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色栏目 > 湖湘文史 > 文史拾遗 > 2012年第三期 > 序跋选登

重刊康熙《岳麓书院志》前言

时间:   2015-08-07 16:08

邓洪波 

  岳麓书院在湖南长沙岳麓山下,背负灵麓,前带湘江,左拥凤凰,右揽天马,苍山碧水相映,茂木清泉交织,幽静闲旷,风景独好,诚为湖湘第一名胜,天下读书圣地。书院创建于宋开宝九年(976),甫四十年,即以讲学、藏书、祭祀、学田等规制齐全,山长学行兼善,生徒达至数百,而得宋真宗皇帝召见山长、赐额、赐书之嘉奖。于是,鼓笥登堂者不绝于途,称名遐迩。又依三舍之法,而居潭州州学、湘西书院之上,以“潭州三学”积分升等之式而确立地方高等教育中心地位。南宋前期,张拭主教,朱熹讲学、更建,更使其成为湖湘学派基地,全国四个学术中心之一,生徒云集,致有“书院一千徒”时彦流传,可谓盛况空前。从此,弦歌相续,学脉绵延,历宋元明清而迄于今,成为举世罕见之千年学府。 

  总结自身经验教训,编辑刊刻史志,实乃千年学府优良传统。自明弘治十八年(1505)刊印《岳麓书院诗集》、正德九年(1514)刊刻山长陈论《岳麓书院志》十卷始,历明清两代,近四百年问,院志辑刊,连续不断,计有嘉靖七年(1528)刊知府孙存《岳麓书院图志》一卷,万历二十二年(1594)刊知府吴道行《重修岳麓书院图志》十卷,崇祯六年(1633)刊山长吴道行《岳麓书院志》十卷,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刊同知赵宁《新修岳麓书院志》八卷卷首一卷,同治六年(1867)刊山长丁善庆《续修岳麓书院志》四卷卷首卷终各一卷,同治十二年(1873)刊山长周玉麒《岳麓续志补编》一卷,光绪二十二年(1896)以后刊山长王先谦《岳麓书院记事录存》一卷。 

康熙岳麓书院志初刻本书影

  以上所列,弘治诗集和正德、嘉靖、崇祯三志,已不见传本,万历志遂成现存最早版本。此书今藏台北中央图书馆,实属海内仅存孤本,弥足珍贵。可惜刻似书帕,且字迹模糊不清,问有脱页倒简,难以卒读。其余各志,后出转精,其中尤以康熙志既据崇祯志增删厘正,尽收明志精华,又组织同纂、司辑、参订、考订、参考者百余人广为征辑搜讨,细为雠勘折衷,而得称作精品。 

  赵宁《亲斤修岳麓书院志》收入《四库全书总目》,题作《岳麓志》八卷,记其成书时间为康熙丁卯(二十六年)。自此,各书著录皆作康熙二十六年(1687)刻本,其实不然。今查卷七就收有赵宁自己二十七年三月所作《自卑亭记》,故其刊刻时间,至少也得记作康熙二十七年。 

  康熙岳麓志至少有初刻本、增补重刻本、咸丰十一年(1861)重刻本三个系列传世。初刻初印本已难觅踪影。今湖南图书馆等处所藏初刻本,又分黄纸本、白纸本两种。黄纸本扉页模糊,顶框上有“丁大中丞鉴定”六字,刊印在前。白纸本扉页清新,顶框无字,以其不再打巡抚丁思孔招牌推测,其刊印时间在后。黄白两本扉页皆标记“镜水堂藏板”,且卷首各序或手书或大字,正文字体细长,版面则多有破损漫漶、模糊难辨者,显然已非初印本。增补重刻本正文字体略显方粗,且卷首各序不再用大字或手写体,而改用正文字体重刻,以省篇幅。此本亦分两种,通行者遑且不论,罕见者扉页隶书“岳麓图志”四大字,左侧有“本院藏板”四小字,今藏北京大学图书馆,收入《续修四库全书》。咸丰重刻本卷七收有湖南巡抚陆耀乾隆四十九年(1784)储广书院名额疏》,实则以增补本为底本。故世所流传者,大多为增补重刻一系,初刻本已为难得一见之物。 

  此次整理,以各家所藏康熙志初刻本汇校,采用现代电子技术,清除糊漫,厘正倒脱,挖移配补者数千上万处,虽有数十处初刻本无法配补者,不得不用增补重刻本替代,但就整体而言,已近初刻原貌。此所谓百衲千衲而成善本,若得认可,藏之名山,传之后世,则不惟岳麓之幸,且更为整理者之大幸也! 

  邓洪波谨记于岳麓书院。时维二〇一〇年三月,岁在上章摄提格嘉月。 

康熙岳麓书院志重刻本书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