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色栏目 > 湖湘文史 > 文史拾遗 > 2012年第二期 > 文史述往

民国名人政要麓山屐痕

时间:   2015-08-11 17:08

胡滔滔 

  岳麓山,曾有大批民国名人、政要在此屐齿留痕,如蒋介石、汪精卫、康有为、李根源、郭沫若、谢冰莹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曾登上岳麓山顶。中国名山岳麓山,曾相伴中国近现代史的历史脉搏紧密跳动。

 

民国时期岳麓山爱晚亭旧影

 

  来湘宣讲中华文化,清末维新领袖康有为踏雪访山 

  1924年年初,清末维新运动的领袖、民国初年保皇会领袖康有为结束陕西游历,于126日下午到达长沙,湖南省长赵恒惕等在火车站迎接,并派了军队观迎。他下榻在登隆街里仁巷宋公馆。 

  127日与随行人员徐良等人冒雪渡江游览岳麓山,并赋五律: 

人迹辟幽壑,天心爱晚喑。 

群山皆换玉,万树缀飞琼。 

北海碑伤破,南轩诗续成。 

光摇银海冻,踏雪快平生。 

  又赋七绝一首: 

白雪亭中白鹤泉,我来踏雪挟飞山。 

上下松坡祠基在,摩挲宰木欲参天。 

  康有为于28日晚离长去上海度岁,当天下午,他应省会各界邀请,在教育会讲演,听众二千多人。他说湖南是中国文化荟集之地,名流辈出,他的门生谭嗣同、蔡松坡曾多次邀请他来访,均未得空。这次能有机会做短期旅行“确是生平快事”。 

 

清音幽韵爱晚亭,谢冰莹心中挥之不去的情结 

  谢冰莹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不容忽视的有着鲜明个性的女作家,因其代表作《从军日记》和《一个女兵的自传》而被誉为“女兵作家”,一生出版过七十多本著作。在中国现代文学众多的著名作家中,描写长沙地域文化和风景的不多,而谢冰莹却是“身在长沙写长沙”,她的很多作品写到了长沙一些风景名胜,尤其岳麓山更是她笔下的美丽景致。 

  1926年春,谢冰莹陪护其二哥住在昆涛亭,一边尽心尽力侍候二哥养病,一边读她喜爱的书,有时也到山上去觅古访幽。在岳麓山的日子,给了她无尽的文情,爱晚亭的青枫、溪水、阳光、松涛和小鸟,带着灵感的火花向她笔底奔来。“在青枫峡里听涛声,比在衡山黑龙潭听瀑布还有趣。微风起时,枫叶便发出轻细的软语,恰像爱人躲在树丛喁喁情话。猛不防,一阵疾风吹来,松涛像万马奔腾,鼓乐齐奏,使你听了好像觉得天地在旋转,万物在欢唱,在狂舞;这时候,你根本忘记了自身的存在,只觉得大自然的伟大、神秘。你到了这种境界,完全与大自然合而为一,你没有忧愁,没有烦恼,没有痛苦;你所感到的只是自我的渺小与无能,你恨不得化身为落叶,随风飘荡,该有多么轻松自由!回头再看看水里的虾和螃蟹,你会更羡慕它们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我愿永远安静地躺在青枫峡里,让血红的枫叶为我做棺盖,潺潺的流水为我奏着凄切的挽歌。”下笔千言,一泻千里,一气呵成了后来被誉为散文名篇的《爱晚亭》。她还为麓山留下了《青枫峡里忆当年》、《麓山掇拾》等美文。 

 

黄兴墓、蔡锷墓旁,滇南纵横家李根源缅怀诸友勒石铭情 

  蔡锷墓旁的笑啼岩右侧石壁上有一约80×60厘米的摩崖石刻,字体10厘米见方,正楷阴刻,笔力遒劲。石刻全文为:“民国十六年十二月登岳麓,访李北海碑,祭黄、蔡、焦诸友墓。滇南李根源书石。” 

  李根源从1926年至1936年退隐吴中,徜徉于江南灵秀山水之间。安葬着他的亲密战友黄兴、蔡锷的千古名山岳麓山,自然也在李根源的“徜徉”之列。192712月,李根源登上长沙岳麓山,在观瞻了李邕麓山寺碑后,就直奔黄兴、蔡锷墓地祭扫,然后雇请工匠刻下了这片石刻,成为岳麓山有纪念意义的一景。 

  李根源(18791965),字印泉,又字养溪、雪生,别署高黎贡山人。云南腾冲人。早年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回国后任云南陆军讲武堂校长,参与蔡锷领导的“重九起义”和黄兴发动的“二次革命”。护法战争中任滇军总司令。曾代署国务总理。抗日战争时期奋力参与滇西抗战。1949年拥护新政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等职。有论日:李根源者,纵横家也,以一介通天下,声名不诳,身家不损,且其良心甚热,致力国家,促携后进,修研卷帙,珍重性情,为乱世之君子无疑也。 

