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色栏目 > 湖湘文史 > 文史拾遗 > 2012年第一期 > 文史述往

毛泽东与刘少奇在长沙第一次握手

时间:   2015-08-14 10:08

黄祖琳

  1922年春,刚满23岁的刘少奇从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提前结束学业回到中共中央所在地上海,经中共中央和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的安排,他一方面在由中共主办的上海平民女校和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担任理论教员,一方面参加中共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筹备工作。

60年代的毛泽东与刘少奇

  1922716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有陈独秀、蔡和森、邓中夏、向警予、张太雷等12人。毛泽东在中共建党后即担任中共湖南支部(19225月改为中共湘区委员会)书记,本应代表湖南出席大会,据说是他忘记了开会的地点,所以没有出席。刘少奇除了参加大会的服务工作,有时也参加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召集的小组会,讨论大会提出的有关决议案。大会明确地提出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民主革命纲领,同时还要通过民主革命进一步创造条件,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大会提出了“组织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完成民主主义革命纲领”的响亮口号。

  这次大会继上年中共成立后再次选举陈独秀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大会闭幕以后,陈独秀立即召见了刘少奇。一年前,是陈独秀亲自把刘少奇等人送到莫斯科去学习,如今见到刘少奇回来了,而且发现刘少奇等到过莫斯科学习和活动的青年对马克思学说有了深刻的实际的了解,他们给中国共产党带来了一股朝气勃勃的活力,所以他当然很高兴。

  由于湖南地区在全国工人运动及党的发展方面具有很重要的地位,陈独秀告诉刘少奇,中央决定派他回湖南去,并且指定他参加中共湘区委员会的工作。接着,陈又把中共二大通过的一系列决议案和其他文件交给刘少奇,让他带给毛泽东。

  7月底,刘少奇收拾了行装,背着大捆从莫斯科带回来的书籍和中共二大有关文件,满怀信心地回到了阔别两年多的故乡湖南长沙。他没顾得上回家去看看自己惦记已久的母亲及家中亲友,径直来到位于小吴门外的中共湘区委员会所在地——清水塘。他在这里会见了毛泽东。两位年轻的共产党人的双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这是以后在中国的一场伟大变革中携手合作将近半个世纪之久的两位湖南同乡。一个宁乡花明楼人,一个湘潭韶山冲人。两地相距不到30公里——他们原是紧挨着的乡邻。

  毛泽东与刘少奇这两位同乡,真是一见如故,刚一见面就谈得十分投机。毛泽东向刘少奇仔细介绍了湖南地区共产党的组织及工人运动发展的情况,刘少奇也向毛泽东报告了中共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会的详情。并且把陈独秀交给他带回湖南的二大文件亲手转交给了毛泽东。

  毛泽东这时不到30岁,比刘少奇大5岁,已经在湖南学生运动中及中共党内小有名气。但是刘少奇却因为不同的奋斗经历,未能在此之前结识这位老兄。19171918年,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发起成立当时在青年中颇有影响的先进团体——新民学会,这时刘少奇正在湖南陆军讲武堂学习军事,后因护法战争爆发,南北军在长沙交战,讲武堂被打散,他不得不独自回家中自学去了。

  1919年冬,毛泽东在湖南组织驱逐湖南军阀张敬尧的运动和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到了北京,刘少奇也为寻求救国之路在五四运动爆发时比毛泽东早几个月奔向了北京,因此,没有能参加毛泽东领导的驱张运动,也没有参加毛泽东等人在湖南发起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他在北京参加五四运动以后,经勤工俭学的倡导人李石曾等介绍,去了保定育德中学留法预备班学习,准备去法国勤工俭学。

  但是,1920年夏天,刘少奇在育德中学留法预备班毕业后,形势发生了变化,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受阻,因而改变为赴俄学习去了,并且在莫科斯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刘少奇这一曲折地寻找救国救民真理的道路,1920年在长沙致力于组织俄罗斯研究会和推动赴俄学习的毛泽东竟然未与所闻!

  毛泽东惊异地问:“你是怎么去俄国学习的?

  刘少奇回答:“我从保定回长沙后,是经船山学社社长贺民范先生介绍,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又经贺民范介绍给上海共产主义小组负责人陈独秀和上海外国语学校校长杨明斋,在外国语学校学习了半年,1921年春又通过杨明斋介绍,去了苏俄。”

  毛泽东说:“那时贺民范已不听话,直到把贺民范从船山学社赶走,我们才能利用船山学社,以后将它改成自修大学。”

  原来,贺民范也是长沙共产主义小组的成员之一,1920年毛泽东与何叔衡、易礼容在长沙创办文化书社和俄罗斯研究会,都得到了贺的支持。贺民范当时在湖南是一位有声望的长者,他历任县知事、省咨议局议员和船山学社社长。俄罗斯研究会的实际负责人是毛泽东、彭璜。但是为了扩大社会影响,得到各界支持,当时是以贺民范等社会上有影响的人物挂名的。

  船山学社是为纪念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王夫之先生而设立的,其宗旨主要是研究和宣讲王夫之的学术思想。王夫之在抗清失败后隐居湖南衡阳老家著书立说达40年之久。其著作达100多种,涉及政法、经济、哲学、文学诸多范围。由后人编成《船山遗书》,合经史子集四部共358卷。因其隐居地为衡阳石船山,故后人又称其为船山先生。

  贺民范这位老先生,既研究船山学术思想,也研究马克思主义。1920年前后,他在湖南热心传布马克思主义,积极支持青年学生开展反对军阀的斗争。他热情向青年宣传马克思主义,宣传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并且与毛泽东、何叔衡等同时在湖南着手建立社会主义青年团和发展团员的工作。

