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色栏目 > 湖湘文史 > 文史拾遗 > 2012年第一期 > 三湘人物

真善美的作品 真善美的人生

时间:   2015-08-14 11:08

——追思朱惟精先生

郑佳明

  过小年那天晚上,朱惟精的夫人林金珠大姐来访,我才得知噩耗,朱惟精先生走了。很意外,很悲伤,走得太早了,走得太可惜了,他才71岁,正当创作的高峰期。失之惜哉,失之痛矣!

  20世纪80年代中期认识朱惟精,我当时任长沙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联系城市雕塑工作。征集雷锋雕像方案时,看到他做的雷锋雕像小稿子,觉得很像,神形兼备,就支持了他。后来接触多了,慢慢了解他。几十年下来,我知道我没有看错,他是个真实的人、善良的人、美好的人。他的人跟他的作品一样,真实、善良、美好。

  1940年出生于浙江东阳一个家境殷实、有文化传统的家庭。父亲朱福星是“8·13”淞沪抗战名将。他出生和成长在那个战乱和动荡的时代,大气候并不好,是故乡的文化传统和家庭教养影响和教育了他。东阳很美,被称为“歌山画水”,是中国四大木雕之一千年东阳木雕的源头,家乡的熏陶使他身上洋溢着一种江南人文之美,为他埋下了艺术的种子。朱家重视教育,诗书礼仪传家,朱家祖孙四代64人,出了29位大学生,其中获中、高级职称的22人。这在“教育之乡”东阳也首屈一指。

  艰苦的生活、坎坷的经历开阔了他的视野,也磨练了他的意志。他的足迹遍布青藏高原、黄土高坡、三湘四水、海峡两岸和其他数不清的祖国山山水水。黄土、雪山、草原、沙漠,给了他大漠孤烟和金戈铁马的豪情壮志;洞庭、岳麓、杜鹃、芙蓉,给了他杏花春雨的柔情和风,英雄和人性都成为他作品的基因和神韵。

  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努力,使他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攀登和升华。他做过很多具体工作,从青海群众艺术馆老师到大学教授,从宏伟的城市景象到细腻的艺术精品,从雕塑到绘画书法,在编辑、辅导、创作、研究中,他很能吃苦。在他的工作室,见到穿着工作服满身灰尘的他,我领悟到雕塑家不仅仅是脑力劳动者,而且是体力劳动者;不仅仅是形象艺术的创造者,而且是材质和工艺技术的创造者;不仅仅是人文美术工作者,还必须懂得成本核算和团队管理。他孜孜不倦地求索,广泛猎涉古今东西各种艺术门类,从而成就了他的修养全面、一专多能。他能自觉地将个人经历与艺术借鉴巧妙地融入到作品中,从而形成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优秀的雕塑和绘画作品因此得以不断问世。他一生潜心创作、刻苦钻研,终于融会贯通获得美的精髓,在艺术上达到难以企及的高峰,赢得了诸多名誉和蜚声海内外的艺术地位。刘开渠和那么多雕塑大家喜欢他、帮助他、推介他,他以艺术天分和人格魅力赢得友情和尊重。

  朱惟精儒雅却不懦弱,抗日名将之子的热血,塞北秋风的吹拂,艰难困苦的磨砺,让他刚毅、宏大、深沉。他的历史文化题材和革命题材的雕塑让人震撼。蒋方婷撰文说,“从1979年的汉白玉雕《悟》,到1984年的大理石作品《芳华》,1991年的汉白玉雕《芙蓉女》,到1994年的青铜《天问——屈原造像》,2000年的巨型青铜雕塑《世纪之光》,再到……朱惟精的作品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广阔的雕塑世界。娴静与张扬、柔美与劲锐,既饱含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又有基于历史的斗志昂扬。刚惊诧于古希腊般的高洁美,又似乎闻得了罗丹的思索沉吟。而更多的却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积淀与文明的映射:屈原、李时珍、向警予、宋教仁、毛泽东、黄兴、陶行知、雷锋……这些人物的形象,通过朱惟精的双手,在石与铁的雕凿与锻铸中变得丰满。无论是室内装饰雕塑还是城市雕塑,都似乎在以一种沉默的方式,向观者述说漫长的文明。”

