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振华
时间:2011-01-11

我祖籍江苏省溧阳市,1945年10月出生于江西省南昌市,九三学社成员。1964年9月考入中南矿冶学院(1985年、1998年先后更名为中南工业大学、中南大学)粉末冶金专业。1969年毕业,分配到湘潭钢铁公司粉末冶金厂担任助理工程师。1978年10月被录取为中南矿冶学院冶金专业硕士研究生,1981年获工学硕士学位,1986年获工学博士学位,是我国自行培养的第一位粉末冶金学博士,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委联合授予“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作出了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荣誉称号。
毕业后留校工作,先后担任中南工业大学粉末冶金研究所讲师、副研究员,1988年被破格提拔为研究员。1990年被评为湖南省优秀教师,1991年7月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首批)。1993年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担任博士生导师。1994年1月创立中南工大非平衡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并担任所长,兼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冶金与矿业学科评议组成员。其间于1997年被人事部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3年、1999年先后到日本东北大学金属材料研究所和东京工业大学留学,担任客座研究员。
2000年10月起被湖南大学作为杰出人才引进,负责组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并担任院长。2002年被湖南省委、省政府联合授予“湖南省优秀专家”(首批)荣誉称号。现为湖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事,《湖南大学学报》和《机械工程材料》编委,广西大学兼职教授,1994—2007年担任九三学社中央委员,湖南省九三学社副主委,湖南省政协常委。
我长期从事金属材料和粉末冶金领域高技术和新材料的研究,在快速凝固、喷射沉积、机械合金化、半固态成形技术,先进铝合金、镁合金及其复合材料,粉末冶金基础理论与新技术,非平衡热力学,雾化理论与技术,超细粉末及纳米材料,准晶材料等领域中均取得了重要成果,作出了创造性贡献,解决了这些领域的一些关键性科学技术问题,并取得了知识产权。先后主持了高性能新型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先进粉末冶金工程关键技术研究、混合铸造制备微晶合金过程原理的研究、固液反应球磨制备金属间化合物微细粉末过程、高强高韧耐蚀变形镁合金制备与加工技术研究等国家级重大项目9项、省部级项目15项,研究成果分别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以及省部级奖励15项。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9项,其中已批准14项,正在公告5项。
在大学工作几十年来,我培养了90多名硕士、博士生,独著、合著或译著出版了《粉末冶金基础理论与新技术》《多层喷射沉积技术》《镁合金》《变形镁合金》《钛及钛合金》《机械合金化和固液反应球磨》《耐热镁合金》《现代粉末冶金技术》《机械力化学》和《快速凝固粉末铝合金》等10部著作,发表了论文600多篇,其中被SCI收录近200篇,EI收录400多篇,CSTPCD收录2000多次。此外,我还多次获得“湖南省先进科技工作者”“为国防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科技工作者”“为国防军工协作配套作出显著贡献的先进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2003年、2005年、2007年分别被提名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有效候选人。
2009年4月被聘任为湖南省人民政府参事。我担任参事不久,即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针对目前我省重金属污染日趋严重、中毒事件频发的现状,从“建立湖南省重金属污染防治信息库、对重金属污染防治进行立法、切断重金属污染的食物链、严禁不进行处理的含有重金属的废气直接排放、推行大规模的集中生产、对已有的重金属污染区域进行治理”等多个方面提出《湖南省重金属污染的防治对策》,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
湘江主要污染为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的污染,工业污染中重金属污染明显,由于存在多个工矿污染源,长沙、株洲和湘潭河段重金属污染最为严重。为了较为彻底地解决长株潭地区水质问题,实现长株潭“两型社会”的良好生态环境,我提出《关于在长株潭地区实行清水和污水分道的建议》,即将长株潭地区湘江主流和干流河段所有排污口的污水收集起来,用专门的排污通道送出长沙湘江河坝以下,进行集中处理,使污水不再进入湘江及其干流,实现清水和污水分道。该建议提交后得到了省领导的重视,时任省长周强当即批示:“建议很值得研究,请省环保厅阅研。” 2014年5月届满离任。