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澎:“人情” 小议
时间: 2014-10-15 16:10
林 澎
在一个民族大家庭里,人情冷暖至关重要。它几乎和信仰一样,是人与人相互连接的纽带。一个人情浓郁的民族,无疑是一个和谐、团结的民族。但要把握好它,不能让它发生异化,异化成金钱、异化成物质。认为金钱与物质等同于人情,金钱越多人情就越重。那就是一种灾难了。人们终日为情所累,让生活频添负担,就成了社会问题了。
眼下,我们这个民族,就近似于这种状况,一切可庆可贺的事情,都要摆酒设宴,亲朋戚友要送上重重的礼金。似乎,已形成了一种“文化”。人们每年,甚至每个月都要审视审视周围的人群,哪家会有婚庆,哪家会有寿庆,哪家要添新生儿,哪家的孩子会上大学,若是哪家生孩子,还要把满月庆、百日庆、周岁庆做一个送礼的套餐加以考虑,纳入开支计划。当然这只是预算,计划之外还会有很多。人们在生活中皱着眉头前行,不堪重负!本来,人情是由衷的,如今变成无奈了!
何以解决这一问题呢?我以为,首先要弄清情为何物!情为何物?情不是物质,也不是金钱。而是由心里流出来的一种意识,它该是由衷的祝贺、祝愿、祝福;是慰藉、是体贴、是鼓励;其本质是真挚与热忱,绝非金钱可以衡量!
其实,我们民族的情感原本就是极其质朴的,从许多前人的诗句中可以看出,更多的都是些勉励和关爱,比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比如“莫道前途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依依惜别之时,都是些由衷的祝愿、热情的鼓励。闻不到“铜味”,就是那位踏着歌声送李白的汪沦,手中也没有“红色大钞”,让李白感动的正是他执着的情感。在李白启锚杨帆将欲行的时候,他那一往情深踏歌而来送行的精神,那一番真执,那一番热忱!
今天这种社会状况,大约与市场经济有关,一是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他们玩得起。把人情标以高价,以显身份、阔气。大部分人虽不能与之比肩,出于面子,也不得不咬紧牙关尽力而为。二是商业意识,人们总想寻找商机,就连喜庆与祝福,朋友们相聚的日子也不放过。于是弄出个一次次“送出”,而后再一次性“回收”,似一场沉重的游戏,人人欲罢不能!更有些权贵们,以此作为谋财手段,令人发指!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一段往事:四十几年前,我与湖南省委一位老书记之子在一个工厂工作,他结婚的那天,我去帮忙,发现他的婚礼,出乎意料的简单:空旷的饭堂里几张普通的饭桌上,摆了几盆糖果,几盆瓜子、花生,加上一桶茶水,几条香烟,就再也没有多的东西了。我问他咋搞得这么清淡,老爷子没给点银子?他掏出一张纸对我说,这是先天晚上他父亲写给他的一幅字,内容是一首革命老人续范亭描写延安时期、革命青年婚礼的七言绝句。这我才明白,这是其父送给他的一份结婚礼物,也是一份叮咛!。他是遵父所嘱,继承传统。未曾想,如此简单的婚庆,场面却是预想不到的热烈。饭堂里济济满座,贺喜的人们载歌载舞。两位入厂不久的新工人老知青,还一跃而上,跳起了当时最流行的舞蹈——《草原上红卫兵见到毛主席》。那笨拙的体态、认真的范儿,引得众人捧腹大笑,至今不能忘怀。婚礼的现场自然地形成了一个热闹的”晚会”。歌声笑声此起彼伏,直达深更。参加过那么多的婚礼,唯独这一场沉浸在我的记忆里,无法忘去!
由此,我想到了当下,为什么我们今天的婚庆不可改变一种形式呢?总是互相抄袭,那种千篇一律地中不中西不西的运行模式,一个半演半导的主持人,领着一对新人加上个父亲,演那么一场蹩脚戏。让那些花以重金“买上入场券”的看客们,面对满桌酒菜无精打采的看着,劳民伤财。毫无个性!真的说不出“情”字何在?只能说,是看起来奢华的“套路”、”过场”。为什么不可以弄个别的形式呢?比如搞个茶点形式的聚会,让来贺的人们以激情投入,可唱可跳,亦说亦笑,也可以频频与新人互动,一泻心中祝福之情。当然还可以组织个简朴的舞会,让来贺者在向新人传递情意的同时。也与新朋旧雨,畅叙友情。这样既热烈红火又会大大减少开支,不是很美的事吗?
其他喜庆活动,也可作类似安排。老人做寿,儿女们献桃献寿,亲朋戚友忆往说今,颂其美丽的人生。小区的孩子金榜题名,也可集中起来,请上他们的亲友、师长,邀上街坊邻居,团团围坐,忆他们可爱的童年,谈他们顽皮的少年,寄语其辉煌壮丽的青年;这么一股饱含深情且充满正能量的精神大餐,不是要比那一桌桌无声无息的酒水大席显得人情味更足、更雅、更文化吗?其实,不论什么喜庆活动,其美味佳肴,都是来宾买单的。规模小了,开支少了,礼金自然也就小了。人们这方面的负担,不知不觉就会降了下来。
也许会有人说,我这是欧文式的“空想社会主义”面对当今的这股风潮是办不到的。但,我寄以希望,相反拥护者一定会有!而且会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