  人民英雄纪念碑作者之一,著名雕塑艺术家张松鹤先生有一段评价:“朱惟精凭着他的学养,坚实的美术基本功和一片仁爱之心,与自然的亲和,使他的艺术才华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雕塑和各类绘画不断涌现精品力作。他从不放过每一次灵感激发的火花。构思敏捷,应对各个艺术门类都能得心应手。该用雕塑表现的,就捉刀弄泥;要用光、色表达感受的,就把玩油色纵横涂抹;有的惟有国画才能展现出一种境界,就临案挥洒;版画、水彩画无所不精。他以娴熟的技巧、绘形写神,作品以美取胜,以情感人。国画,构图恢弘,一气呵成;西画则光色交融,只眼独具,不拘一格,奔放而沉稳,富含东方神韵。他以顽强的性格和敬业精神,不畏坎坷,排除艰难险阻一路探索,时刻身陷创作状态中,可谓无分寒暑,昼夜忘形。”

  朱惟精在艺术道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和崇高的声誉。他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首批持国家城市雕塑创作设计资格证书的雕塑家。曾任湖南科技大学建筑系教授、美术教研室主任。20世纪80年代初在全国率先成立艺术家工作室——“惟精美术工作室”。他担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创作委员、湖南省文史研究馆员、长沙雕塑院院长、长沙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2008年,俄罗斯美术家协会、列宾美术学院等四家单位联合授予他俄罗斯艺术领域最高荣誉“俄罗斯人民艺术家”称号,国内外媒体多次报道其作品和艺术活动,电视专题片《雕塑家朱惟精》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他的创作足迹遍布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及港澳台地区,远及美、德、日及东南亚等许多国家和地区。他的作品在参加中外各类重要展出中获奖并被国家和中外收藏家收藏。他的传略入编《世界名人录》、《浙江古今人物志》、《强国丰碑》、《中华脊梁》、《国学辞典》、《一代名流》、《新中国书画60年》、《中国城雕50年》、《新中国国礼大师》、《中华文化大使》等数十种大型辞书典籍。代表作有:汉白玉雕《悟》(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雕刻艺术世界巡回展,国家收藏),《向警予》(新中国成立40年来城雕优秀作品),石雕《雷锋》(湖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青铜雕《世纪之光》(新世纪中国大地耸立的第一座巨型城雕),西藏拉萨石雕《毛泽东》。

  艺术是与各民族气质性格特征,文化环境、生活方式、哲学伦理等因素密不可分的。中国雕塑源远流长,传统的雕塑重视意象,常伴有某些绘画性,具有特殊的装饰效果,造型语言简练而富含哲理,沉静含蓄,有一套不同于西方雕塑的独特造型手法。朱惟精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阅历,让他的艺术升华到中国文化的深层次。20世纪80年代的一次全国城市雕塑工作会议上,雕塑大师刘开渠先生在介绍雕塑家朱惟精先生时,指着朱先生的几件作品照片对在场的人说:你细读这几件作品,是否感受到通过它的立意和细节的刻画,透露出了它蕴含着高尚的灵魂?能让作品进入如此境界,它反映了艺术作品的思想高度,同时也传达出了作者人品的高度,要创作出一件好雕塑,首先要塑造好艺术家自己,人有多高,作品才有多高。接着,刘老挥毫急就一幅朱惟精父亲的座右铭“造福者不为享福,善始者还当善终。”

  随着历史的潮流,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影响、不断交融。当代中国的雕塑自然也会出现新的面貌,从材料的拓展,到造型语言的丰富、艺术理念的更新……雕塑家们从古今中外的艺术中汲取营养,试图创造出震撼人心的作品。但摸索的路途漫长而艰辛,不少人被传统与交融的洪流吞没,也有一些雕塑家坚守自己的信仰与阵线,在这个纷乱的时代守护一片属于自己的艺术家园。朱惟精恪守着他的艺术品质,守候着神圣的艺术家园,用生命谱写了中国的雕塑之歌。

  去世前不久,朱惟精为自己的作品集写下序言,如今已经成为他的珍贵遗言:

  刘开渠先生曾一再鼓励我出版画集。难忘他数度光临寒舍,给我题写书名,遗憾的是,他未等见到我的书就离去了,我出书的计划也就此搁浅。2004年,程允贤同志约我到南昌,他把为我出版雕塑集而写的一段文字交给我,并叮嘱我图片一定要认真拍摄清晰,汇总后可交给他找一家最好的出版社出版。谁料,我才开始准备,他竞骑鹤西去了!人生难料,我再次泄了气。一晃几年,近日在朋友的催促和帮助下终于重翻屉箧,认真辑录脱稿,松了一口气。所憾,我八十年代及之前的作品、创作小稿及一批逃过文革劫难好不容易保存下来的作品照孤本,都在工作室惨遭无端强拆时被洗劫一空,以致那一时期的作品未能在本集中留下一丝印痕。人生如梦!但望社会和谐春色永驻。

  朱惟精先生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作品,更留下了美好高贵的人生形象。朱老师,你好走,你安心。

(作者系湖南省社科联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