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铜官诗文壶考据二辩
时间: 2015-08-11 18:08
汤青峰
近来对长沙铜官窑文化产生了兴趣,买了几千元这方面的书籍来看,采购了几千元仿古产品来观赏,竟然一下子跌到长沙铜官窑里出不来了,于是就有了一些小小的思索和意外的收获,有两个问题还需与长沙铜官窑研究方面的前辈专家商榷,姑且统称为“二辩”吧。
一、长沙铜官窑诗文壶《不知春》断句之辩
刘美观先生所著《长沙窑咏叹调》,在《不知春》一文中,刘先生写道:
这帧照片所示的是一把执壶,壶高约23cm,整体相当完整,长流下书写的两句话并非五言或七言诗,却非常富有诗意。书是行书体,虽非出自书家之手,却颇见纤秀飘逸。四行十个字,内容为:不知春,早晚折取柳条看。
在对陶壶图片的文字说明中,刘先生也写成“不知春,早晚折取柳条看”。
本人仔细揣摩了书中所附的陶壶图片和陶壶局部文字图片,对比了长沙窑文物其他题诗,以为刘美观先生的断句似不合作者原意。
刘先生或许是按陶壶上的分行(见图)来断的句,但长沙窑文物上的诗文一句一行,一句多行的情况却很是常见,因此,以分行来断句似乎不足为凭。
唐朝的书法家一般来说肯定是文学家,而文学家的字肯定不会是这只陶壶上的水平。因此,刘先生“非出自书家之手”的判断是准确的。但刘先生的断句却与作者的身份有抵触。长短句虽源自唐朝而盛于两宋,却基本上属于纯文人的文学。一个非书家、也就是非文学家的陶工创作出这样十个字的长短句的可能性怕是不大的。
再从字面意义来看,“不知春”、“早晚折”、“取柳条”、“看”单独成为长短句的诗句都是没有疑义的。觉得不妥帖的是“早晚折”和“取柳条”两句。早晚折的是什么呢?无疑是柳条。取柳条干什么呢?无疑是看。在这里,折柳条和取柳条看似成为两件事情。但生活常识告诉我们,折柳条来探取春天的消息是一件事情,而且瞬间能够完成。就折柳条来看以便了解季节变化这件事的用词造句的习惯来看,“折”和“取”也是经常组词联用的。
总而言之,这种长短句似的断句,不妥。
至于“不知春,早晚折取柳条看”的断句,虽然也符合日常行为和日常用语的习惯,说陶工们忙得只有早、晚折柳条的时间都行,却似乎又与长沙窑文物所表现出来的书写陶工们的一般文学水平不符。这些书写陶工,虽然文学水平参差不齐,但最不济也有把“不知春,早晚折取柳条看”写成“不知春早晚,折取柳条看(“看”这里不读仄声的第四声,而读为平声的第一声)”这类基本符合声、韵要求的诗句的水平吧。
综合以上认识,本人认为:分四行的断句,似乎太高估了古长沙窑书写陶工的文学水平,按“不知春,早晚折取柳条看”的断句,又似乎太低估了古长沙窑陶工的文学水平,与长沙窑文物所表现出来的书写陶工们的一般文学水平也大相径庭。因此,本人认为长沙窑陶壶“不知春”题诗是五言诗,正确断句应该是:
不知春早晚,
折取柳条看。
二、长沙铜官窑诗文壶《圣水出温泉》注释之辩
萧湘先生所著《唐诗的弃儿》,在《圣水出温泉,新阳万里传。常居安乐国,多报未来缘》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诗的起句中,“圣水”本是水名,即琉璃河,传说这一流域某处出现了温泉,这本是一种自然现象。次句说,由于温泉涌动,“新阳”名声远播。查古代琉璃河流域,有唐置新城县(今河北涿州市境内),大概当时该县城的具体位置是在河之北,山之南,故诗人将“新城”称之为“新阳”。其实这两句诗中的“圣水”,“新阳”诗人并不在意,真正在意的是要借温泉涌动这一自然现象为由头,宣扬佛缘因果。据唐代史籍记载,唐时哪里出现温泉,佛教徒往往视之为佛菩萨造出的圣水,并说是佛菩萨以此替人治疗疾病,有求必应。可见这两句是以禅意喻圣水,借圣水以传扬。
萧湘先生是长沙考古方面的权威人士,对长沙的历史地理自是如数家珍。可能是受起句“圣水”一词表象之惑,因此竟然将其舍近求远考证到几千里之外的河北涿州去了。以唐代一个普通窑工的知识和阅历,河北涿州是那么的遥不可闻、遥不可及,哪里还有机会出现在他随意挥洒的诗句里呢。萧先生未曾想到,出温泉的“圣水”和名传万里的“新阳”,其实就在与古长沙铜官窑近在咫尺的湘江对岸沩水流域。
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文史专家陈先枢先生在其撰著的((长沙井文化》“灰汤温泉”一节里说:
“新阳”即今宁乡县西40多公里的横市镇横市村。三国吴太平二年(257),孙吴取荆州(其时长沙属荆州)后,分益阳为益阳、新阳二县。新阳县辖地大约为今宁乡县境。新阳县治设长桥,即今横市镇。晋太康元年(589)改新阳为新康,南朝沿袭晋制,但民间仍称新康为新阳,如南朝刘宋盛弘之《荆州记》载:“新阳县惠泽中有温泉,冬日未至,数里遥望,白云浮蒸如烟,上下采映状若绮疏。”指明新阳县有温泉。隋唐时,新康、益阳时分时合,但民间仍习惯称新康为新阳,直至宋太平兴国二年f1329)置宁乡县,新阳之名才渐渐淡出历史。
至于横市镇下游的灰汤温泉,在唐代就早已声名卓著了。唐代诗人杜荀鹤就写有《汤泉》一诗,诗云:
闻有汤泉独去寻,一瓶一钵一无金。
不愁乱世兵相害,却喜寒山路入深。
野老祷神鸦噪庙,猎人冲雪鹿惊林。
患身是幻逢禅主,水洗皮肤语洗心。
即使在今天,这些地名和诗句的遗存依然唾手可得。如横市镇下游的望城区新康乡尚有新阳村的地名。一诚大师近年将创建于1620年,位于横市镇下游望城区黄金乡的洗心庵恢复重建为洗心禅寺。洗心禅寺继承的是禅宗临济宗的衣钵,讲究文化修为,又有谁能断定其寺院的得名与杜荀鹤的《汤泉》诗中的“水洗皮肤语洗心”没有渊源关系呢?
萧湘先生自己说:“其实这两句诗中的‘圣水’,‘新阳’诗人并不在意。”笔者认为倒是萧先生自己太在意了,尤其是太在意“圣水”的历史文献实证,而导致对于近在咫尺的“新阳”地名和当地的温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一时之惑。
至此可以断定,诗中“圣水”即是古长沙铜官窑陶工诗人对古长沙铜官窑对岸的沩水的美称,“新阳”是指古长沙铜官窑对岸的今宁乡、望城等地,而“温泉”则指灰汤温泉等无疑。
一时所思,一孔之见,以此就教于刘美观、萧湘二位先生和各位长沙铜官窑研究学者、专家。
(作者单位:长沙市新闻出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