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浅谈“礼尚往来”中的“人情”消费
时间: 2014-10-15 16:10
万 里
“礼尚往来”一词源于《礼记·曲礼上》:“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这里的“礼”原指的是礼仪、礼貌。如今人们将“礼”通常理解为物质的“礼品”。其实,礼尚往来并不是我国独有的传统,法国著名人类学家莫斯的著作《礼物》,就分析了人类一些原始民族生活习俗中礼物交换行为,对人类这一普遍存在的习俗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深刻揭示了礼尚往来这种习俗在维持社会秩序的功能。因此,礼尚往来无可厚非。
我国是“礼仪之邦”,是一个比较注重人情的社会,人与人的依赖性、互动性比较强。每一个社会成员都会有一定的人情往来和社会活动。居家过日子,谁都不可避免人情往来,吃喝宴请也是人之常情。现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存压力也在加大,平时老同学、老邻居、老同事、亲人、朋友之间,一年半载甚至三年五载没有什么联系的事常有,创造一个互相见面、互相问候交流一下的机会,有什么不好?再说人的一生能有几件大事,礼尚往来也是互相支持、互相尊重、增进感情的一种方式。真正的礼尚往来是生活的一种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文明的兴起,商品经济的繁荣无一不在悄悄地影响着“礼尚往来”,“人情”消费也不断升格。其主要表现在人情消费的名目繁多,费用的“水涨船高”。原来婚丧嫁娶、老人生日或建房设宴请客就够了,现在新的发展是:做生意店铺开张要请客,乔迁或租个房子也都得请客,生孩子要请客,孩子满月要请客,考上重点高中要请客,考上大学要请客,职位升迁更要请客。几年前一百元还能送出手,现在动辄几百元甚至上千元,如此多的人情消费,对于个人和家庭都是不小的压力,这就让人不敢恭维了。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2011年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户均人情支出在家庭总收入中的占比高达7.9%,农村家庭则高达11.4%。随着时间的推移,人情消费还在逐年走高。
礼尚往来的原本意义是有来有往,总体保持一种平衡,是大家主动的,心甘情愿的。庸俗的人情往来,异化了“礼尚往来”本意。人情越过了礼仪的范畴,带来的只能是社会资源的浪费和人情的异化。相互攀比、借机敛财、巧立名目、资源浪费正是人情异化的后果,有些甚至成为公权力寻租的一种借口形式。这种所谓的人情消费,已经把人情变成了“债”,亵渎了民俗,败坏了社会风气。在这种庸俗人情上随波逐流,与社会文明建设格格不入,只会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功利而缺少真诚,变得更加势利而世俗。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人生贵相知,何必金与钱”,都阐述了人情交往中重礼仪、轻礼品,重情感、轻情面的人生哲理,值得提倡。生活水平提高,绝不是可以铺张浪费、摆阔斗富的理由。在必要的人情交往上,我们应理智对待,量力而行,千万不能为了爱面子、随大流,打肿脸充胖子,更不能利用职权,挥霍公款,请客送礼。真正的礼尚往来是生活的一种乐趣,而不是负担,只要用心,亲朋好友之间总能找到既不落俗套、又节约实惠的方式。至于单位之间、上下级之间,更是需要以诚相待,以扎实的工作和出色的成绩换取信任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