 

北伐高歌猛进时,麓山脚下蒋介石倾听前线捷报传 

  19268月,中国现代史上赫赫大名的北伐战争,一路高歌猛进,攻入长沙城中,蒋介石在唐生智、李宗仁等陪同下,在长沙协操坪阅兵。蒋介石因马受惊坠下马来,但这丝毫不影响蒋介石兴致勃勃登眺岳麓山。下山后,蒋介石即闻听北伐军突破汨罗江并乘胜追击的捷报佳音。 

  蒋介石登上岳麓山在1926819日。在岳麓山上,他祭拜了民国开国元勋黄兴、蔡锷、刘建藩等人之墓,并在黄兴墓庐就餐,还游览了云麓宫、麓山寺(万寿寺)、岳麓书院,看唐代麓山寺碑。 

  《蒋介石日记》记道:“1926819日,上午,游岳麓山,祭蔡(松坡)、黄(克强)、刘(昆涛)诸先生墓。以蔡为最优。在黄庄午餐,访云麓宫,规制甚小。岳巅万寿寺,残破不堪。岳麓书院今现为湖南大学,李北海碑尚在。归途遇大风,()七时许,至行营,得前方战报,知我军已过汨罗江,正在追赶。” 

  《李宗仁回忆录》等书均记录了北伐战争时期,蒋介石在长沙与唐生智之间的故事,但游岳麓山的记录,似乎仅见于《蒋介石日记》,在登山前蒋介石固然有过不快,但在登山后,却接获北伐军胜利进军、突破汨罗江的捷报,此后,国民革命军直指汀泗桥,不久更饮马长江,会师武汉。 

 

百战山河破碎中,黄兴墓前汪精卫慷慨激情转眼逝 

  与蒋介石在蓬勃向上的时期登岳麓山不同,汪精卫是在中华大地遭受日寇侵凌、国土日渐沦丧,祖国娇美山河含恨之时,内撤到湖南时,登上岳麓山的。 

  据汪精卫诗词标题记录,1938429日,汪精卫刚到长沙,即上岳麓山,拜谒民国开国元勋黄克强(即黄兴)先生墓地,汪精卫在清末即与孙中山、黄兴有密切交往。而1938429日,如以旧历计算,适为农历三月二十九日。二十七年前,即1911年民国开国前最惨痛之役黄花岗起义(即广州起义)即在农历三月二十九日爆发,农历三月二十九日也一度成为纪念日。在1938年暮春的岳麓山上,汪精卫有感于此,写有一诗,诗曰: 

黄花岳麓两联绵,此日相望倍惕然。 

百战山河仍破碎,千章林木已风烟。 

国殇为鬼无新旧,世运因人有转旋。 

少壮相从今白发,可堪揽涕墓门前。 

  这首诗不久即刊载在张平子等创办的长沙《大公报》上。当时汪精卫仍以抗日的形象出现在长沙公众面前,在长沙内迁的高校中,汪精卫屡屡发表演讲,挥臂疾呼抗日,比任何人更积极地号召焦土抗战,不料就在长沙“文夕大火”发生一个月后,即19381219日,汪精卫由中国昆明飞往越南河内,公开叛国投敌。 

  麓山有幸埋下黄兴、蔡锷的忠骨,踏响过蒋介石北伐豪兴勃发的脚步,却不能阻挡汪精卫匆匆离去、被世人唾弃的背叛的背影。 

 

登麓山寻幽览胜涤尘埃,郭沫若毅然投身抗日救亡之洪流 

  19382月,郭沫若不愿就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不愿与康泽、贺衷寒、刘健群等共事,悄悄从武汉赴长沙。在长沙,田汉号召长沙文化界的朋友为郭沫若召集了欢迎会,郭沫若见到了许多十几年未见的朋友,田汉等人并陪他听湘戏,游屈子庙、贾谊祠,而且登临麓山寻幽览胜,凭吊黄兴墓、蔡锷墓。站在岳麓山顶,俯瞰湘水北流,橘洲横前,白帆点点,颇觉娱目清心。他在《长沙哟,再见!》一文中描述,“在长沙不知不觉地便滞留了二十二天,认识了不少的友人,吃了不少的凉薯,游过三次岳麓山”,并率性的表示,一旦国难解除,愿能卜居山下。 

  22天后,郭沫若离开长沙赴武汉任职。当然这除了多方努力做工作的原因外,不能不说岳麓山灵秀的山水也涤净了他郁结的心绪。 

 

(作者单位:长沙岳麓山风景名胜区麓山景区管理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