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 江 楼 记
时间: 2012-10-18 16:10
凌 宇
古所谓五溪者,曰雄,曰樠,曰武,曰酉,曰辰。五溪皆汇于沅。其武与沅交合之地,是为泸溪。泸溪之置县也,始于唐季,其故城在洗溪。宋时北迁至泸江口,明时再迁武水口,公元一千九百九十五年,岁在乙亥,复南迁至白沙。己丑秋,时任县委书记刘君时进者,乃主其事,鸠工庀材,修建涉江楼。越三载,工竣楼成。其楼滨江而立,层高有五,广延约三十八丈,左立亭,右树榭,亭飞八角,榭從方正,坚实雄俊,气度雍容。
辛卯冬初,当其规模初具,余嘗偕友二黄登临其上。凭栏远眺,但见长河上下,玉带裹江.其为雾也,时而左弥右漫,时而翻捲上扬,时而平铺团旋,腾挪变化,似有玄机暗藏.又有鸥鹭鸬鹚,似黑白信使,穿梭其间。直如雾族演阵,俨然自有法度在焉。及至雾散云开,丽日当空,江流澄澈,万象疏朗。山岚翠晴,兰芷披离。鱼龙潜渊,舟楫浮江。船头披浪,舟尾摇红。沿江之化石辛女(1),绝壁仙槎(2),枉渚村落(3),皆历历在目。置身其间,似闻傩堂遗韵(4),宜唱辰河高腔(5)。而当夜幕垂空,山江清寂。明月东升,群星璀璨。忽而华灯初上,对岸铁岭一线,陡现十里画壁。色呈五彩,满目琳琅。化水墨为金碧,集四时之山色,鬼斧神工与人谋机巧合一,此则涉江楼之奇观也。
然则君子登临,岂独览风物以娱耳目哉?登斯楼,稽其名之由来,则又思接千载。涉江之谓,缘于楚辞(九章)(6)。昔屈子靈均,曾放逐于斯。朝发枉渚,夕宿辰阳(7)。怀忧苦毒,愁思沸鬱。忧社稷之倾危,悲苍生之涂炭。而后有沈君从文,观廂子岩(8)。访绒线铺(9),哀民生之凋敝,叹历史之循环。屈子思三代而洁其志行(10),沈君效屈子而自甘孤独。江水长流,则有情不息(11)。赤子之心,天地可鉴。
嗟夫!纵观古今之常、变,不禁感慨系之。虽今海晏河清,国阜民安,而忠佞异途,贫富悬殊,仍今古如一。今从古来,古由今变。后人视今,当如今人视古。仁人思士至此,敢不自惕乎!
注释:
(1)化石辛女:指辛女岩,位于沅水西岸。远古传说中的盘瓠遗迹。五帝高辛氏时,帝女下嫁盘瓠,入于五溪之地。盘瓠死,辛女化身为石。
(2)绝壁仙槎:位于沅水东岸。旧时,临江绝壁悬有舟楫。相传为仙人所遗留,故又有海船、沉香船之称
(3)枉渚:古地名,位于沅水西岸,距县城数里,现名屈望村,战国时楚国屈原曾被放逐于此。
(4)傩堂遗韵:指傩堂戏,由傩神祭祀演变而来,被称为戏剧的活化石,流行于泸溪、凤凰等地。
(5)辰河高腔:地方戏之一,流行于泸溪、凤凰、浦市等地。
(6)九章:楚辞篇名,楚人屈原作,共九篇,《涉江》为其一。中有“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句。
(7)辰阳:即今辰溪,距泸溪水路70余里。
(8)厢子岩:位于沅水东岸.沈从文著《湘西》 中有《泸溪·浦市·厢子岩》篇,叙其断崖绝壁上洞穴中有赭红色木柜般方形木器,为远古时代所遗留。并叙五月端午节乡下人从厢子岩洞窟中拖出龙舟竞渡情形,再由地方民生的凋敝,忧思下层人民“如何用划龙舟的精神活下去?”
(9)访绒线铺:沈从文《湘行散记·老伴》中,叙1934年自己重返湘西时途经泸溪,重访绒线铺,再见翠翠与当年行伍中同伴故事,由此感叹人生命运的循环往复,并慨叹:“在历史面前,谁人能够不惆怅?”
(10)三代:指帝嚳、汤武、齐桓三代。
(11)“有情”:沈从文语,出自沈从文给张兆和的书信。信中叙其于1952年在四川参与土改工作时,夜读《史记》列传,悟出历史人物分为“事功”与“有情”两类。一者为“事功”, 大多对人民无情;一类则为“有情”。并举例说:管晏为“事功”,屈贾则为“有情”。(管、晏分指管仲、晏婴,屈贾则分指屈原、贾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