  同时,贺民范与陈独秀有过一段密切的交往,通过陈,他能及时了解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及共产国际的一些活动,他对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和上海外国语学社的建立等,都知道得很清楚。所以,刘少奇等一批青年并没有通过毛泽东而是通过贺民范直接与上海联系去了苏俄。

  毛泽东所说的:“那时贺已不听话”,那是指贺民范与长沙共产主义小组的几位发起人之间有了分歧,他没能跟上革命的形势的事。但是,19218月,毛泽东创办自修大学时,贺民范是采取积极合作态度的,同意以船山学社作为自修大学的校址,贺也担任了自修大学的第一任校长。这样,在湖南建党初期经济困难时,能得以利用船山学社的校舍和每年从湖南省政府划拨的400元光洋的经费,并且利用贺的名望,使它得到社会上的重视,为培养湖南的革命骨干力量起了重要作用。

  1922年春,贺民范由于与中共湖南支部的分歧加深,离开自修大学回宝庆当教育局长去了。毛泽东后来聘请自上海回湘的李达担任自修大学校长。

  在中国共产党初创时期,湖南自修大学既是湖南党组织的一个宣传文化阵地,培养党团干部力量的摇篮,也是掩护党组织开展秘密活动的一个重要据点。当时湖南党组织派到各地去开展工人运动的重要干部都是自修大学的教职员或学生。19225月中共湘区委员会成立后,其主要成员及长沙社会主义青年团、长沙市学联的负责人都住在这里。毛泽东与杨开慧便是在自修大学结婚的,后来才到清水塘居住。

  19229月,自修大学附设了补习学校。一批从各地投奔革命的有志青年进入这里学习,如衡阳三师被无理开除的女生张琼、何宝珍等就是补习班的学员,她们以后都参加了革命。刘少奇与何宝珍就是在这里相识的,毛泽东和杨开慧还当了他俩的结婚介绍人。

  中共湘区委员会主要的办公地点,就是自修大学、文化书社和清水塘22号租用的一所房子。书记毛泽东来往于这三个办公地点。何叔衡任自修大学补习班主事;易礼容任文化书社经理;李立三、郭亮主要负责工人运动,不常住长沙。

  刘少奇从上海来到长沙,正是贺民范离开自修大学不久,自修大学补习学校刚刚创办的时候。刘少奇既参加中共湘区委的领导工作,同时,也是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湖南分部的成员。分部主任是毛泽东。不过,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湖南分部与中共湘区委员会并无分开办事的机构,是两套班子合在一起的。这与上海中共中央的情况不同。

  这时候,中共湘区委员会所属的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主要在一部分著名的中等学校和部分工厂有所发展。如长沙的省立第一师范、省立一中、长郡中学、高等专科学校、衡阳的第三师范等;工矿业中有粤汉路新河车站、常宁水口山铅锌矿、长沙泥木工厂等,共几十个中共党员。此外,在江西省的萍乡安源煤矿也建立了党支部,发展党员十多人。

  萍乡矿地处湘赣边境,与湖南株洲相距很近,而江西尚未建立共产党的区委会。所以安源也归属中共湘区委员会领导,而且是这个地区党员发展最多的一个基层党的组织。毛泽东曾于192119229月,四次到安源调查研究和开展党的工作。随着工人运动高潮的到来,以后安源不但在湘区范围,而且在全国工人运动发展中都是最引人注目的地方。这时候,安源党组织的工作主要由李立三具体负责。

  湖南省并非工业发达、产业工人集中的地区。主要有集中于省会长沙的纺织业工人,集中于岳阳、长沙、株洲的粤汉铁路工人,以及常宁水口山铅锌矿工人、新化锡矿山工人和与江西邻界的萍乡安源煤矿工人,合计4万多人。由于湖南的共产党、青年团及其他爱国团体发展得早,这里的工人很快觉醒起来,罢工斗争此起彼伏。

  眼看着湖南的工人运动,如同一堆干柴,即将熊熊燃烧起来,毛泽东正愁缺少领导力量,中共中央把刘少奇这位刚从莫斯科留学归来的马列新秀派回湖南,毛泽东真是喜出望外。

  以后,刘少奇又多次在清水塘参加了毛泽东主持的中共湘区委员会会议。何叔衡、李六如、李立三、郭亮、易礼容等湖南党组织及工运领袖们经常会聚一起,形成了在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下属几个分部中最强有力的领导工运的阵营。湖南的工人运动也就在全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中享有了显著的地位。

  毛泽东安排刘少奇在湖南自修大学住下,刘少奇匆匆赶回老家宁乡花明楼炭子冲一趟,便全身心投入了轰轰烈烈的湖南工运,协助毛泽东领导在长沙几乎全面爆发起来的工人罢工斗争。

  19228月至9月,毛泽东与李立三、刘少奇、郭亮、何叔衡等携手合作,先后发动和领导了岳阳3000余粤汉铁路工人罢工,长沙1500多织造业工人罢工,6000多泥木工人的罢工和安源路矿17000余煤矿工人大罢工.毛泽东坐镇长沙指挥,郭亮何叔衡赴岳阳,李立三、刘少奇赴安源,一时湖南成为全国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中的最耀眼的地方,也是全国工运领袖产生最多的地方。刘少奇这位24岁的青年,就是在领导安源大罢工中脱颖而出,成为全国工人运动的杰出领袖,并从此走上职业革命家的道路。

花明楼刘少奇故居

(作者系本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