铜文化与广义的湖湘文化对应做一些研究也是一个可以做得很大的题目,有很多可以提供参考的地方。 

  再谈第二个方面,就是保护与发展的问题。我个人有四个方面的观点。第一个观点就是炭河里的城址区,应该是整个炭河里遗址的灵魂所在,不宜动太多的脑筋。现在我认为有的人把脑筋动在城址的保护,那个地方文化层很薄,可能稍微动点工程文化层就会被毁掉,要慎重,要以简单保护为主,要防止文化层丢失。第二个观点是宁乡青铜器的出土地点要作为我们展示宁乡青铜文化的窗口。四羊方尊、人面方鼎的出土地点要做一些文章,要把这些作为我们整个炭河里大遗址保护的一部分,设计这样的一些点,搞亮丽一点没关系,可以吸引人的眼球,而且他们不在保护的核心区,可以做一些文章。第三个观点就是博物馆是标志,既然是标志,就要做出内涵,做出高度,要有时代的特点,要形成冲击力。博物馆的建设我不担心,一定会做得很好,但里面一些重要的内容一定要做好。第四个观点就是配套的建设是一种动力。这点我们也不需要忌讳,文物保护不与地方的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是很难推动的。但是这个动力的配套设计,要做到传统与发展协调,传统感、时代感都要有,就怕做出来的东西似曾相识,不见得有生命力,缺乏特色。关于保护与发展这方面我就谈这样几个观点。 

  喻立新(沩山风景区管委会副主任): 

  沩山风景名胜区四季风光秀丽,文化底蕴深厚,其中青铜文化是景区最主要的一种文化,比佛教文化的历史渊源(还要深)、影响还要大。我认为炭河里文化和青铜文化是同一种文化,炭河里生活的主人是三苗。在新石器时代我们这里生活的主要是三苗人,谭其骧先生在《中国历史地图集》中也指出三苗在夏代就有。那么,在商周时期,三苗还是否存在呢?商周时期三苗生活的范围北部到长江,南部到赣江,西部到湖南一带,也就是现在的赣西北、吴东南、资水下游以及湘江下游,到西周时期只留下资水下游和湘江下游。目前炭河里存在的势力范围至少包括现在的资水下游和湘江下游,这个目前意见应该不大。我认为炭河里古城主要还是苗蛮集团(暂不讲三苗)。史书记载,新石器时期这里就是苗蛮集团。我认真读过伍新福先生的《湖南通史》,在秦汉时期长沙就生活着长沙蛮,他们主要是现在苗族、瑶族、畲族的祖先,长沙蛮是三苗的后裔,长沙蛮应该也属于苗蛮集团。既然新石器时期是苗蛮集团,秦汉时期也是苗蛮集团,那么商周时期炭河里生活的应该也是苗蛮集团。这是第一点。第二点,三苗建国在长沙,史书上均有记载。《舜典·名义考》指出:“三苗建国在长沙,而所治则江南,荆、扬也。”在长沙范围发现的古方国的城址,目前所知的只有炭河里遗址。第三点,三苗在商周时期依然存在的可能性很大。因为长沙蛮的始祖是蚩尤,我们首先可以肯定炭河里,先不说三苗,至少是三苗的后裔在这里建立的一个国家。第四点,既然我们推测炭河里的主人是三苗,而三苗的范围又包括赣西北、吴东南,炭河里古城里面的文化面貌有湖北的,有江西的,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跳出湘江流域去寻找答案呢?这是我从学术上谈了几点看法。 

  伍新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省社科院研究员): 

  宁乡是一个宝地,一个地方能出土300多件青铜器,这个是全国少见的。现在又发掘了一个西周的古城遗址——炭河里,这个对研究长江以南南方的历史、湖南先秦的历史是一个历史性的贡献。但有些问题还可以进一步研究。主要是这个城址主人的身份,这是一个问题。再就是怎么样给它历史定位。城址的发现还不足以改变我原有的观点(《湖南通史》对先秦史的分期)。我在新修订的《湖南通史》上都采用了新出土的考古发现材料,包括城头山、炭河里,我用了这些材料,但并没有改变我的观点。我认为楚国真正进入大范围的文明时代,还是楚人进来,楚国建国,政治经济势力进入湖南以后。当时可能出现过这样一个小小的方国,但它是昙花一现。它可能是南迁的商人部落与本地人融合产生的这么一个方国,一个点,这个是孤立的,但是一两百年后就断线了。它没有文化支撑,是一个点,在整个蛮夷集团这个江河大海里面,它消失了,对湖南历史的发展没有起到主导的作用。因为判断文明产生的两个标志是文字和城墙。其实,更早的城头山就有城墙。炭河里有城墙、有文字,但文字还是商周金文,而不是我们自己创造的南方的文字,所以从这两个标志来讲也很难成立,不足以支撑整个湖南进入了文明时代。 

  熊治祁(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湖南人民出版社原社长): 

  今天这个会,大家把宁乡的灿烂文化追溯到遥远的商周时代。大家精彩的发言,雄辩地证明宁乡的青铜文化是湖湘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对宁乡青铜文化的深入研究,一定能够极大地提升湖湘文化对外界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